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 毫秒
1.
为了实现公路网资源的有效均衡和保障公路网运输的效率,在分析公路网调度需求和总体目标的基础上,结合公路网实际状况,提出了公路网综合指挥调度策略,并设计了公路网交通管理和信息服务系统平台.该平台以公路网指挥调度系统平台设计为基本框架,综合公路交通信息采集、信息分析以及信息服务功能,实现面向交通管理者和面向公路使用者的交通信息查询功能设计,以期实现公路网交通疏导控制、事故应急处理、路政紧急救援、特殊天气应急处置的目的,进一步实现公路网交通管理和信息服务的准确、快速、高效运行.   相似文献   

2.
《公路》2015,(12)
为对区域公路网交通运行的适应性进行科学测评,基于公路网拓扑结构及各等级公路的功能,构建了微观路段级、中观通道级和区县级、宏观路网级三层交通运行适应性评估指标体系,结合公路网的道路特征、交通流特征、服务水平以及通达深度建立了适应性五级评估标准,并提出一种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公路网交通运行适应性评估方法。以宁波市公路网为例,给出了交通运行适应性的系统评估过程。  相似文献   

3.
高烈度地震区公路网生命线布局方法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提出了高烈度地震区公路网生命线布局思路,然后提出了公路网生命线路径判识方法以及公路抗灾能力评价方法,在公路网生命线布局设计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公路网生命线布局的设计方法.研究成果为高烈度地震区的公路网规划建设、公路系统的抗震加固以及防灾对策提供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4.
《公路》2015,(11)
传统应急管理模式存在系统孤立、各自为政等不良现象,在分析指挥调度平台功能、性能、数据等3大应用需求的基础上,以管理业务为导向提出面向区域公路网的指挥调度平台设计思路与框架体系,从应急侦测、调度响应、信息显示、智能分析等4个层次构建公路网指挥调度平台的6大组成系统,即气象服务系统、事件管理系统、监控调度系统、GIS综合显示系统、信息发布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各系统之间通过数据共享与协同工作形成完整的应急处置链,实现日常监测、事件接入、联动响应、过程跟踪、事后评估等功能,设计成果已在江苏省推广使用,可有效指导我国公路网应急技术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5.
随着公路网规模逐步延伸庞大,公众跨区域出行和物资流动迅猛发展、交通突发事件呈现递增现象,建设公路网管理、应急处置和信息服务系统为必然趋势。分析了公路网日常管理、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出行信息服务及基础数据支撑的系统功能需求,以省域公路网为研究对象,基于逻辑框架方法,设计了融合日常监控、突发事件预警监测、资源调配与指挥、多方信息联动等多功能的综合性集成平台系统方案,并给出了突发交通应急事件处置流程。研究表明,所构建系统能够掌握实时全面交通信息,实现全路网的协调管理,有效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和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6.
为从宏观角度把握公路网的全局建设,本文基于DEA-熵值法对河北省2015年各市国省干线公路网成本和效益的结构性能、运行质量各单项指标建立公路网交通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评价与分析。  相似文献   

7.
本文针对公路网及公路网规划的系统特征,运用一般系统理论,从系统的角度对公路网规划进行分析研究,指出公路网规划具有系统的、多目标约束的以及分阶段、分层次和不确定性的特点,并总结出公路网规划的系统优化设计程序。  相似文献   

8.
针对广东省公路网既有交通信息资源现状,设计了省域公路网动态交通信息采集技术方案,研究提出了网交通数据中心的总体系统框架和应用软件系统构件,对目前省域公路网交通运输信息化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公路》2015,(10)
首先提出了基于物联网的公路网运行状态监测标准规范体系框架制定的基本思路。其次,明确了标准规范体系框架的结构层次划分原则,并建立了基于物联网的公路网运行状态监测标准规范体系框架。最后,探讨了基于物联网的公路网运行状态监测标准规范体系框架与其他标准体系的关联,并对后续公路监测领域物联网标准化工作提出了三点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0.
徐国光  黎志成 《公路》2007,(4):131-133
保障区域公路网可靠运行对路网设计和运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在路网根据交通量要求进行规划建设的同时,分析路网可能出现灾害及交通堵塞,应用博弈理论对路网可靠性设计提出方案。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视频数据为基准,对基于手机信令、货运平台和互联网"众包"等3种典型移动数据的公路网运行状态判别方法判别准确性进行校核、验证和比较分析,结合各种方法的原理分析各自适用条件,针对真实数据集进行实验,验证结果的有效性,以期为提高公路网运行状态判别准确率、增强我国公路网运行管理能力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公路网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针对区域公路网布局优化问题,以建设成本、土地占用机会成本、运输成本、公路网使用效率四因素为决策变量,构建公路网四因素指数.根据公路交通资源的分布特征将区域公路网布局形态划分为分散型布局和集中型布局,以四因素指数为支撑,对两种布局形态的性能特征进行比较分析,从三节点公路网的布局形态入手,分析节点位置、交通需求分布对两种布局形态四因素指数的作用规律,最后以广州—湛江运输通道为例,分析复杂情景下两种布局形态的四因素指数.研究结果表明:公路网四因素指数可综合反映公路网系统功能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方便布局方案的评价和比选;集中型布局在土地集约利用、交通运行效率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是区域公路网布局优化的有效选择.  相似文献   

