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2 毫秒
1.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车所具备的碳排放接近零以及绿色低碳的特点,将慢慢的替代燃油车,被越来越多的人选为代步工具。随着对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续航、无线充电、氢燃料电池等方面的研究,在不久的将来,新能源汽车将作为汽车行业的主流产业。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将决定新能源汽车的命运,只有解决新能源汽车的电池技术,新能源汽车才能得到有效的推广和发展,才能真正的助力双碳,为建设智慧城市和智慧交通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汽车工程学报》2022,(1):F0003-F0003
“碳达峰、碳中和”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对于汽车行业来讲,节能、减排是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近年来,传统汽车的节能和排放性能的提升、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为“碳减排”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和贡献。  相似文献   

3.
“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对汽车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外正在通过制定一系列汽车相关的碳排放法规建立起汽车领域的“碳壁垒”,国内汽车碳排放管理体系正处于研究起步阶段。文章分析了国内外汽车碳排放相关政策的现状,研究了汽车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的情况,并提出了汽车行业低碳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从"碳达峰"开始,我国将用30年时间实现"碳中和"目标.但是,目前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阶段,能源需求仍处于增长期.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战略阵地.在新能源"双积分政策"设立之初,我国希望通过这一政策来替代对新能源汽车的经济补贴政策,以实现汽车行业的节能减排效果.从实际情况来看,"双积分政策"对于整车厂存在较强推力,促进了整车厂对产品进行新能源化的升级.  相似文献   

5.
正"碳达峰、碳中和"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对于汽车行业来讲,节能、减排是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近年来,传统汽车节能和排放性能的提升、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为"碳减排"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为了反映近期与"碳达峰、碳中和"相关的汽车技术研究进展,广泛开展学术交流,推动"双碳"相关的汽车理论与技术创新,促进汽车相关技术发展与应用,《汽车工程学报》编辑部拟组织出版一辑"碳达峰、碳中和"汽车关键技术专刊。  相似文献   

6.
《世界汽车》2023,(9):66-67
<正>信心与挑战共存,动力电池安全知多少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和全球能源危机紧迫,电动汽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电动汽车采用电能取代了传统的化石燃料来作为动力来源,为绿色交通提供了可选、有效的解决方案。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车型的多样化以及充电桩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们对新能源汽车的消费需求逐渐提升,特别是由于我国各级政府减碳意识的增强,加之“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逐步付诸实践,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7.
相比传统燃料环卫车,新能源环卫车在驾乘体验、操作性、节能减排、能量转换效率等方面有着显著优点,这无疑是环卫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符合我国力争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和2060年前“碳中和”的长远目标。然而,目前新能源环卫车的普及仍存在诸多挑战,如整车成本高昂、智能化水平较低、配套设施不完善、政府补贴政策滞后等。因此在行业内,专用车生产企业必须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切实降低车辆生产成本,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全面发展,打造更适合清洁环境的新型新能源环卫车。  相似文献   

8.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举措。在汽车领域,轻量化是节能减排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并已被《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国制造2025》《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等列为亟待突破的核心技术。  相似文献   

9.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全球背景下,新能源汽车作为一种绿色出行方式发展迅速,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动力核心动力电池产量不断增加,伴随而来的退役动力电池逐年增多。对退役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能够减少电池生产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本文结合近十年的新能源汽车发展情况,对2030年前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动力电池产量及退役量进行预测,并对退役电池的梯次利用及再生利用可减少的温室气体进行计算。经预测到2030年中国基于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所产生的温室气体减排量可达到705.9万吨CO2当量,全球温室气体减排量为1187.6万吨CO2当量,因此对退役电池的梯次利用及再生利用可以有效的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相似文献   

10.
刘锴 《汽车纵横》2022,(2):49-53
为贯彻落实《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促进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创新,推动新能源汽车与能源深度融合发展,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以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加快换电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换电模式车辆应用为具体目标,加快推动形成新能源汽车充换电模式互补的良性发展生态.受有关方面委托,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会同中...  相似文献   

