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针对砂质浅滩抛石丁坝容易发生沉降塌陷的问题,通过对西江龙圩水道与鸡笼洲滩抛石丁坝进行原形观测,对影响丁坝结构稳定性的因素进行研究,采用泥沙运动理论对原形测试进行分析,得出丁坝基础受到冲刷破坏是引起坝体失稳的主要因素的结论,利用袋装砂护底和碎石或石碴做丁坝基础填料可增强丁坝基础防冲刷能力。这一结论可为砂质浅滩航道整治抛石丁坝施工提供技术借鉴。  相似文献   

2.
结合仪征水道整治项目,围绕抛石基床整平施工技术在项目中的具体应用展开探讨。对施工过程中的难点进行分析,提出基床整平施工工艺,并对其工艺要点进行重点论述,最后总结施工控制要点,以期为相关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胡怀生 《中国水运》2007,5(10):48-49
本文分析了沙质河床的特点,叙述了沙质河床丁坝施工的一些方法。  相似文献   

4.
费晓昕 《水运工程》2021,(2):104-108
抛石丁坝是河道中应用十分广泛的整治建筑物,能够束水攻沙,保护岸滩免受水流冲刷,然而抛石丁坝水毁现象时常发生。针对这一现象,利用动床水槽物理模型试验对平原河流丁坝的水毁破坏进行了研究,分析丁坝水毁破坏的常见形式,认为坝头块石的坍塌流失是影响丁坝整体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即抛石丁坝稳定性可基于坝头水毁来研究。在此基础上,定义了坝头水毁程度判别指标,研究指标的求解方法和坝头水毁程度等级划分方法,得到了坝头不同水毁程度对应的指标值,并对丁坝维护时机的选择加以说明。该方法为抛石丁坝的维护提供了解决思路,有利于抛石丁坝整治效果的持续发挥。  相似文献   

5.
刘常全 《水运工程》2014,(11):83-87
船载挖掘机抛石是目前长江航道整治工程中最常用的抛石施工方法,但由于挖掘机需要过驳操作、施工船舶稳定性差,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为提高挖机抛石施工安全性,提出了长臂挖掘机抛石船及其施工工艺,并对其施工优势进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6.
加蓬摩尔港项目整治工程项目利用土工编织袋充砂形成围堰,作为挡土墙进行陆域吹填施工,同时在围堰之上抛石进行护岸施工,该施工工艺方便快捷,吹填出施工通道后即可进行抛石护岸的施工。本文通过实际案例对充砂袋围堰施工工艺做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7.
抛石漂移是河道治理、护岸、潜丁坝、桥墩防冲等实际工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依托长江南京以下12.5 m深水航道二期工程口岸直水道整治工程,针对抛石漂移距离在试验室水槽内开展了一系列物理模型试验,对水深、流速、抛高、块石质量及块石形状的不规则等因素对抛石漂距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同时在考虑水流流速垂向分布的基础上,通过块石在动水中的受力分析推导出水上抛石漂移距离计算公式,利用模型试验结果拟合出公式中各系数的值,并将其计算结果与模型试验数据和现场观测数据进行比较,结果吻合较好,验证了公式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丁坝是常用的航道整治建筑物,在发挥整治功能的同时,也会影响所在河段的生态质量。丁坝对河段生态的影响机理比较复杂,通过改变流场、流速、水深和河床冲淤情况,影响河段生境质量,其中坝田间的回流区是控制生态影响有利或有害的关键水域。文章以西江底栖动物和鱼类对栖息地流速、水深和底质的要求为依据,分析西江广东段的虎跳门口门浅滩和界首滩浅段,以及北江洪奇门水道玉米地段航道整治工程中丁坝对河段生态的影响。最后从合理选择丁坝坝址和构建生态保护型丁坝两个方面提出生态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9.
南通某海上通道项目,水深条件差,低潮时基底露滩,且缺乏陆上抛填的可行性,块石施工需采用水上过驳抛填的方法进行。详细介绍了水上过驳抛石的流程、工艺及控制,探索出低潮浅滩的水下抛石方案,积累了施工经验,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在不稳定的河床上建设桥梁或其他水利设施,都要对其水下基础进行抛石、抛袋式防护,特别是在急流的流沙质江河上施工。文章介绍了为此项施工专门开发研制的一种开底式抛石船,能完成石舱的装填、迅速开底门抛石、底门合龙、挖掘机过驳存放等功能。主要作用是将水下地基建设所需的石块均匀抛放到水底,克服了现有舷侧自由抛石过程的不可控现象,有效控制石块落地位置的准确度和均匀度。  相似文献   

11.
孙涛  朱长青 《水运工程》2012,(10):162-168
长江航道整治工程水下抛石主要有护坡、护脚、护底、筑坝等几种用途,属于典型的隐蔽工程,主要作用是加强岸坡及河床的治理与防护,防止岸坡遭水流冲刷引发的崩岸、岸坡及河床水土流失等,增强河床的抗冲刷能力,稳定河势与河床结构,以及通过抛石筑坝改善水道的水流条件来达到优化主航道通航条件等。以长江下游黑沙洲水道航道整治工程为例,探讨长江航道整治工程水下抛石施工工艺,并对块石材质选择、级配控制、抛投工序、收方计量、质量检测等质量控制环节进行介绍,确保工程质量。  相似文献   