13.
省域公路网治安卡口机动车缉查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升公安机关对全省公路网在途机动车的监控能力,提出建立省域公路网机动车查缉布控系统,对系统的网络结构、功能结构、交换结构及核心服务模块等进行了设计,并从应用层面对应用模式及警务机制提出了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14.
《公路》2020,(3)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交通拥堵不再仅仅局限于城市中心地区的城市道路,交通拥堵开始向郊区发展,并向城市公路网蔓延。运用交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以公路网的交通运行状态为基本研究视角,选取宁波市作为案例,探讨公路网交通拥堵核的识别。研究结果表明,当宁波市公路网某节点的路段拥挤度大于其所属道路的拥挤度临界值,这个节点处就会存在交通拥堵。并且交通拥堵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联系,例如宁波市的交通量的增长是随着GDP的波动而变化的,且两者之间呈现出一种社会经济的单位交通量随着GDP的增长而逐渐降低的关系。本文的基本结论是当公路网某节点的路段拥挤度大于其所属道路的拥挤度临界值,这个节点处所形成的局部网络就会成为路网的拥堵核。在针对宁波市公路网交通运行状态的研究中,拥堵核的识别方法能准确识别出公路网中的拥堵核,真实地反映公路网的运行情况。  相似文献   

15.
热点     
《驾驶园》2018,(5)
正国家公路网将调整命名编号4月16日,交通运输部召开国家公路网命名编号调整工作动员部署视频会议。交通运输部副部长戴东昌表示,要认真扎实做好国家公路网命名编号调整工作,提升我国公路交通标志设置水平,完善公路网整体运行功能。  相似文献   

16.
公路网现状适应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志清  金光浩  范怀玉 《公路》2007,(7):166-168
为了研究公路网现状与未来需求之间的关系,本文以2005年北京市公路网现状评价为例,在分析新形势下公路运输和路网建设要求的基础上,从公路网的结构性能和交通性能两方面入手,对评价体系的建立和评价指标的选取进行了探讨,制定出一套公路网现状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此体系对北京市公路网进行了适应性评价,认为公路网的结构和交通性能与高效、快速的公路运输系统有直接关系,并将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从海南省公路网区域发展现状、公路网布局和交通状况、交通事故分布规律、安全保障政策与措施的实施现状等多角度,分析了海南省公路网的安全状况,运用国内外安全保障对策研究领域较为成熟的研究成果,结合海南省公路网的实际情况,提出海南省公路交通安全保障的发展目标,并围绕公路网安全保障发展目标提出了三阶段的保障对策与实施方案。在此基础上,分别采用合理的交通安全设施、严谨的交通管理手段、先进的交通安全技术以及全面的社会安全教育等具体的执行方案和措施,系统、科学地建立起海南省公路网安全保障的对策和实施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18.
公路网规划的技术评价指标与评价标准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公路网规划方案的技术评价是公路网规划评价系统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国内外成果的基础上,对公路网规划的技术评价的概念,原则,评价指标与评价标准做了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公路网规划方案的灰色系统评价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邹志云  李硕 《中南公路工程》2000,25(3):76-77,80
根据公路网的道路与交通特征参数指标,利用灰色系统评价模型,对公路网规划方案的优劣进行评价。最后给出了算例。  相似文献   

20.
基于GIS的公路网规划计算机集成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按着组件化、可视化、网络化、集成化的要求,提出了公路网规划决策的计算机系统方案,介绍了系统总体框架,系统功能模块和网络方案等内容。该系统的应用可提高公路网规划与管理的效率、改善规划的质量,也可为其他同类系统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