11.
<正>1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1.1发展新能源成为汽车行业达双碳、促升级的关键“双碳”目标(即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表现为二氧化碳排放(广义的碳排放包括所有温室气体)水平由快到慢不断攀升、在年增长率为零的拐点处波动后持续下降,直到人为排放源和吸收汇相抵。“双碳”战略倡导绿色、环保、低碳的生活方式。加快降低碳排放步伐,有利于引导绿色技术创新,提高产业和经济的全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汽车产业落实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行动路线图,从技术角度而言,目前以电动化和氢能化两条路线最为现实,同时需推动其与网联化和智能化并行发展。汽车企业脱碳之路逐渐由被动走向主动。减碳和脱碳已成为传统车企向新能源转型的重要驱动力。中国汽车工业协会2021年4月9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新能源汽车1-3月累计销量51.5万辆,同比增长279.6%。据公安部的统计数据,截至2021年3月,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551万辆。尽管新能源汽车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相似文献   

13.
新能源汽车行业作为国家重大战略新兴产业,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有力举措。当前,新能源汽车鉴定评估存在核心部件技术状况难以全面掌握、核心技术变革快、评估标准不统一及市场认可度偏低等现实困境。为应对这些困境,需要行业立足智能网联时代发展背景整合优势资源、打造权威平台,构建新能源汽车使用数据追踪体系,形成新能源汽车后市场服务保障良性机制;优化标准,促使新能源汽车鉴定评估标准相互衔接,有效支撑;深入研究新能源汽车鉴定评估技术路线和规律,增强市场认可度。  相似文献   

14.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举措。在汽车领域,轻量化是节能减排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并已被《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国制造2025》《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等列为亟待突破的核心技术。汽车轻量化不能以牺牲汽车安全性为代价和前提,如何提升汽车安全性是世界汽车技术发展永恒的主题和动力,是保障交通参与者出行安全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5.
碳中和背景下新能源企业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可以通过立法,减少能源利用所造成的碳排放问题,有效地回收利用电池,推动并建立新能源企业保险制度,提高对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安装的重视程度。本文主要结合碳中和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意义,分析了碳中和背景下新能源汽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6.
探讨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总结相关领域的最新成果,分析其面临的关键问题,并提出“碳中和”战略背景下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未来的研究方向。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的绿色低碳、可持续化发展对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延长电池寿命和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随着全球变暖导致的自然灾害愈演愈烈,碳中和作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手段逐渐被人们重视。新能源汽车作为节能环保的重点,在减少碳排放中发挥重要作用。针对碳中和背景下如何降低新能源汽车碳排放问题,从新能源汽车全生命周期的视角,对纯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能量密度、能量管理策略和再生制动能量回收,燃料电池汽车的氢气获取、电催化剂和能量管理策略,混合动力电池汽车的机电耦合技术、能量管理策略和制动能量回收方向,对具体减碳技术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8.
我国近年来大力发展和推广新能源汽车,为积极应对首批新能源汽车废旧电池退役潮的到来,在"碳达峰"、"碳中和"的政策的指导下,笔者对日本、美国、德国三国新能源汽车电池回收利用法律政策进行分析,剖析日本完善的回收体系、美国完备的层级立法和德国明确的责任制度,并结合三国经验,探索我国新能源汽车电池回收产业的法律政策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9.
光伏产业是我国战略新兴产业,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意义重大,在光伏产业发展进程中要思考产业发展与碳中和绿色经济发展的关系,使其更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要求。文章以江西省光伏产业发展为例,分析了江西省光伏产业发展的现状,探讨了光伏产业助力碳中和经济绿色发展的现实路径,实现江西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0.
<正>我国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的有效回收利用可作为缓解战略稀缺资源供给矛盾、平抑新能源汽车原材料价格的有效途径,对于我国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归纳总结我国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政策和标准现状,重点对我国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发展建议,为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