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国后,我国的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曾先后经过1958年、1966年、1978年、1986年、1997年、2006年的数次变动,而路面设计指标,亦经过不同程度的变化。准确理解和应用这些设计指标,对规范设计环节、引导设计具有积极意义。从我国沥青混凝土路面主要设计指标之一的设计弯沉出发,对其历史渊源和精神实质问题进行了阐述,并对其存在的不足和需改进的方面进行了必要的探讨。同时,也借此机会与有关专家探讨和研究我国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弯沉指标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2.
刘文  李清富  胡群芳 《公路》2005,(9):77-81
我国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经验法、力学-经验法和可靠度设计法.由于荷载、环境作用和结构设计参数的随机性和模糊性,它们都将影响路面结构的可靠度水平.为了更好地发展现有路面设计理论,系统地分析了现有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对路面结构可靠度进行了定义和讨论.采用模糊随机可靠度理论,对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可靠度设计方法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提出了路面模糊随机可靠度的设计公式,讨论了各个设计变量的变异性,并结合具体设计提出了详细的步骤和思路.  相似文献   

3.
结合沥青混凝土路面实施过程中所取得的部分经验与教训,从设计角度对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排水、防水提出了一些方法和措施,以期提高沥青混凝土路面的耐久性。  相似文献   

4.
大粒径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粒径沥青混合料由于其优良的力学性能,被广泛地应用于我国沥青混凝土路面下面层结构中,随着半刚性基层材料在使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与面层粘结性差、易开裂等缺点,将大粒径沥青混合料作为沥青混凝土路面基层材料的趋势越来越得到重视.作为基层材料,大粒径沥青混合料的回弹模量将直接影响到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的承载能力.沥青混凝土路面承受汽车动态荷载作用.产生相应的动态力学响应.材料的动态模量更具有实际意义.本文在对AC25、AC30两种大粒径混合料的动、静态模量进行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材料动、静态模量之间的关系,为相应的研究和力学计算提供参考,同时.还对两种沥青混合料的应力依赖性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5.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是沥青路面设计的重要环节,我国常用的马歇尔试验方法和路面实际受力状态和路用性能指标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美国旋转试验机GTM模拟了路面现场压实及汽车轮胎与路面的相互作用,依据力学分析原理进行沥青混合料配比设计,较之经验式的体积分析方法更为准确合理,所以GTM试验方法在我国的沥青混合料配比设计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已经逐渐的趋于成熟,但在其设计过程中经常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出现问题,这些问题是制约公路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重要因素。对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现状进行分析,有关经验可供相关专业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7.
潘艳珠  王端宜 《公路》2011,(7):236-239
随着沥青混凝土路面力学-经验设计和分析方法的发展,路面材料参数的研究显得越来越重要.本研究利用MTS材料试验系统对ATPB- 25和ATPB- 30两种沥青混合料进行了动态模量试验测试.试验测试中,根据ATPB型沥青混合料所处的温度环境设定了不同的测试温度和加载频率.并根据动态模量测试的结果,生成了该型沥青混合料全时域...  相似文献   

8.
回弹模量是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中最重要的设计参数,其值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取值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层的厚度及受力状态.根据国外的模量与温度的关系模型,分析了沥青混凝土路面在不同温度及模量下的力学状态.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降低、模量的升高,在行车荷载的作用下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中的中性轴上移,最大拉应力逐渐增大,易导致路面出现裂缝.  相似文献   

9.
在公路施工过程中,沥青路面表层存在早期损害的问题,从沥青混合料的组成设计和原材料以及沥青混凝土施工碾压等方面对公路工程密级配混凝土路面表层的施工技术进行探讨,有关经验可供相关专业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0.
刘立新 《公路》2006,(12):143-146
有关调查表明,我国诸多高速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在使用过程中产生了沥青迁移现象。沥青迁移逐渐造成了沥青混合料沿路面厚度方向的离析,面层沥青富集而底层沥青贫集,面层空隙率降低而底层空隙率增大。底层空隙率增大又伴随着负压的产生与空隙的连通,即便面层混合料中只存在微观裂纹,水分也会被吸入底层从而产生水损害。沥青迁移的积累也可能造成路面油斑或油斑带。本文根据非线性粘弹性力学原理论述了沥青迁移的物理力学本质,并探讨了其影响因素及减轻沥青迁移的材料学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