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矿山泥石流灾害成因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矿山泥石流是由于矿产资源集中开采所诱发,主要分布在矿产资源集中分布的地区。结合国内部分矿山开采过程中频频发生泥石流事故,初步分析了矿山泥石流的发生机理,指出地形地貌,丰富松散的固体物质,水动力条件及人为因素是形成矿山泥石流的必备条件,对矿山泥石流形成过程进行了论述,提出了相应的工程控制措施,并对今后矿山泥石流研究的方向和内容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泥石流作为一种破坏性极大的自然灾害,如何科学地评价其影响因子和危险程度显得尤为重要。针对绵竹市清平乡"8.13"特大泥石流灾害,在泥石流危险性评价过程中,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并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确定最后评价结果。然后以评价结果作为决策属性,影响因子作为条件属性,结合粗糙集和决策树理论构建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模型。结果表明:影响清平乡泥石流最主要的因素为最大冲出量和剩余固体松散物质,同时通过该模型能快速完成泥石流灾害的危险性评价,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吻合,表明将粗糙集和决策树理论用于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川西红层泥石流流域产沙评价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根据川西红层地区的实际调查资料,应用模糊数学的理论和方法,建立起泥石流流域产沙分级评价模型,该模型能准确客观地反映流域内不同区域产沙的情况,并能自动编制流域产沙强度分级图,为流域内泥石流松荼固体物质储量的计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极具典型的平川泥石流为例比较全面的分析了冲淤变动型泥石流的物源问题。根据现场调研及室内岩土分析进行的研究成果显示,川西南高山深谷地区的大型泥石流沟中的松散土体以中、粗粒段为主,其分布与地形密切相关,位于泥石流沟中,前部位的松散土体的稳定性最差,是补给泥石流的重要物源;松散土体的发育主要受控于地质及岩土环境,人类活动只能影响松散土体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矿山泥石流是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出现的一个重大环境灾害问题.其物源以矿渣为主,具有常发性、突发性、密度大、过程变化单调、随固体物质累积量的变化而变化等特点.针对天府矿区戴家沟泥石流,分析了其形成原因,得出:陡峭的地形、丰富的物源、矿渣中大量的黏土矿物以及高强度的降雨为泥石流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在对泥石流基本参数的分析基础上...  相似文献   

6.
泥石流V型排导槽计算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排导工程在防治泥石流灾害中是使用最广泛的工程措施,特别是V型排导槽在排泄泥石流固体物质时有着显著的作用。基于V型排导槽的受荷模式及边界条件,分别运用朗肯土压力理论和弹性地基梁计算理论建立了排导槽侧墙和槽底的计算方法。并以成昆铁路三滩泥石流和枝柳线平寮站泥石流防治工程为例,主要进行了V型槽底的位移、地基反力及内力计算。  相似文献   

7.
512汶川地震造成大量松散堆积物,导致震后触发泥石流的极端降雨量比震前显著降低。在龙门山地区震后泥石流发育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震后触发泥石流灾害的区域降雨阈值及其地域差异性,震后触发泥石流的72小时雨量分布特征为:映秀汶川一带为75~100mm,茂县北川一带以100~160mm为主,上述区域外围及平武青川一带为160~200mm;在龙门山前的雁门茶坝、龙门山后山的禹里平武之间为200mm以上。综合考虑地震地质、地形地貌和降雨等因素,建立了地震扰动区泥石流预警指标体系。采用加权信息量模型完成了龙门山区泥石流易发性评价,然后采用年最大72小时降雨量为主要触发因素,开展了震后5年的泥石流危险性预测评价及区域预警研究,提出泥石流的区域危险性是动态变化的,高危险区主要随降雨量和松散堆积物空间分布而变化,为震后泥石流灾害气象预警和防范等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冲淤变动型沟谷泥石流形成条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冲淤变动型沟谷泥石流是我国西部公路沿线致灾最强烈的泥石流类型,通常表现为对公路构建筑物的冲击和淤埋毁损.笔者从地貌条件、物源及动力条件3方面出发对该类泥石流的形成条件进行了研究.泥石流沟长宽比小于5.0并且具有较大的形成区、大比降的流通区、宽缓的沉积区是该类泥石流形成的地貌条件;丰富且稳定性差的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及工程弃渣是该类泥石流形成的物质条件;前期降雨量和降雨强度的有机结合或较高的日温度是该类泥石流形成的动力条件.研究成果丰富了公路泥石流学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9.
泥石流松散物质启动条件的分析与计算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根据松散物质大都有一定固结程度的特点,分析了沟床纵坡,洪峰流量,松散物质饱和抗剪强度及剪切面积的影响,建立了松散物质启动条件的判别公式,为研究松散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活动提供了一种计算方法,给出了成昆铁路沿线干沟松散物质的计算算例。  相似文献   

10.
冲淤变动型泥石流沟中物质启动类型及机理研究(Ⅰ)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泥石流是一种高[浓度的水,沙,砾混合流,是颗粒大小差异很大的固体和液体的联合运动,其中砂,砾主要按滚动及跃进状态迁移,是沟谷急剧演变的一个短历时的阶段性现象,属于典型的灾害地貌过程,基于实地考察和深入的研究,笔者分析了公路泥石流的基本特征,并分析提出了泥石流的启动条件,类型及其相应的机理。  相似文献   