12.
分析新洲水道两汊汇流口形态特征及汇流口浅滩年内年际间变化特征,探讨浅滩出浅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认为:新洲南汊汇流顶托对汇流口浅滩的影响是存在的,但不是主要因素,新洲南水道上深槽走向以及北水道入流的变化是汇流口浅滩出浅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对汇流口浅滩治理思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长江中游荆江河段航道整治工程张家湾潜丁坝中直线段28~128m范围为透水坝,透水构件在透水坝抛石基床整平完成后安装。由于透水构件安装施工期间,河段自然环境与历年有所不同,水位高,流速快,常规的透水构件安装施工方案实施效果欠佳,已不能满足施工需要。为确保透水构件安装的质量,提高功效,项目部对高流速下透水构件安装工艺进行了改进,最终保证了透水构件的顺利安装及潜丁坝总体的施工质量和功效。文章对构件安装的新工艺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4.
鳗鱼沙浅滩位于长江下游口岸直水道,属顺直宽浅水下分汊型沙质浅滩。顺直宽浅的河道属性使鳗鱼沙心滩和 左、右两槽不稳定,年际间滩槽冲淤变化较大,甚至出现滩槽易位的现象,是长江下游深水航道主要的碍航浅滩。基于河 床演变分析和模型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分析鳗鱼沙浅滩近期演变特征以及浅滩成因,确立了维持水下分汊的整治思路,提 出江中实施龟背状潜格坝群的整治工程措施,并进行整治工程方案实施前后对比试验,分析研究整治工程方案实施后对航 道条件的改善以及对工程河段河势可能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长江下游河段施工区域地形异常复杂、水深和流速条件对抛石坝体形成非常不利。以长江南京以下12.5 m深水航道二期工程口岸直水道整治工程Ⅱ标段为依托,通过改造抛石设备、增加串筒约束构造来降低抛石高度、减小抛石漂移距的方法,减小外界条件对抛石落点的影响,从而达到控制块石落点的目的,实现了水下抛石精准定位。工程应用效果良好,在提高施工质量的同时降低了成本,为类似项目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6.
郁峰 《水运工程》2004,(6):37-39
采用土工织物缝制砂袋实施航道整治工程,比传统的抛石丁坝形式具有取材方便、施工简单的特点,效益显著。本文通过分析砂袋填芯坝坝体的施工方法,研究其在航道整治工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王茂枚  姜果  赵钢  徐毅  蔡军 《水运工程》2020,(10):172-177
长江下游深水区由于水深流急,传统抛石护脚的施工难度极大。近年来,网兜散抛石和沉箱式抛石这两种新型抛石施工工艺发展迅速。以长江老海坝抛石护岸工程为例,对比了两种工艺的抛石效果与成本,抛石效果主要采用抛石增厚和抛石均匀度两个评价指标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沉箱式抛石工艺虽然工程直接费用较高,但抛石增厚效果、抛石均匀度及施工工效均优于网兜散抛石。通过不同研究区的抛石效果对比可知,在深水区抛石效果稳定性控制方面,沉箱式抛石工艺优于网兜散抛石工艺。  相似文献   

18.
长江南京以下12. 5 m深水航道口岸直水道整治工程位于扬中河段,工程离岸远、水深大、水流实时变化、轴线长,潜堤施工抛石落点预测尚存在难题。在扬中河段开展涨、落潮条件下的抛石漂移距现场试验,获得涨、落潮条件下现场抛石漂移距公式,并应用于口岸直水道鳗鱼沙潜堤施工中。结果表明,抛石漂移距受潮流加速度影响,加速时段的漂移距大于匀速时段,减速时段的漂移距小于稳定时段,潮流加速度小于1. 5×10~(-3m)/s~2时,全潮流过程可采用统一漂移距系数0. 892;施工过程中群体抛石中值粒径单块石漂移距小于4. 5 m时,可采用群体抛石中值粒径来估算群体抛投平均漂移距,实测群抛抛石成堤断面与设计断面吻合较好。为弱感潮河段水上抛石落点精准预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依托长江中游宜昌至昌门溪河段航道整治一期工程I标段水上抛石施工质量管理,对本项目水上抛石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技术进行了具体分析,通过本项目质量技术管理总结应用,保证了水上抛石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可为长江中游宜昌至昌门溪河段航道整治工程等同类航道整治工程施工提供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鳗鱼沙浅滩位于长江下游口岸直水道下段,属典型的顺直宽浅水下分汊型沙质浅滩。演变分析表明该段的航道条件与鳗鱼沙心滩形态密切相关,当鳗鱼沙高大完整时,航道条件就好;反之,航道条件就差。本段顺直宽浅河床形态决定了该段滩槽不稳定的现象将长期存在,特别是上游来沙量的减少,将导致心滩易冲难淤,碍航问题将更为严峻。在总结河段浅滩碍航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保持现有一滩两槽格局、加高加大心滩、调整滩槽水流分布、增加浅区的冲刷能力的整治思路,以期解决口岸直水道鳗鱼沙浅滩段的碍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