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介绍低应变反射波法检测基桩完整性的基本原理,对工程中常见的缺陷桩,结合实例分析缺陷在桩身浅部、中部和深部时低应变反射波的波形特征。一般浅部缺陷反射波比深部缺陷反射波明显,且浅部缺陷反射常有多次反射出现;当以低频重锤激振时,浅部缺陷桩的低应变反射波实测波形表现为宽峰或者低频振荡曲线,如用高频小锤轻敲则可以检测出断桩部位,用轻的刚性锤激振时,出现多次等间隔或下拉式等间隔振荡峰;桩身中的离析、断裂、夹泥和桩身缩径的反射波形大体一致,据此难以确定缺陷性质,应结合波形特征、桩的类型、施工工艺、地质条件综合分析判识。  相似文献   

2.
<正>1低应变反射波法基本原理低应变反射波法检测桩身混凝土完整性的基本原理:通过在桩顶施加竖向激振信号产生应力波脉冲,应力波沿桩身向下传播过程中,当桩身存在明显波阻抗差异界面(如桩底、断桩或严重离析等)或桩身截面积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3.
桩身完整性不同检测方法的对比试验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通过现场对低应变反射波法和声波透射法检测基桩完整性的对比分析,得出低应变反射波法适用于检测桩直径小于2.0 m的中型和小型桩,桩长一般不宜大于40 m;桩径大于等于2.0 m的桩,或桩长大于40 m的长大桩,应采用声波透射法检测.为安全起见,桩身完整性检测宜采用低应变法和声波透射法联合检测,做到优势互补,提高检测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4.
通过以一维应力波理论为基础的低应变反射波法分析出病害处的波形传播规律及特征,并运用有限元数值方法对混凝土桩基某处出现不连续、离析、空洞等缺陷进行分析,得到频域和时域导纳曲线。将低应变反射波法得到的结果与有限元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合现场钻芯法验证,可确定桩身缺陷程度及类型,为提高桩基质量检测的精确性和可靠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低应变反射波法具有仪器设备轻便、检测速度快、费用低、对场地要求小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工程桩的施工质量检测中.结合低应变反射波法在蓟港铁路桥梁基桩桩身完整性质量检测中的应用实例,对软土地层中普遍存在扩径这一"良性缺陷"现象的基桩质量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扩径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6.
为了确保桩身曲线判别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结合多个工程实例,通过各种地质条件下的桩底反射识别、桩身曲线比对,并结合声波透射法、钻芯法和开挖验证、调查资料等方式,对低应变法检桩中的地质效应及处理作了分析研究。研究表明:声波透射法比低应变法更适宜检测完全嵌岩桩、柱桩;桩底反射波相位与基桩设计承载性状无必然关系;需考虑桩周地层波阻抗变化对低应变曲线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应用反射波法检验桩基质量已有比较完善的理论基础并在工程建设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反射波法检测桩身质量是在桩顶加一激振能量,引起桩身的振动,记录桩身的振动信号并加以分析,从而达到确定桩身材料强度、检查桩身的完整性、评价桩身施工质量的目的。在检测桩基中应用反射波法,应合理地选择检测传感器、激振方法、参数设定以及分析手段,只有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才能得出符合实际的检测结果。  相似文献   

8.
在岩溶地区、软硬岩交互等复杂地质条件下,由于施工工艺的局限性,桩基成孔易不规则,这给低应变桩基检测带来不利影响。为了研究低应变法在复杂地质条件下基桩检测分析判定的准确性问题,以低应变基本原理为出发点,从理论层面分析了常见基桩缺陷的特征表现;通过对几种实测典型基桩低应变缺陷的分析,探究其产生的原因,并利用现场开挖、钻芯法对低应变检测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低应变法在复杂地质条件下判定桩身质量的适用性和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低应变法在复杂地质条件下仍能有效地判定桩身缺陷,宜结合现场开挖、钻芯法和声波透射法综合判定。  相似文献   

9.
对使用反射波法检测铁路大直径基桩完整性时,其反射波曲线中浅部会产生1个正向缺陷信号的问题作了详细探讨。经分析,它是由于基桩在冲击成孔或人工挖孔施工中,其桩顶砂浆没有清理干净和人工挖孔桩护壁等原因引起的。所以,在采用反射波法检测基桩完整性时,其桩顶砂浆要清理干净,且露出含有粗细骨料均匀致密呈青色的混凝土新表面,而对于人工挖孔桩的护壁影响因素可在桩体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95%时进行检测。这样,就能够消除反射波曲线中浅部的正向缺陷信号,以便正确判定基桩完整性。  相似文献   

10.
铁路复合地基CFG桩的完整性采用低应变反射波法检测。通过对不同桩径、桩长和不同龄期的CFG桩的检测分析,探讨混凝土波速随龄期变化规律、反射波信息随龄期变化关系以及CFG桩长径比对低应变检测效果的影响;进而分析探讨反射波波速与混凝土的龄期相关变化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