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2 毫秒
1.
文章介绍了代替软横跨接触网钢柱的大容量预应力混凝土软横跨接触网支柱的荷载计算、结构分析和内力计算方法,并通过支柱的卧式和立式对比试验。提出了用卧式试验检验支柱随双向荷载的结构性能方法。  相似文献   

2.
介绍哈大、神朔线的电气化铁路所采用的横腹杆式预应力混凝土接触网支柱,在双向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结构设计及结构试验。  相似文献   

3.
北京地铁10号线亮马桥站盖挖法支柱及其基础桩施工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结合北京地铁10号线亮马桥站施工,详细介绍盖挖法施工中关键的一环——结构支柱的施工技术。该技术就是采用成孔设备(目前成孔设备有正(反)循环钻机、冲击钻和旋挖钻机等,建议用旋挖钻机)成孔水下灌注成桩,利用与钢筋笼连接的钢护筒隔离地下水,形成具有可人工操作性的地下作业空间,安装定位器。通过定位器的导向,完成钢管柱安装及核心混凝土的浇筑,并在安装完成之后对钢护筒进行回收及钢管柱成品保护的一整套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4.
由中铁电气化局集团保定制品厂、德阳制品厂、铁道科学研究院铁道建筑研究所联合研制的“钢管混凝土接触网支柱”于2003年2月23日通过中铁电气化局集团有限公司主持的科技成果评审。H40015、H45015大容量预应力混凝土软横跨支柱保持原H35015外形尺寸不变,加配高强度钢筋,提高混  相似文献   

5.
欧标H型钢用于电气化铁道接触网支柱是一种新的结构类型,在引进、消化、吸收法国和德国电气化铁路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开发了欧标H型钢支柱的实用技术,为我国正在建设的高速铁路提供了技术保证;详细介绍编制原则和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大容量预应力钢筋混凝土软横跨支柱的研制情况及主要优点,对试用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意见,并建议在电气化铁路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大容量预应力钢筋混凝土软横跨支柱的研制情况及主要优点,对试用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意见,并建议在电气化铁路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辛子平  畅洪亮 《西铁科技》2003,(3):31-31,37
本文作者介绍了大容量钢筋混凝土软横跨支柱倾斜度以及基础顶面倾斜度的计算方法,并叙述了施工工艺和应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9.
牵引供电设计中不宜把混凝土支柱作为绝缘材料使用。混凝土支柱内预埋接地装置后,接触网可取消双重绝缘安装方式,采用单绝缘安装方式,每百公里可降低造价约73.6万元。建议将电力牵引设计规范中对保护层厚度的要求修改为"预应力混凝土支柱主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得小于20mm"。  相似文献   

10.
根据GB/T 25020.4—2016 《电气化铁路接触网钢支柱第4部分:H形支柱》要求,对H形钢支柱的结构特性应进行弯扭试验。简述H型钢的特性,重点分析H型钢支柱弯扭试验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指出弯扭试验存在需要的人员多、检测效率较低等不足。针对存在的不足,优化检测装置。检测装置优化后,试验仅需1人即可完成,且可以自动计算扭转角。  相似文献   

11.
为了分析结合位置对列车与混合梁斜拉桥耦合振动的影响,以甬江特大跨混合梁斜拉桥为例,根据弹性系统动力学总势能不变原理及行成矩阵的“对号入座”法则,建立车桥振动方程及分析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钢一混结合位置深入主梁,列车的振动响应未出现较大变化,桥梁的上结合点的振动加速度增加较为明显,增加连接键的疲劳负担,应予以重视;同时,结合点的刚度平稳过渡,满足行车要求。  相似文献   

