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介绍了广州地铁3号线消防救灾的设计原则、系统组成,以及火灾自动报警系统(FAS)的结构、主要功能,对车站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设计进行了详细介绍,讨论了典型车站火灾报警确认流程.阐述了车站消防救灾联动控制的实现.运行实践证明,FAS、机电设备监控系统(EMCS)、自动灭火、低压配电等专业配合良好,消防救灾系统运行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2.
介绍广州地铁5号线火灾自动报警系统(FAS)设计特点、系统构成以及以太网技术在地铁消防系统的应用。5号线FAS、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BAS)、主控系统(MCS)共同配合实现地铁车站的消防联动控制,既满足了地铁车站的消防救灾要求,又提高了地铁的综合自动化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3.
在既有铁路的450 MHz无线列调通信系统改造时,需要同步对传统的数字调度通信系统进行改造。以鹰厦线的数字调度通信系统改造为例,对传统车站FAS交换机方案、共用车站FAS交换机方案、共用备份车站FAS交换机方案等3种方案的优缺点进行比选,推荐采用共用车站FAS交换机方案,极大程度降低了工程投资,同时研究了FAS编号等问题及其解决方案,对其他既有铁路数字调度通信系统改造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天津地铁1号线FAS系统以预防火灾为主,实行两级管理,在控制中心大楼内设防灾控制中心(为主控级),在车站、车辆段、停车场、主变电所等设防灾控制室(为分控级)。该系统全线通信传输网络为独立的光纤环网。各分控级至FAS控制中心的通信光纤由通信专业提供,通信专业在地铁两条通信光缆中为FAS系统各提供两芯独立光纤,为提高传输的可靠性采用站间跳接方式组成双环拓扑结构的对等式环网(Peer-to-Peer Networking)。FAS中心主机与各分控级分机均为网络上的一个节点,网络中任何一个节点故障或离线时不会影响系统其它节点的正常工作。当网络光纤发生单点故障时,不影响整个系统正常通信,并在控制中心主机及车站FAS分机上显示故障位置;当网络发生多点故障时,通过路径自动选择后可自动重组生成多个子网络保持通讯。本系统采用三级控制方式,即FAS控制中心监控、车站综合控制室监控及就地控制。因全线各车站FAS系统与车站设备监控(EMCS)系统联系比较密切,所以两系统中心级与车站级操作控制台均在同一房间相邻设置,两系统微机间均通过标准接口联网。凡正常运行时由EMCS监控,而灾害时须由FAS系统管理的设备,当发生灾害时,FAS系统发...  相似文献   

5.
1 主要技术性能 1.1主要设计原则 (1)利用设备监控系统(EMCS)平台组建综合集成系统,集成EMCS、FAS、SCADA。 (2)采用分布式计算机系统,由中央管理级、车站监控级、现场控制级及相关通信网络组成。  相似文献   

6.
地铁FAS设备组成及系统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地铁FAS系统中央级、车站级和现场级的系统结构和主要设备构成;表述了FAS系统两级管理三级控制结构形式和相关系统示意图,分析了地铁FAS在系统结构、网络组成及设备应用方面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5月15日22:10,天津地铁1号线土城车站站台层突发“火灾”,顿时浓烟滚滚……原来,这是地铁运营公司正在进行的一次大规模消防演练。火情出现后,控制中心下令立即启动火灾应急预案。环控调度员在对FAS系统发出的报警进行确认之后,EMCS系统随即启动火灾模式进行纵向排烟,  相似文献   

8.
根据北京地铁1号线国贸站环控系统(BAS)现状和地铁运营管理要求,提出了车站通风空调系统的节能控制解决方案,方案包括在发生火灾时节能排风系统尽快切换至火灾报警系统(FAS),实现消防排烟功能。方案以不改变原有操作习惯为原则,具体采用智能控制策略,建立适合地铁车站环控变频节能方法,达到节能及提高旅客舒适度的环保要求。最终使地铁车站内的中央空调水系统和风机系统能耗降至最低,取得了显著成绩,为推动北京地铁车站节能工作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9.
西安地铁2号线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及其接口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西安地铁2号线火灾自动报警系统(FAS)的设计特点、构成,FAS集成在综合监控系统(ISCS)中的运用,并介绍了FAS与消防设备的接口设计。  相似文献   

10.
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是未来信息系统组网的大势所趋,低功耗物联网技术作为物联网技术目前应用最广、可行性最高的技术,顺理成章成为当前发展的焦点。以LoRa和NB-IoT技术为切入点,分析低功耗物联网技术在地铁车站级FAS系统应用的优点和局限,论证了低功耗物联网应用于地铁FAS系统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