11.
泥石流既是一种典型的公路水毁类型,也是公路水毁的主要动力.基于对国内外大量泥石流研究成果的分析,笔者将其研究现状概化为泥石流学科体系及分类、泥石流形成条件、泥石流模型、泥石流运动及冲击、泥石流磨蚀作用、泥石流防治技术、泥石流试验和泥石流灾害评价与预测等8个方面.本文主要对泥石流学科体系、形成条件、泥石流体模型及泥石流运动及冲击作用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评价,强调建立公路泥石流学的必要性,为有效防治公路泥石流奠定重要的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2.
泥石流既是一种典型的公路水毁类型,也是公路水毁的主要动力.基于对国内外大量泥石流研究成果的分析,本文作者将其研究现状概化为泥石流学科体系及分类、泥石流形成条件、泥石流模型、泥石流运动及冲击、泥石流磨蚀作用、泥石流防治技术、泥石流试验和泥石流灾害评价与预测等8个方面.本文主要对泥石流磨蚀作用、泥石流防治技术、泥石流试验和泥石流灾害评价与预测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评价,探讨了公路泥石流学中对冲淤变动型沟谷泥石流防治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3.
电容层析成像(ECT)是一项基于电容敏感原理的过程成像技术,利用ECT方法,采用高黏度流体模拟泥石流,在球状及柱状容器注入酒精和泥沙,模拟泥石流中固体块状物质,通过自行设计制作的双电极传感器,在上下游截面同时获得块状物图像信息,利用互相关方法,计算固体块状物位置图像,对模拟泥石流中固体块状物的位置及运动进行可视化测量,为泥石流流动机制的研究探索合理而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公路特大型泥石流是迄今尚未解决的公路病害,遵循公路泥石流防治的特殊性所开发的速流结构、底埋隧道、翼型墩汇流技术及糙桩技术是该类泥石流极其有效的防治技术[1,2].笔者根据这些单体技术构建了4类综合治理模式,即1)拦渣坝+速流结构,2)底埋隧道+速流结构,3)翼型墩汇流结构+底埋隧道,4)糙底群桩+速流结构,对每类综合模式的适用条件及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从1999年以来实施了多个示范工程,显示出极其良好的治理效果,为同类型的特大型公路泥石流治理提供了重要技术借鉴.  相似文献   

15.
泥石流运动力学研究现状及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泥石流力学模型转化机理、动力特性及动力学试验进行综合分析及评价。分析表明:各种力学模型的适用条件有一定的局限性;动力特性中流速、流量、冲击力及磨蚀力的计算大多属于经验公式,这些公式的适用范围只限于某一地区或某一类型的泥石流,地区性很强;泥石流动力试验设备的未能及时采集有效的动力瞬时数据。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发展思路:研发及创新泥石流动力试验设备,通过量测泥石流瞬时流速,利用频谱分析,建立泥石流流速谱,冲击力谱等重要运动参数,从而揭示泥石流运动机理。  相似文献   

16.
泥石流淤埋桥梁后的毁损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穿越泥石流沟的公路桥梁、路基路面及相应防护结构极易被泥石流冲击及淤埋毁损。基于泥石流两相流模型,以被泥石流淤埋的桥梁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新近泥石流沉积物流变固结的机理,并且推导了泥石流沉积物流变固结的力学公式,最后结合数值模拟软件进行现场实例分析,进一步验证了泥石流淤埋毁损桥梁的力学机制,为公路工程人员防治泥石流灾害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泥石流龙头压胀机理探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前国内外尚无一种理论可以同时合理地解释泥石流阵性流动、沉积相逆序结构及粗大颗粒在泥石流体表层上下浮动等现象。假定在泥石流龙头内部因固液分相流速差异孕发的压胀核,其内部压力逐渐增大至某一临界值时突然爆炸溃灭,此过程称为泥石流龙头压胀机理。压胀核形成与爆炸溃灭产生的颗粒浮力、碰撞力和超孔隙压力可以同时合理地解释泥石流阵流等现象。进一步研究中,应通过实验观测压胀核的形成演化过程,并建立压胀机理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18.
泥石流是一种高浓度的水、沙、砾混合流,是颗粒大小差异很大的固体和液体的联合运动,其中砂、砾主要按滚动及跃进状态迁移,是沟谷急剧演变的一个短历时的阶段性现象,属于典型的灾害地貌过程.基于实地考察和深入的研究。笔者分析了公路泥石流的基本特征,并分析提出了泥石流的启动条件、类型及其相应的机理.,Debris flow is a kind of high indicator compound liquid composed of water, sand and little rock, which is the movement of solid and liquid whose particles have great difference in size. In the debris flow's movement sand and little rock mainly move in rolling and leaping. Debris flow is a short stage phenomena for a short time in the course of the valley's radical evolution, and it's a typical calamity course. Based on explorations in-situ spot and deeply researches, the author analyzed the basic characters of the highways' debris flows, also proposed the debris flows' startup conditions and typ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