12.
为了满足铁路发展对通信系统容量和传输距离的更高要求,朔黄铁路采用TD—LTE系统,通过MSTP平台承载,基于SDH硬通道专线来保证网络的安全性和保护可靠性,通过1588V2协议达到ns级时钟精度要求,构建一个稳定、可靠的系统,保障LTE业务的传送。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高速铁路站房桥建合一超大截面劲性混凝土结构的施工关键技术,阐述了在钢柱、钢梁周围配置钢筋、浇筑混凝土,钢结构柱梁构件和钢筋混凝土形成整体的承载结构体系施工方法,应用该关键施工技术的劲性混凝土结构既能满足高速铁路站房轨道层承载力大和跨度大的要求,又可满足铁路桥梁设计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14.
针对铁路钢管混凝土拱桥桥面较窄、承受活载较大、稳定问题突出的特点,采用弹性屈曲,几何非线性屈曲,几何和材料双重非线性屈曲3种方法对钢管混凝土拱桥极限承载力进行分析,并以某客运专线上的一“V”型墩刚构,主跨为220 m中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为例,运用有限元程序对该桥的极限承载力进行参数分析与比较,给出影响拱桥极限承载力的主要参数。研究结果表明:结构极限承载力与结构材料非线性、材料屈服应力、荷载分布方式以及温度的变化有关联。这些参数的选择与使用,与结构极限承载力的准确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对沈丹客专终端站—丹东站的雨棚区接触网平面布置方案进行研究,通过对比软横跨方案、无柱雨棚下垂吊柱安装腕臂方案、5 m线间立柱方案及5.5 m线间立柱方案的设计原理、施工技术指标等,分析了相应布置方案的优、缺点,并同时给出各方案相应投资情况。通过方案比选最终得出采用5 m线间立柱方案的结论,为后续类似景观要求较高的车站接触网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钢管自密实混凝土轴压受力机理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钢管混凝土短柱轴压试验,研究不同混凝土强度等级、钢管中部是否开小孔或不同高度的横槽以及不同加载方式对钢管自密实混凝土极限承载力、荷载—变形曲线和荷载—横向变形系数曲线的影响,探究钢管自密实混凝土的轴压受力机理。试验结果表明:当钢管与混凝土轴压同时受荷时,采用不同尺寸的应变片或中部某标距范围内的位移计测试可准确记录钢管的轴向变形;随着混凝土强度等级的提高,钢管自密实混凝土极限承载力不断增大,而剩余承载力基本不变;钢管与混凝土是否同时受荷对极限承载力和剩余承载力影响不大;钢管开小孔,钢管自密实混凝土轴向压缩变形性能减弱,钢管轴向承压能力减弱,而极限承载力和剩余承载力基本不变;钢管开槽,其受力机理发生变化,变形性能减弱,极限承载力降低,钢管更多地参与横向受拉工作。  相似文献   

17.
分析归纳了钢纤维混凝土的基本特性,对素混凝土、钢筋混凝土以及钢纤维混凝土衬砌的变形特性进行了比较分析;通过模型试验,研究了钢纤维的阻裂作用,提出了考虑拉力软化关系的钢纤维混凝土衬砌结构的破坏模式和承载能力分析方法。其研究成果可供钢纤维混凝土衬砌设计参考和利用。  相似文献   

18.
为分析温度变形对大跨度钢箱系杆拱桥列车走形性的影响,以某跨度为96m的四线下承式钢箱系杆拱桥为例,首先建立该桥的动力分析模型并对其进行自振特性分析,然后,根据弹性系统动力学势能不变值原理与形成矩阵的“对号入座”法则,分别考虑桥梁在3种温度体系(未考虑温度、升温、降温)下产生的变形影响,将其以组合曲线的形式叠加到轨道不平顺中进行列车走行性分析,建立车桥系统的空间振动方程,并对3种工况下的车桥耦合动力响应进行计算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温度变形对桥梁动力响应的影响不大,对列车响应中脱轨系数、横向力、车体横向加速度及横向sperling指标有显著的影响,但在各温度变形工况下列车走行性仍满足限值要求。  相似文献   

19.
为对比研究新型钢箱-混凝土组合梁与传统叠合式组合梁的抗扭能力,运用沙堆比拟法原理,不计混凝土与钢箱间的滑移,对钢箱-混凝土组合梁进行了扭转分析,并推导其极限扭矩公式。通过比较钢箱-混凝土组合梁、薄壁钢箱梁、矩形混凝土实心梁的扭转强度,得出可忽略混凝土对钢箱-混凝土组合梁极限扭矩的贡献。计算对比同规格的叠合式组合梁与钢箱-混凝土组合梁的极限扭矩,发现钢箱-混凝土组合梁具有更强的抗扭能力。  相似文献   

20.
黄延大桥主桥128m钢管混凝土系杆拱桥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西铁路跨黄延高速大桥主桥采用Lp=128 m钢管混凝土系杆拱形式,桥梁建筑结构高度小,刚度大,跨越能力强。详细介绍了主桥结构构造、静力、动力计算,为此类桥梁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