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结合三峡多级船闸人字门顶、底枢的设计,对影响人字门底枢工作的主要因素进行简要分析,并对闪字门底枢的合理布置与设计提出一些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2.
人字门是三峡船闸重要设备之一,其运行频次高,加速了底枢故障率的发生,必须定期实施顶升进行底枢检查与修理。目前,人字门检修通常是在计划性停航检修期间,采用高位顶门检修工艺,须实施拆除顶枢及启闭机构、固门等工序,适合工期较长的计划性大修项目。针对人字门底枢日常运行中可能存在的突发故障,提出在不拆除顶枢时对人字门低位顶门、应用底枢移出装备及配套工装实施底枢移出的检修方案。研究表明,该底枢检修低位顶门方案具有可行性,可为三峡船闸人字门顶门检修提供备选方案。  相似文献   

3.
易敏  郭涛 《中国水运》2002,(8):30-31
底枢是人字闸门运行最关键的支承受力构件.人字门工作时,底枢承受着门体自重和启闭力产生的转动力矩,同时底枢受力还要随着作用在门体上的风载、水位压力差和启闭力方位的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4.
曾维 《水运工程》2023,(8):139-143
对葛洲坝船闸1990年实施计划性大修制度以来的人字闸门底枢检修实践进行总结,上、下游人字闸门底枢分别为18~24 a和12 a的检修周期能够满足底枢的正常运行。轴瓦和蘑菇头接触面达标是保证底枢安全可靠运行的重要因素。上、下游人字闸门底枢分别采用不拆离和拆离门体的方式检修,采用球心垂直位移的方式对底枢轴瓦、蘑菇头进行加工修理,轴瓦直径采用蘑菇头相等尺寸,蘑菇头不采用有堆焊层形式;采用碳弧气刨将旧轴瓦断开取出、新轴瓦冷冻安装的轴瓦更换工艺。检修工艺节省费用,缩短了工期。增加防底枢永久移位装置可防止因泥沙进入造成底枢永久移位。  相似文献   

5.
曾维 《水运工程》2001,(5):28-31
介绍了人字闸门顶枢拉杆的应力调整,伸出量调整及轴与轴套的润滑;底枢蘑菇头与轴套的接触部位及其润滑;背拉杆应力调整及其设计中的一些问题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正> 1 引言葛洲坝1~#船闸下首两扇人字闸门,是我国目前最大的水工钢闸门,单扇门叶规格(长×高×宽)为19.7×34.59×2.7(m)、重609t。该闸自1988年试航以来,虽然通航时间有限,但是,其底枢却连续出现移位故障,这在我国船闸运行史上实属罕见。底枢移位后,人字门受力工况恶化。对底枢移位原因、复位方法以及如何控制或避免底  相似文献   

7.
长兴造船基地一期工程三号线的船闸闸口门为40m宽人字门,是目前国内已建成的最宽的人字门.介绍人字门的关键部件--作为旋转中心轴的顶枢和底枢、构成三铰拱结构铰点的支承部件以及液压启闭机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8.
拉杆及其前后楔块是人字门顶枢的重要组成部分。原有的人字门顶枢拉杆拆除过程中,拉杆前后楔块松动施工存在安全风险高、拆除效率低等问题。为此,提出一种安全有效的人字门顶枢拉杆楔块拆除设计方案:1)通过研究人字门顶枢拉杆拆除工艺,设计一种人字门顶枢拉杆楔块快速松动工装和工艺流程。2)对楔块松动工装进行校核计算和有限元分析,验证设计的可靠性。3)对楔块松动工装进行厂内和现场测试,并根据工程应用情况验证设计的可行性和实用性。该方案能有效降低施工安全风险、提高人字门顶枢拉杆拆除效率。  相似文献   

9.
林越  申素梅  李春梅  郑斌 《船海工程》2012,41(5):181-185
基于人字闸门的结构形式及受力特点,考虑底枢承轴巢与蘑菇球头之间的非线性摩擦接触,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背拉杆预应力调试过程,分析背拉杆预应力对门体抗扭刚度的影响,对结构静态响应及动态特性进行定量评估,并提出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10.
曾维 《水运工程》2023,(12):118-123
葛洲坝船闸多次因人字闸门底止水装置损坏造成船闸停航抢修,停航时间长,给长江航运带来巨大损失。分析底止水损坏原因,提出将止水装置活动段改成固定段,并增加人字闸门全关时底止水与门槛的间隙,将底枢段止水固定螺栓由沉孔螺栓改为通孔螺栓,并提高所有止水固定螺栓强度,安装2个螺母防松,改善底止水装置使用工况,提高其可靠性。通过计算给出人字闸门全关时底止水与门槛的间隙值,保证人字闸门合拢时底止水刚好与门槛接触。结果表明,葛洲坝3座船闸下游人字闸门底止水经过改造,运行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船闸人字门高位顶落门施工须安装固门工装,而传统的固门工装安装复杂、安全性较差。针对现有的固门情况及缺陷,设计研究了三峡、葛洲坝船闸人字门顶落门新型固门工装,并用于工程实践。优化后的固门工装安装简单、安全可靠,有效节约了施工时间和空间、降低了施工成本。根据应用情况提出今后进一步的优化思路。  相似文献   

