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提升电动汽车续驶里程,动力电池能量密度越来越高,车辆轻量化系数也要求越来越严格。本文提出采用低成本低压锂离子蓄电池替代铅酸电池备用电源的技术方案,并对其容量与能量管理策略进行设计。达成提高电动汽车轻量化系数、增加车辆配电量、提升车辆续驶里程的目的。可令续驶里程增加约7%,增加里程的部分每公里配电成本降低50%以上。  相似文献   

2.
电动汽车一次充电的续驶里程短,已成为制约电动汽车发展的主要问题,以现目前蓄电池能量储能技术的发展,是不能直接增加蓄电池容量来解决续驶里程问题,在电动汽车上采用再生制动来回收制动能量是增加电动汽车续驶里程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通过对电动汽车制动能量回收系统原理分析,设计出电动汽车制动能量回收系统的电路,最后以设计的制动回收系统电路进行分析选择,主要是对驱动系统、储能系统和变换器的选择和设计。  相似文献   

3.
目前纯电动汽车的技术瓶颈主要是电池,锂离子电池的比能量虽然较铅酸电池与镍氢电池高出很多,但仍然不能满足现代汽车的要求。突出的问题是续驶里程不足(这里强调合理的续驶里程),不适合于长途行驶。在参与工信部电动汽车战略研究课题时,我和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的尤可为博士就电动汽车的续驶里程和动力性问题做过一些计算。  相似文献   

4.
续驶里程是当下关于纯电动汽车的热门话题,无论是标称续驶里程,还是使用过程中表显剩余续驶里程,二者的准确性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着力提高剩余续驶里程估算值的准确性,开发具有广泛实用性的估算算法,是缓解用户续驶里程焦虑,推动电动汽车普及的有效手段.为此基于平均能耗提出了一种适用于纯电动汽车的续驶里程估算算法...  相似文献   

5.
建立增程式电动汽车整车仿真模型,以恒温器控制策略为例,以车辆最长续驶里程和百公里油耗为优化目标,利用自适应遗传算法对其能量管理策略进行了优化.优化结果表明,采用自适应遗传算法可使等效燃油消耗较之优化前减少10%.同时研究了蓄电池SOC上、下限值与目标续驶里程的关系以及不同蓄电池初始SOC值对燃料电池输出功率最优值的影响.研究发现,目标续驶里程与蓄电池SOC上限值关系不大,受下限值影响较大;燃料电池恒定输出功率最优值随着蓄电池初始SOC值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6.
编者的话     
蓄电池的性能是影响电动车续驶里程最重要的指标,但目前锂离子蓄电池能量密度只有100~140Wh/kg,相距甚远,必须开发下一代蓄电池。本刊"锂离子蓄电池的未来发展方向"和"日本新一代车用动力蓄电池的研发"提出了蓄电池发展方向。2011年1月,北美车展各汽车制造厂展出各种新能源汽车,本期"国际车展绽放绿色新生活"介绍北美车展和2010年广州车展的新能源汽车。这次本刊编辑部去深圳、珠海等地采访,刊登了"‘科陆电子'在电动汽车发展中的地位"等三篇采访报道。  相似文献   

7.
随着全球能源危机与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电动汽车的发展已成为未来汽车工业发展方向之一。电动汽车的动力蓄电池是电动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电动汽车的起动、加速、续驶里程等多项性能。因此,对动力蓄电池进行测试是电动汽车研发的重要环节。目前国内对动力蓄电池性能的研究和评价大多数只是停留在对蓄电池单独进行试验的层面上,即在对蓄电池进行恒流放电的情况下对其性能进行研究和评价。  相似文献   

8.
为消除驾驶员因纯电动汽车续驶里程计算不准确而产生的"里程焦虑",分析了不同因素对续驶里程的影响,基于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能量及整车能耗,实现了剩余续驶里程的实时计算及显示,并结合经济性评分及驾驶指引,降低整车能耗,提升纯电动汽车续驶里程。  相似文献   

9.
<正>电动汽车对能源的高效利用是发挥其节能和环保优势的关键。电动汽车的关键部件是动力电池,动力电池储存能量的多少是决定电动汽车续驶里程的重要因素。但是目前动力电池技术仍然是发展电动汽车的瓶颈,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电动汽车的续驶里程还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研究表明,在城市行驶工况,大约有50%甚至更多的驱动能量在  相似文献   

10.
李颖林  赵阳  潘大磊  张臣 《北京汽车》2018,(2):37-40,46
以2014年—2015年进入《北京市示范应用新能源小客车生产企业及产品目录》的车型为抽样范围,随机抽取样车,选取不同车龄、不同车型及不同试点的新能源小客车,累计开展34车次电动汽车常温及低温续驶里程试验。针对预售新车及在用车,得出其常温、低温续驶里程测试结果,根据续驶里程测试结果,得出低温及行驶里程是影响纯电动汽车续驶里程的重要因素,并以某车型为例,分析行驶里程对续驶里程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11.
分析纯电动汽车电机驱动特性,建立纯电动汽车动力性计算模型;分析纯电动汽车行驶中主电路负载电流变化,给出相关计算方法;研究影响纯电动汽车续驶里程的因素,建立其续驶里程计算模型.  相似文献   

