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凯 《世界海运》2010,33(10):31-33
通航基础条件差和流域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是造成近代淮河内河航运衰落的主要因素。在国家高度重视内河航运发展以及淮河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入海通道更加便捷、流域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淮河内河航运优势加速凸显,将进入新一轮快速发展期。  相似文献   

2.
<正>本刊从安徽省交通运输厅获悉,"十二五"期间,安徽提出建设内河航运跨越工程。在航道建设上,加快芜申运河、沙颍河、合裕线、淮河等航道的整治步伐,基本完成"两干三支"国家高等级航道规划建设任务;积极  相似文献   

3.
赵刚 《珠江水运》2002,(11):24-25
珠江水系水运主通道建设,推动了珠江水运辐射带的经济发展。而广东珠江三角洲迅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和沿江经济走廊的逐步形成,为此提供了强有力的佐证。 珠江水运主通道建设成就辉煌 “九·五”期是珠江水系内河航运建设投资最多、投资面最广、成效最显著时期。水系“一横(西江航运干线)一网(珠江三角洲航道网)”是全国内河航运建设重点“两横一纵两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水运主通道建设大大促进了内河航运的发展,使内河航运优……  相似文献   

4.
我国内河航运发展战略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把内河航运确定为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的战略重点,内河航运发展进入新阶段。我国河流总长43万公里,长江、黄河、珠江、淮河等主要河流横贯东西,重要支流沟通南北,大小湖泊900多个,江河湖海相互连接,有近三分之一河流适合发展内河运输,我国是内河航运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之一。  相似文献   

5.
内河船舶系列化,标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内河航运与发达国家内河航运相比 ,比较落后。美国、德国、荷兰等国家通航 10 0 0吨级驳船的航道里程均占全国航道里程的 5 0 %以上 ,我国仅占 4%左右 ,在 10万多公里的内河航道上 ,近 5 0 %的航道水深不足 1 0米。近年来 ,国家对内河航运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意识不断加强 ,根据交通部“九五”计划 ,我国在“九五”期间重点建设长江干线、西江干线、京杭运河及长江三角洲江南航道网和珠江航道网 ,形成“两横、一纵、两网”全线贯通的格局。如果这一目标完成 ,我国内河主通道就基本实现了航道、船闸标准化 ,沿线港口也将得到相应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袁其军 《水运管理》2003,(3):7-10,32
一、内河航运已具备较好的发展条件 十五大以来的5年,内河航运建设和发展逐步受到党和国家以及社会各界的关心和重视。交通部继续实施“三主一支持”长远发展规划,抓住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的机遇,内河航运建设取得长足发展。通航条件明显改善,货运量稳步增长,船舶吨位逐年大型化,内河航运效益逐步提高,规范、有序的内河航运市场逐渐形成,内河航运的落后面貌得到明显改善。过去  相似文献   

7.
千呼万唤千方百计发展内河航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河航运是既古老而又生机无限的运输方式.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它曾为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明传播发挥过巨大作用.现在中央作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发展"的重大决策,这是新的历史时期内河航运实现新发展难得的历史机遇.抓住机遇,制定符合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的内河航运发展战略,事不宜迟.  相似文献   

8.
殷缶  梅深 《水道港口》2010,31(4):269-269
<正>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三峡—重庆航运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不久前通过鉴定,总体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据悉,项目研究人员通过对国外内河航运信息化的系统调研,结合国内内河航运发展实际,明确了中国内河航运综合信息服务的总体定位、目标、内容及服务体系,重点研究制定了内河航运综  相似文献   

9.
我国内河港航管理发展趋势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可航运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运输方式,具有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耗能小的特点,是连接内陆腹地和沿海地区的纽带.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的长河中,内河航运对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等都发挥了巨大作用.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内河航运事业取得了巨大发展,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内河航运已成为我国综合运输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江、珠江、淮河等流域尤其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主要运输方式之一.内河航运的发展对缓解交通运输紧张状况、促进江河流域生产力合理布局、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十五”时期,我国将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内河航运建设必须抓住机遇,优化资源配置,调整建设结构,加快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改造,提高整体水平,发挥其在未来开放型、国际化交通运输格局中的重要作用。 一、内河港航建设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九五”时期,国家加大了对内河港口、航道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一纵两横两网”骨干航道建设进展顺利,但内河航运基础设施建设仍处干初级阶段。 (一)航道等级结构不合理,水平低 我国具有层次结构的航道网尚未形成,主要内河航区间缺乏有效连接。西部地区航道绝大多数处于原始自然状态,航道…  相似文献   

