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结合具体工程对旧沥青路面铣刨料的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首先对铣刨料的级配进行分析评价。其次,确定了掺加水泥的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配合比,并进行了室内性能评价。同时对冷再生沥青混合料的生产工艺以及施工质量控制等环节进行了系统介绍。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性能,依托实际工程,对再生沥青混合料力学性能及高温性能进行研究。通过单轴压缩试验得出,随着RAP掺量增加,乳化沥青再生混合料力学性能逐渐降低,水泥掺量为2%,混合料力学性能最佳;通过高温车辙试验及小梁弯曲试验,研究再生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和低温性能,试验结果得出:随着RAP掺量增加,乳化沥青再生混合料高温性能、低温性能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3.
针对国内车辙试验,在成型碾压次数、温度方面对不同的沥青混合料进行试验研究,发现基质沥青混合料AC-20型确定空隙率为7%时5 cm的碾压次数为19次;掺加改性剂的沥青混合料蠕变率明显大于普通沥青混合料,在掺加改性剂的情况下,细粒式沥青混合料的蠕变率比中粒式沥青混合料小,但相对变形相差不多;采用相对变形与蠕变率相结合的方式来评价或区分不同类型的沥青混合料抗车辙能力有一定的说服力。  相似文献   

4.
文章为研究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的路用性能,掌握水泥、RAP料等对其影响规律,利用重型击实方法成型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分析水泥用量、RAP用量的变化对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的干湿劈裂强度比、稳定度、残留稳定度、抗压回弹模量及粘聚力等指标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随着水泥用量的增加,干湿劈裂强度比和残留稳定度值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二者存在最佳用量范围,而稳定度值呈增加趋势;随着RAP用量的增加,劈裂强度指标、抗压回弹模量指标和粘聚力指标均呈下降趋势,稳定度指标呈先下降后增加的趋势。综合分析可知,通过掺加适量的水泥能够改善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的路用性能,而RAP料的最大用量需要依据相关试验进行优化确定。  相似文献   

5.
沥青胶浆是沥青混合料黏弹性的决定性因素。主要通过试验研究了水泥替换矿粉掺量对沥青胶浆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水泥替换矿粉掺量和粉胶比可以同时起到改善沥青胶浆低温性能和高温性能的目的,在水泥替换矿粉掺量为40%时,沥青胶浆性能最优。  相似文献   

