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复合吸附剂是近年来处理船舶含油污水的热门吸油材料,以膨胀石墨/活性炭复合吸附剂为吸附剂、乳化油为吸附质,通过静态吸附实验,对乳化油在复合吸附剂上的吸附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复合吸附剂对乳化油的吸附速度很快,在15min已达到吸附平衡,吸附过程符合Lagergren准二级吸附速率模型,平衡吸附量qe=67.2mg/g。Tempkin吸附等温线模型对复合吸附剂吸附乳化油的拟合度最好,相关系数R~2达到0.9938,对乳化油的饱和吸附量q_m在115.34-170.65mg/g。复合吸附剂对乳化油的吸附属于物理吸附,吸附为放热过程,且|△H~0|41kJ/mol,吸附过程在常温下可自发进行。  相似文献   

2.
生物吸附技术处理重金属废水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介绍了生物吸附剂的吸附机理,生物吸附剂预处理的主要方法,影响生物吸附剂吸附量的主要因素,阐述了生物吸附剂的工业应用原理并列举了几个生物吸附剂的应用实例,对主要吸附剂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以1.6~2.5 mm的新疆核桃壳作为吸附剂,研究其对模拟废水中Pb2+和Ni2+的吸附性能。实验表明:25℃,pH值为5.5,吸附剂用量1.2 g时Pb2+的吸附量最大;pH值为6.0,吸附剂用量2.0 g时Ni2+的吸附量最大,Pb2+的吸附容量为Ni2+的3倍。Pb2+, Ni2+竞争及偏好吸附表明,Ni2+的干扰使Pb2+的吸附容量下降14.8%,Pb2+的干扰使Ni2+的吸附容量下降66.5%,吸附剂对Pb2+的选择性更高。  相似文献   

4.
氨水改性活性炭的制备及其对苯酚吸附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活性炭为载体,10%的氨水溶液为改性剂,采用浸渍法对其进行改性.利用比表面积测定法、SEM及Boehm滴定法表征了氨水改性活性炭的表面理化性质.以苯酚废水为处理对象,分别考察了吸附时间、pH值、活性炭投加量及苯酚废水的初始浓度对改性活性炭去除苯酚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活性炭经氨水改性后,表面多处塌陷,比表面积是未改性活性炭的1.057倍,表面酸性官能团含量降低,是未改性活性炭的0.421倍.在吸附时间为6h时,活性炭对苯酚的吸附均已达到平衡,改性活性炭对苯酚的吸附量为152.763mg/g,比未改性活性炭的吸附量提高了66%;氨水改性活性炭对苯酚的去除率随着pH值升高而降低,在pH值为6~7时,去除率达到61%;随着活性炭投加量的增加,溶液中的苯酚含量越来越少;随着苯酚废水初始浓度的提高,氨水改性活性炭对苯酚的去除率逐渐降低;Freundlich和Langmuir二种等温线模型均能较好的反应活性炭对苯酚的吸附行为,其中Freundlich模型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5.
以十二硫醇-已烷溶液为研究体系,评选出以金属盐溶液改性和研制得到的对硫化物有良好吸附性能的930A系93GH系特殊吸附剂;用静态法和微分床法研究这两种系列的吸附剂吸附硫化物的相平衡关系,吸附热效应及吸附动力学过程;用这两种系列的吸附剂对实际轻质石油品进行脱硫精制。研究结果表明:评选和研制的这两种系列的吸附剂脱硫效果均较为良好。  相似文献   