12.
目前设计规范未对人字门启闭力计算公式中的闸门前后水压差Z值选取做出明确规定,在计算人字门启闭力时通常会取大值,从而导致工程浪费。对大藤峡船闸人字门水动力与启闭特性进行数值模拟和物理模型试验研究,定量分析启闭力影响因素的效果,以便更科学合理地选取Z值。结果表明,适当增大门底间隙、门龛深度和采用变速启闭运行方式有利于闸门前后水体流动顺畅,在闸门启闭过程中形成的Z值则较小,相应的人字门启闭力也变小。综合考虑人字门启闭运行水动力特性的影响因素,合理选取Z值,可得到比较准确的计算结果,优化启闭机容量。  相似文献   

13.
大型船闸的人字闸门结构的整体抗扭刚度较小,在自重、风压力以及水压力作用下,闸门在运行过程中容易发生过大的扭曲变形。为了提高人字闸门的抗扭刚度,减少人字闸门在运行过程中的变形,在设计中一般采用对人字闸门背拉杆施加预应力。结合汉江雅口航运枢纽工程船闸,利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人字门背拉杆施加预应力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分析结果可为背拉杆预应力的应用提供参考,同时为同类闸门背拉杆预应力的设计计算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陈明华 《水运工程》2020,(2):143-147
为解决船闸人字门长期工作过程中形成的结构损伤及积累损伤,提出了一种基于光纤布拉格光栅(fiber bragg grating,简称FBG)的船闸人字门健康状态远程实时监测技术方案。依据船闸人字门实际受力状况及特殊水域环境工作状态,布设FBG传感器网络对船闸状态进行远程监控,经信号解调、数据处理与分析、损伤识别与安全评定系统综合评定船闸人字门的整体健康状态,解决了定期停航进行人工检修方式存在的影响航道运输、无法实时监测及预警等弊端。对提高安全通航效率、保障设备设施运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浮箱和背拉杆是中低水头船闸人字门提高抗扭能力的有效措施,但是考虑二者共同预应力的研究工作较少。基于江苏某在建船闸人字门,建立人字门空间薄壁结构有限元模型,对比设置不同浮箱的人字门抗扭能力,提出了较为合理的浮箱设置方案。在此基础上,研究不同背拉杆布置方式下人字门的抗扭能力,提出一种背拉杆预应力的改进优化模型,使施加预应力后闸门的整体抗扭能力得到更大提高。研究结果表明:采用U形浮箱及预应力背拉杆进行人字门组合抗扭的方案,可有效提高闸门的整体抗扭能力。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可为中低水头船闸人字门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张杰  罗宁 《水运工程》2017,(7):145-148
葛洲坝1号船闸由于与三峡船闸匹配运行,船舶实行导航墙待闸,下行船舶在导航墙停靠时距离人字门较近,而且下行船舶首船进闸后停靠位置与下闸首人字门距离较近,都具有碰撞人字门的风险。针对葛洲坝1号船闸人字门存在被碰撞的风险,结合上、下闸首的现场情况分别就上、下闸首人字门增设防撞设施方案的可能性进行分析,提出提升式、侧开式和下沉式等方案,并讨论各方案实现的可能性、优势及不足,为船闸人字门防撞安全设施的方案设计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针对龙溪口34 m口门船闸人字门在启闭过程中要求运行平稳、快速、同步性好、关终位门体错位小等问题,深入分析船闸人字门启闭过程中运行阻力矩的变化特性,详细介绍船闸启闭机形式和布置方式。从设备和土建等方面对人字门全开位时启闭机活塞杆与门体垂直和倾斜连接两种布置方式进行对比,得出口门宽度小于等于16 m的船闸宜采用倾斜连接,口门宽度大于16 m的船闸宜采用垂直连接布置形式。梳理了龙溪口船闸启闭机及液压控制设计特点,并基于同步冗余策略开展龙溪口船闸启闭机设计,设置两套位移传感器互备互校,实现人字门高效安全同步。通过龙溪口船闸试运行验证启闭机设计布置、选型和同步冗余策略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18.
从设计规范、设防标准、传统线性设计方法以及全新非线性设计方法等方面探讨结构抗震设计技术,以渤海某平台为实例使用全新非线性抗震设计方法开展结构抗震设计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应用该时程非线性方法设计的导管架平台主腿节点及桩基础壁厚均可明显降低,应用该技术可实现渤海海域海洋平台结构设计中的安全性与经济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In this paper, special behavior of floating piers in the berthing event is assessed, and a new approach is presented for the analysis of these kinds of piers for berthing impact. Accurate estimation of berthing force is an important matter for appropriate design of mooring piles in these piers. In the pier design references, the traditional approach used in the design of fixed piers is extended to floating piers, ignoring distinctive response of these piers to berthing impact. In this paper, the fact of mobility and flexibility of structural system of floating piers ar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and it is proved that energy absorption mechanism in these piers i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fixed piers. Thus a new analytical approach and corresponding closed form formulations are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for evaluating impact energy and induced berthing forces in these piers. The validity of presented method is shown by numerical simulations. Comparison of results of analysis by new and traditional methods in two typical piers shows that the traditional method underestimates berthing force in floating piers.  相似文献   

20.
闫桂荣 《船舶工程》2013,35(3):16-18
介绍了开体式挖泥船上开体液压缸及主甲板铰链的设计方法,并以某小型1800m3开体泥驳为例,就船上开体液压缸、主甲板铰链、液压缸铰链的力学原理、受力计算、结构型式及尺寸校核等作详细说明,为开体式挖泥船的设计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及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