6.
提高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简单而有效的措施是在沥青混合料中掺加具有抗剥落效果的添加剂.在国外较多的是把消石灰作为抗剥落添加剂掺入沥青混合料中,国内对外掺剂改善沥青混合料抗剥落性能的影响虽有一些研究,但各研究者有不同的看法,仍需进一步进行探讨.本文采用福建省高速公路面层应用的级配AC-13C作为研究级配,对固体抗剥落剂、消石...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对废旧路面材料的大比例、有效利用成为研究关注的热点。针对热再生生产及施工中的技术难点,项目研究单位以大比例热再生沥青混凝土材料设计、热再生混凝土长期性能、生产及施工工艺为突破口进行研究。该项技术已先后在北京的二环路大修工程、韩西路大修工程、南六环大修工程等工程中得到应用,应用里程大于35 km。针对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技术应用中的难点,项目研究单位以乳化沥青自主生产、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及性能研究、含有乳化沥青冷再生层的新建道路及大中修道路结构优化、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施工技术等问题为突破口进行深入研究。该项技术已先后在北京地区进行了十余项工程应用,共铺筑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5.3万吨,消耗旧料近5万吨,应用里程大于32 km。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PPA(多聚磷酸)/SBS复合型沥青混合料路面性能,文章提出了PPA/SBS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的原材料选择和混合料设计方案,并通过沥青混合料高温、低温及水稳试验分别对比分析了基质沥青混合料、SBS单一改性沥青混合料及PPA/SBS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基质沥青,单一掺加SBS改性剂均能提高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性能、低温性能和水稳定性,而在SBS改性沥青基础上再掺加PPA可以进一步提升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且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多聚磷酸掺量的增加其混合料高温稳定性越高,但对混合料的低温性能和水稳定性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文章结合某高速公路大修工程,提出了冷再生沥青混合料基层的路面结构改造方案,并针对冷再生技术归纳总结了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基层的施工工艺,探讨了冷再生沥青混合料基层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0.
纤维对沥青混合料具有加筋、分散、稳定、吸附沥青和增粘等作用,对防止沥青析漏的功效较好。文章通过对掺加聚合物纤维的沥青混合料进行试验研究,得出在沥青混合料中掺加聚合物纤维可提高路用性能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乳化沥青稳定再生集料混合料对比试验,分析采用不同的乳化沥青剂量,以及采用掺加2%水泥和不掺水泥两种类型混合料对乳化沥青稳定再生集料的稳定度、流值、抗压强度、抗压回弹模量等性能指标的影响,为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基层材料再生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在新建或大修路面中采用沥青混合料冷再生技术,将RAP再生利用,不但可以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同时可以降低工程造价预算。文章结合湖南某高速公路大修工程,介绍了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混合料的施工工艺与操作要点,并通过路用性能指标检验,提出了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施工工法,可为相关工程应用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3.
通过比较不同品牌、不同掺入方法和不同掺量丁苯胶乳对改性乳化沥青存储稳定性、乳化沥青筛上剩余量、蒸发残留物的延度、软化点、针入度、乳化沥青稀浆混合料湿轮磨耗值的影响,并从微观角度分析了丁苯胶乳对乳化沥青性能的改性效果,结果表明C丁苯胶乳各方面性能较好;内掺法比外掺法生产的改性乳化沥青性能更稳定;确定丁苯胶乳用量时,要综合考虑改性乳化沥青的筛上剩余量和蒸发残留物的三大指标.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基层与面层原材料分析与级配设计,确定最佳含水率与最佳沥青用量,并进行车辙试验、低温弯曲试验、冻融试验评价掺加基层废旧料的复合冷再生混合料性能。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高粘沥青在多孔排水路面的应用,文章分析了改性剂掺量对两种改性沥青性能的影响,确定最佳掺量下的性能较优异的改性剂制备高粘沥青,并通过车辙试验、弯曲试验、冻融劈裂试验等试验检测高粘沥青混合料力学性能,同时对高粘沥青混合料的抗滑性能、排水性能等进行实验分析,发现高粘沥青混合料能够满足排水性沥青路面施工要求,各项路用性能优势显著,具有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6.
为能够正确认识胶浆对橡胶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影响,便于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准确确定橡胶沥青胶浆体系组成即粉胶比,文章分别对不同粉胶比下沥青混合料的高温、低温、水稳定性三项路用性能进行了室内试验研究,并对所得数据进行了详细的数理统计分析,确定了工程用适宜的粉胶比范围。分析结果表明粉胶比变化对橡胶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如何提高沥青混合料抗车辙性能,采用掺加抗车辙剂的方法,通过室内对比试验,对于AC-16型沥青混合料,选取3种不同级配,对于每种级配选取5种不同的含油量,分别进行马歇尔试验,确定其最佳级配和最佳含油量。然后对其掺加和未掺加抗车辙剂两种情况进行车辙试验,对比沥青混合料抗车辙能力。试验结果表明:在沥青混合料中掺加一定量的抗车辙剂,可以大大提高其动稳定度从而提高其抗车辙能力,增强其使用性能。  相似文献   

18.
文章结合省道S202线K79+000~K103+000路面维修工程实例,针对RAP铣刨料冷再生混合料的原材料和级配,分析该混合料的强度影响因素,主要有乳化剂的类型和掺量、乳化沥青的掺入量和水泥的掺量,并通过空隙率、劈裂强度和60℃动稳定度的指标规律变化,确定出各影响因素的合理掺量范围,为省道S202路面维修工程项目提供了试验依据,也为同类冷再生修补施工工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文章为研究丁苯橡胶(SBR)掺量对改性乳化沥青高温性能的影响,对不同SBR掺量的改性乳化沥青进行软化点、针入度、高温剪切流变与车辙变形试验,分析其高温性能影响趋势,并通过灰色关联法分析改性乳化沥青的针入度、软化点、高温流变性能与抗车辙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SBR的掺入能有效提高改性乳化沥青的高温性能,随着SBR掺量的增加,改性乳化沥青软化点、复数剪切模量、车辙因子与临界温度呈上升趋势,说明SBR掺量的增加可以有效提高改性乳化沥青高温抗车辙能力,降低其高温敏感性;改性乳化沥青混合料的抗车辙能力随着SBR掺量的增加而提高;通过灰色关联分析发现可采用改性乳化沥青的针入度与相位角(58℃)表征其抗车辙能力。  相似文献   

20.
文章为了研究橡胶沥青胶浆流变特性,采用动态剪切流变及弯曲梁流变试验,通过70℃车辙因子(G*/sinδ)、-12℃劲度模量及m值等指标研究橡胶粉掺量及粉胶比对橡胶沥青胶浆高温抗车辙性能及低温抗裂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橡胶沥青胶浆的高温性能随橡胶粉掺量及粉胶比的增加而得到改善,但会使低温性能有所衰减;当胶粉掺量为20%、粉胶比为0.95左右时,橡胶沥青胶浆的流变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