6.
实验制备了负载Ti/Fe腐植酸吸附剂,采用SEM、XRD等分析方法对负载后的吸附剂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对P(Ⅴ)进行了吸附性能的研究.结果表明:负载Ti/Fe腐植酸吸附剂较负载前的腐植酸对P(Ⅴ)的吸附能力明显提高.在温度25℃,pH值为5,吸附平衡时间为120min时,吸附率最大可达93.8%,负载Ti/Fe腐植酸吸附剂对P(Ⅴ)的吸附符合Freundich吸附模型.在25~45℃条件下,△G0、△S=-0.27kJ·mol-1、△H=-0.62kJ·mol-1,为自发放热熵减的过程,吸附类型主要是物理吸附,其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7.
根据容积法原理,利用赛特拉姆气体吸附仪测量超临界温度下氢气在活性炭上的吸附等温线,并通过Gibbs关于吸附的定义,讨论了死体积的标定精度方法对计算吸附量所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死体积标定的误差对低压下吸附量的计算影响不大,但对高压下吸附量的计算影响明显;活性炭比表面积越大,同一温度下出现最大过剩吸附量所需要的平衡压力越高.  相似文献   

8.
采用阳极扩展电化学氧化技术对吸附饱和苯酚的活性炭进行了电化学再生.实验表明:在石墨作为极板材料,投加氯盐的前提下,Cl-放电产生的Cl2溶于水生成的具有强氧化能力的物质HClO,将吸附在活性炭孔道表面的高浓度苯酚氧化是活性炭得以再生的根本原因.投加盐的种类、盐量、电流强度、电解时间和pH是影响再生效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正>消毒,是保证车内空气清洁的有效方法,但不同的消毒方法有不同的优缺点。一、活性炭消毒活性炭是比较安全有效的空气净化消毒办法。活性炭具有孔隙多的特点,对甲醛等有害化学物质具有很强的吸附作用,颗粒越小的活性炭吸附效果越好。使用活性炭消毒属于物理方法,还不会产生二次污染。缺点:在杀灭车内细菌方面效果不大。二、臭氧消毒  相似文献   

10.
非粮生物质作为一种价廉、易得、环保的吸附剂,对废水中氨氮的处理效果较好。论文简要介绍了目前废水中氨氮的处理方法及其处理现状,并着重介绍非粮生物质处理氨氮的现状;通过分析不同种类的非粮生物质在不同的改性方法下所得改性吸附剂对废水中氨氮的吸附研究,利用研究成果简述其吸附机理,并在此基础上对其未来研究前景与侧重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改性凹凸棒氧化膜吸附剂的除氟性能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浸渍-焙烧法制备了表面包裹氧化铝层的凹凸棒吸附剂并进行了除氟动态柱吸附效能实验。对含氟为4.20mg/L的模拟水样经吸附滤柱后,其氟去除率可达95%以上,累计氟吸附容量达到10.5mg/g凹凸棒,对吸附饱和改性凹凸棒再生后仍具有较高的吸附性能。  相似文献   

12.
以复合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和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DDTC)为改性剂、钠基膨润土(SMB)为原料,制备了不同配比的复合有机改性膨润土,并对其进行了红外光谱(FTIR)和扫描电镜(SEM)表征,发现CTAB和DDTC插层于膨润土的片层结构表面,不同配比的复合改性剂对膨润土的改性效果存在差异.通过改性前和不同配比改性下吸附剂对含苯酚废水的吸附效果对比表明:改性后膨润土对废水中苯酚的吸附效果明显好于改性前.改性剂DDTC/CTAB的摩尔比为2∶1时的改性对苯酚的吸附效果最好,对该配比下的吸附时间、用量以及吸附等温方程的研究发现,处理含90mg·L-1的苯酚废水时,吸附时间为0.5h,复合有机吸附剂用量为26.4g·L-1,吸附效果最好,且吸附过程符合Freundlich方程(R20.97).  相似文献   

13.
对微波辐照下载硫活性炭的升温行为和SO2的解吸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载硫活性炭在微波场中升温迅速,达到高温时吸附在活性炭上的SO2发生快速解吸;微波作用600 s后解吸基本完全,解吸SO2体积分数在试验条件下最大可达25%;影响SO2最大解吸SO2体积分数的各因子的重要性依次为:微波功率>载气量>活性炭质量.  相似文献   