12.
纯电动汽车实现了有害物质的零排放,并大幅减少CO2排放,是理想的汽车驱动方式。但其致命的弱点是,蓄电池成本高昂,续驶里程有限。近年来得益于插电技术和增程器的引入,使纯电动汽车重拾升势。所谓增程器,实际上还是一台内燃机,用于在蓄电池耗尽时扩展电动汽车的续驶里程。所以本质上它属于混合动力的范畴。作为增程器的内燃机通常都是与发电机串联,与车轮并无机械联系,在结构上有其自身的特点。近来呼声很高的通用沃蓝达Voltec增  相似文献   

13.
过去国家标准使用的新标欧洲循环测试(NEDC)循环工况存在与实际行驶条件不符、测试周期长、计算方式单一等问题。《电动汽车能量消耗量和续驶里程试验方法 第1部分:轻型汽车》(GB/T 18386.1—2021)中的工况切换(NEDC至中国轻型车测试周期(CLTC))和测试方法的更新大大推进了我国纯电动汽车续驶里程的测试和评价方法。文章基于缩短法,结合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以纯电动汽车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NEDC和CLTC工况下纯电动汽车续驶里程的差异,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提出优化策略。结果表明:在对20款纯电动车型的测试中,中国轻型车乘用车试验周期(CLTC-P)循环下测得的续驶里程平均略高于NEDC续驶里程,工况变更导致续驶里程平均增加2.2%。影响续驶里程的因素主要有滚动阻力、空气阻力和电机消耗。  相似文献   

14.
目前,锰酸锂、磷酸铁锂、三元材料锂离子蓄电池由于其能量密度不能满足电动车续驶里程的需要,国外都在积极开发新一代动力蓄电池。2013年1月24日,丰田与宝马宣布进行锂空气电池研究。为此,本期将锂空气电池研究进展分析介绍给大家,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5.
高云 《天津汽车》2011,(12):31-34
提高纯电动汽车整车动力性能和续驶里程,电池和电机的选用非常关键。文章介绍了纯电动汽车结构;对比分析了在纯电动汽车上常用的电机和电池类型及性能参数;在Advisor软件中分别针对电机和电池的参数对续驶里程和动力性的影响进行仿真,得出了其对整车性能的影响;进一步推导出了电池电量与续驶里程的函数关系,为实际应用中选用电池类型.核算电量成本等提供了经验公式。  相似文献   

16.
随着电动摩托车产品日益发展,用户对电动摩托车产品技术及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续驶里程是用户及生产企业关心的一项重要指标,由于近年来动力蓄电池技术发展的瓶颈,为满足我国电动摩托车产品强制性产品认证及国标对续驶里程及剩余电量的要求,在装配同等规格的动力蓄电池情况下,如何保证车辆续驶里程的同时,满足国标对剩余电量的要求,成为生产企业在技术研发阶段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未来电动摩托车仪表的技术和功能必将日益丰富,如CAN总线等电动汽车仪表相关技术在电动摩托车中的应用成为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7.
<正>日本丰田汽车公司(Toyota Motor)根据美国环保局(EPA)公布的数据宣布,旗下Mirai续驶里程可达502km,超越目前任何一款市售省油车,包含该公司的普锐斯混合动力车。进军美国燃料电池汽车市场日本丰田汽车公司(Toyota Motor)根据美国环保局(EPA)公布的数据宣布,旗下Mirai氢燃料电池车在美国创下每1加仑氢气行驶107.8km和满电情况下最大续驶里程502km的纪录。超过了目前续驶里程最长的特斯拉Model S电动汽车,它的续驶里程为435km。在  相似文献   

18.
明轩 《汽车与配件》2010,(35):44-46
丰田普锐斯插电式混合动力车采用能量为5.2kWh、345.6V、容量为15Ah的锰酸锂锂离子蓄电池。电动工况行驶(满充电)续驶里程为23.4km。  相似文献   

19.
<正>两轮电动自行车是城市个人交通较为理想的绿色解决方案,然而蓄电池寿命短、续驶里程短一直是最大的问题。上海红亮电动车有限公司从自主开发、创制设计、设备调试、技术改进到批量生产,用了3年时间,成功推出多款锂离子电池电动自行车新品种,尤为突出的是"红亮马拉松1号",续驶里程超过200 km。由于采用了锂离子电池、全进口材料,体量轻便,品质稳定,使用寿命达3年以上。据悉,我国电动自行车的市场保有量已近2亿辆,  相似文献   

20.
增程式汽车是纯电动汽车搭载增程器(发动机、发电机和整流装置组成的辅助动力装置),当蓄电池电量充足时,汽车以纯电动模式行驶;电量不足时,启动增程器,利用增程器发电给蓄电池充电或直接驱动电机,从而增加电动汽车的续驶里程。基于增程器的串联混动技术已成为解决新能源汽车里程焦虑的有效途径。本文介绍基于串联式增程电动汽车在不同工况下的优化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