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介绍了《上海市城市道路精细化管理导则》(以下简称《导则》)的编制背景、适用范围、编制理念和章节安排,界定了精细化管理的定义。就其中慢行交通、公共交通、路面质量、附属设施、交通管理、掘路和日常养护的主要技术要点进行了解析,以促进《导则》的使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2.
<正>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高质量发展要求,指导各地进一步提高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规划编制水平、因地制宜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编制了《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规划技术导则》(以下简称《导则》)并于近日印发。《导则》自印发之日起施行。《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规划编制指引》同时废止。  相似文献   

3.
近年,国家陆续对城市设计及城市更新提出了一系列要求。郑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2019年已开始着手进行街道提升改造工作,2019年6月编制完成了《郑州市街道设计导则》,从规划、设计、建设与管理等层面进行系统指导。结合郑州市经三路街道整治提质规划设计实践,以提升街道环境与品质功能为出发点,从优化道路通行空间、提升绿化景观层次、整治街道建筑立面、拓展街区文化内涵等方面,对街道街区的设计方案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4.
封面工程     
正本期封面工程为上海市合杆整治工程,由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领先实施。2018年3月8日,由上海市政总院为主编单位负责编制的《上海市道路合杆整治技术导则》正式发布,为上海市合杆建设提供了技术指导。同年,上海市政总院以EPC设计施工总承包的方式,承担了上海市约70%的合杆整治项目。目前已实施的综合杆上集中了约15种功能,同时还预留了扩展卡槽,未来可拥有更多功能。上海市政总院  相似文献   

5.
随着2019年《成都市公园城市街道一体化设计导则》(下称《导则》)的编制完成,成都市中心城区杉板桥路(二环路一中环路)被选为第一批一体化设计的示范街道,对《导则》进行实践和深化.遵循"以人为本、功能统筹、因地制宜"的规划原则,阐述了彰显工业遗产、创新经济活力、展现公园城市特色的规划愿景,从综合保障交通功能、提升街区活力、彰显区域文化、打造绿色通廊、塑造形态优美的界面、智慧集约市政设施6个方面,介绍了杉板桥路街道一体化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上海市陆续推出街道设计、道路精细化管理、慢行交通规划设计等方面的导则,为道路向街道转型,由重视机动车通行向全面关注人的需求转变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新城发力”背景下,结合嘉定新城道路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和新城发展的要求,从全方式、全要素、全过程角度提出了新城道路精细化建设管理实施导则,为嘉定新城道路建设、整治工作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其他郊区新城道路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7.
城市建设发展的需求带来市政道路设施的种类和数量也日益增多,由此产生大量的立杆需求,国内外经验表明多杆合一建设已然成为趋势且效果显著。近年来上海市也相继出台了“合杆整治技术导则”和“全要素技术规定”,以提升城市环境品质。结合西藏中路(延安东路—福州路)全要素整治工程,探索研究了市政道路全要素整治的主要做法。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城市道路的改扩建需求日益增多。道路改扩建应满足新的功能定位、保证新的设计车速,并兼顾现状已经形成的集散交通系统。在申港大道(随塘河西—沪城环路)改建工程中,通过分析和研究其功能定位和建设条件,同时结合《南汇新城高品质市政交通基础设施设计导则》的要求和交通流量预测结果,进行了改建工程的总体方案研究和设计,所得结果可为上述《导则》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和城市主干路的改造提升提供一定的工程经验和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9.
《城市道桥与防洪》2022,(2):236-237
生态环境部近日制订发布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流域综合规划》(HJ1218-2021)(以下简称《规划环评导则流域综合规划》).为全面深入了解《规划环评导则流域综合规划》的主要内容、实施重点,记者采访了生态环境部环评司有关负责人,对《规划环评导则流域综合规划》进行了详细解读.  相似文献   

10.
阐述了国内外绿色生态道路概念的提出与发展,在对生态进行释义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型城市道路的定义与要素特征;提出了生态型城市道路的6个设计模块,分别为低影响道路系统、道路安全评价体系、道路智能系统、道路建筑美学体系、街区道路空间综合体系、低碳交通服务系统,给出了各个设计模块的关键技术及内容,归纳提出了初步设计方案制定的要点。  相似文献   