11.
长江素有"黄金水道"之称,在我国的现代化经济建设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我国长江内河航运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针对目前内河航运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缺乏,其建设的合理性和整体规划管理等方面均存在一些不足,需借鉴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内河航运建设的经验,从整体上把握我国的长江航运建设。  相似文献   

12.
欣闻 《珠江水运》2004,(12):29-30
从日前召开的广东省航道现场会传来消息,在未来6年时间里(至2010年),广东将斥50亿元巨资振兴内河航运,广东将建成和完善以西江水运主通道和珠江三角洲"三纵三横"为骨干航道的珠江三角洲现代化航道网,并以该网为核心,形成以北江、东江等航道干支相通、江海直达、布局合理,港、航船协调发展的珠江水系内河航运体系.同时,广东省政府对航道建设资金来源作了规定,航道建设管理体制将进一步理顺,创建"文明样板航道"的步伐将加快.  相似文献   

13.
张鸣 《珠江水运》2012,(20):30-31
我国内河航运建设投资近年来保持持续高增长,加上各大河运航道网基础设施条件和港口航运服务体系日益完善,使我国内河航运成为水运业发展的"新引擎"。航运界业内人士认为,内河航运业正进入难得的发展"黄金期",应在完善投融资机制、加快多式联运  相似文献   

14.
6月初,张春贤部长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上表示,为支持进入"9 2"这一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新的实践,交通部将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在"9 2"区域内构建完善高效率的泛珠三角公路和水运网络.在水运方面,今后发展的重点,一是加快西江干线航道的建设,提高航道等级和运输能力;加快红水河复航,建成云南、贵州、广西等西南地区通畅的出海通道.二是继续完善珠三角"三纵三横"骨干航道,形成高等级、大能力、相互连通的内河航道网络和江海联运体系,总体上珠三角地区内河航运能力将提高30%以上,为香港国际航运中心提供更为便利的服务,为广东省及泛珠三角其他地区提供更加经济的大宗货物运输服务.  相似文献   

15.
周薇 《珠江水运》2003,(10):4-5
"西部大开发,从内河航运的角度看,主要在大西南,大西南更应充分利用内河航运出海."中国工程院梁应辰院士在谈到珠江航运的发展机遇时,开门见山就说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小港站,至今尚难以给出准确定义,一般理解为县及县以下有码头泊位或管理站房,能承担水运管理和物资集散任务的港口站点.安徽作为内河航运大省,港口数量较多,据1996年港口普查,全省共有港口181座,其中长江水系113座,淮河水系67座,新安江水系1座.181座港口中绝大部分属小港站范畴.就规模水平和技术等级而言,内河港口虽根本不能同海港或江河大港同日而语,但其在内河航运中举足轻重的作用,却不容置疑,因此决不能忽略小港站的建设,必须在思想上、舆论上、直至资金投入上给予足够的重视,务求给予小港站真正意义上的扶持.  相似文献   

17.
为解决安徽省江海河联运发展中的问题,分析安徽省江海联运运输系统的需求,发展目标,江海联运港口体系、航线体系、集疏运体系,提出集疏运体系应加快构筑全省"一纵两横五干二十线"高等级航道网、加快推进淮河入海新通道建设等建议。  相似文献   

18.
提起广西内河航运建设,不能不提1986年广西在全国率先创立并成功实践"航电结合,以电促航"的内河航运建设模式。该模式先后渠化了西江近千公里的内河干线,孕育了华南地区和西部地区内河第一大港贵港港,催生了沿江、临港工业和资源型加工业  相似文献   

19.
在“申渝快速客货轮”消浪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发展了一种纵流压浪船型。本文从分析船型和阻力的关系着手,探讨了该船型的基本特性。综合分析表明:纵流压浪船型的流线平顺、兴波小、阻力低,并且具有良好的操纵性和稳性,它是一种性能良好、有发展前途适合于内河航运的新船型。  相似文献   

20.
<正>淮安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地处长三角北部区域中心和苏北几何中心,连接长三角和环渤海两大经济带,是“一区两带一枢纽”(即江淮生态经济区、淮河生态经济带、大运河文化带和东部沿海航空货运枢纽)核心城市。近年来,围绕高标准建设内河航运枢纽和多式联运物流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