14.
炭化微米木纤维(CMWF)滤芯不但绿色环保、成本低、净化效率高,而且特有的活性炭性质使其对柴油机排放中的超微碳烟颗粒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分析炭化微米木纤维滤芯及柴油车排放颗粒物特性,利用混合Lennard Jones势能——巨正则系综蒙特卡罗法(混合LJ-GCEMC)模拟超微碳烟颗粒在炭化微米木纤维活性炭孔中的吸附,结果表明,CMWF滤芯的孔径范围可以确定为320420 nm之间,孔径过小或过大都会阻碍积聚态粒子吸附数密度的增加;模拟结果也表明积聚态粒子吸附数密度随压力的增加而增加,而随温度的升高略有减少。  相似文献   

15.
微波改性活性炭及其脱硫性能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微波改性后活性炭的表面物理结构、化学性质及其脱硫性能的变化进行了研究.SEM图谱表明微波改性后活性炭的表面更加粗糙和不平整,许多闭塞的孔隙打开并向内延伸;BET吸附实验表明微波处理后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和总孔容未发生明显的变化;元素分析结果显示改性后活性炭表面N元素含量和表面碱性基团数量增加而O元素含量减少.另外,脱硫实验结果显示改性后活性炭的脱硫性能明显增加,归因于表面化学性质的变化,与其物理结构关系不密切.  相似文献   

16.
利用超声波吸附对氯苯酚颗粒状活性炭进行再生,探讨超声波功率、作用时间、再生液温度、再生次数等对再生过程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超声波频率50 kHz、功率110 W、再生温度30℃、再生液为含饱和氩气去离子水,作用时间20 min的条件下,活性炭再生效率为64.5%.再生两次所得活性炭再生效率为67.8%,换水超过两次再生效率增加不明显.超声波再生活性炭效率较高,炭损失率很低.  相似文献   

17.
壳类物质属于农业废弃物,是重要的可再生资源.首先对壳类物质的成分和结构进行了说明,进而综述了其在水处理中作为生物因载、吸附剂、过滤以及制备活性炭等方向的研究现状,最后指出了壳类物质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直接排放的偶氮染料废水会污染水环境,因此,寻找高效率的染料废水处理方法至关重要.采用本体聚合法,以丙烯酸(AA)为聚合单体、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为交联剂,合成了一种超吸附亚甲基蓝的聚丙烯酸树脂,通过电子显微镜和红外光谱进行形貌及结构特征表征.系统研究了聚丙烯酸树脂吸附亚甲基蓝(MB)的最大吸附量、吸附等温线、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等特性.结果表明:其对MB的吸附过程是自发的,属于以化学吸附为主的单分子层吸附,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方程;在常温、中性条件下,聚丙烯酸树脂对亚甲基蓝的最大吸附容量可达到3 400 mg·g~(-1),与活性炭相比具有更强的吸附能力.  相似文献   

19.
采用废弃核桃壳对Cr(Ⅵ)浓度为20 mg·L-1的模拟废水进行了动态吸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室温条件下用粒径为1.0~1.6 mm的核桃壳吸附剂用量为5.0 g、介质pH值为1.0、水样流速为3mL· min-1吸附100mL,Cr(Ⅵ)浓度为20 mg·L-1的模拟污水时,吸附后的废水中Cr(Ⅵ)浓度为0.224 mg·L-1,符合《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的标准.Cr(Ⅵ)的去除率达到98.88%.同时对模型的拟合进行了实验说明,Thomas模型能较好地反映吸附过程特征.从活性穿透曲线中可见,吸附时间为142 min达到吸附穿透点,810 min达到吸附衰竭点.  相似文献   

20.
沉降—吸附法净化再生酸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攀钢焦化厂精苯再生酸的物性和组成的详细分析及现有净化方法的对比研究,提出了一种操作简便,工艺过程简单的新的再生酸净化方法-外掺沉降吸附法,并对外掺剂及吸附剂的反尖条件,用量,再生等进行了详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