11.
多年来,城市道路设计以功能完善为主要目的,未脱离市政道路的工程属性范畴,无法从实质上改善城市品质。借鉴国内外街道理念,形成了理念目标设计法、类型设计法、使用者群体需求设计法、空间组成全要素设计法4种典型的城市道路品质提升设计方法,并分别对4种方法进行了详细分析及阐述。这些方法对道路红线及建筑退界形成的立体空间界面范围内的多重功能活动进行一体化协同设计,为城市道路品质提升设计开拓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12.
由于地形、地势、土地及历史方面等原因,青岛市区大部分城市道路未设置非机动车道,而人行道和绿化带的宽度有限,导致大量的市政管线检查井不得不设置在车行道上,市政道路检查井病害问题较为突出.通过近几年的检查井整治工程实践,青岛市摸索出了一套较为成功的检查井病害处置措施,并编制完成了地方性的《城市道路检查井技术导则及通用图集》.相信这些成功的经验可以为国内其他城市解决类似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3.
对城市道路交叉口几何设计涉及的平面、纵断面、横断面以及相交道路共同面进行了详细分析,并阐述了交叉口内车辆转弯方式对几何设计的影响,对一些参数给出了建议值,对规范的不足之处进行了补充,提出了完整的城市道路交叉口几何安全设计技术。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BIM技术在道路基础设施全生命管理中的应用技术,依托苏锡常南部高速公路工程,在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优化和运营维护4个阶段,应用BIM技术对水下隧道、枢纽互通等重点项目全生命周期信息进行综合管控。研究表明,BIM平台有效促进了信息交流,提升了工程要素可视化,保障了信息的有效传递,为实现基于BIM技术的交通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信息高效协同管理提供了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对沈阳市绿道规划建设技术导则编制目的进行阐述,同时对导则编制背景和编制难点进行分析,明确了导则编制的指导思想,在绿道慢行道、节点及附属设施等方面,分别提出了相应的配置原则和技术要求。提出了三级绿道体系、三级绿道标识体系、三级驿站体系,并把绿道融入城市通勤交通系统,强化多模式换乘,满足建设者、决策者、管理者的相应需求,规范指导沈阳绿道建设,从而提高市民的生活品质。  相似文献   

16.
城市道路空间是人民群众的共同财富,如果我们能够发展和设计好道路空间,让道路空间为美好且令人民群众满足的地方,那么将在新一轮城市更新中极大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以长沙市三一大道—岳麓大道道路空间品质提升为例,秉承“以人为本”的宗旨,采用街道全要素设计的全新道路空间品质提升模式,强化城市街区发展,淡化道路红线,关注人文关怀。通过精细化、人性化的设计打造安全、精致、人文、绿色、活力和智慧的城市道路空间。  相似文献   

17.
我国城市道路面临的交通压力与日俱增,要实现安全、高效、经济、环保的高品质城市道路,就需要科学合理地规划、设计与管理,道路横断面是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关键要素之一.文章分析了城市道路横断面在规划、设计、相关规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在城市规划阶段需考虑的因素、道路空间资源的分配优先度、交通功能与绿化的协调、设计的人性化、规划设计的流程与规范等方面提出了建议.最后,给出了各类道路横断面的规划设计模式示例.  相似文献   

18.
为方便道路设计者厘清公路与城市道路在平面设计上的区别,对比分析了《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17)和《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 193—2012)中平面线形设计参数。通过对比得知:公路规范和城道规范的设计参数在计算中计算公式相同,但部分变量取值不同;变量取值不同的原因是公路与城市道路在建设时追求的侧重点不相同,公路规范更侧重于安全、平顺、经济,城道规范更侧重于舒适、安全、环境协调性。因此,设计人员在进行计算时需根据道路种类,依据侧重要点进行取值。  相似文献   

19.
正为贯彻党中央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决策,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19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提升建筑工程品质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函[2019]92号)要求,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推进绿色建造工作,2021年3月16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发布了《绿色建造技术导则(试行)》(以下简称《导则》),明确了绿色建造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技术措施,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绿色建造工作、推进建筑业转型升级和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重要文件。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相关负责人对《导则》内容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20.
城市道路沥青混凝土路设计时,经常遇到设计纵坡小于0.3%,按规范要求必须设置锯齿形偏沟,过去设置的锯齿形偏沟宽度为1.5 m,给沥青路面的施工带来困难。根据《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中相关要求和以往经验,该文剖析了过去城市道路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中,设置的锯齿形偏沟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征求意见稿的意见,进行城市道路设计中锯齿形偏沟的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