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针对如制定公路养护决策等多目标优化问题难以用单一的目标优化函数求解的特点,在分析了传统数学规划优化方法的不足及遗传算法的适用性等基础上,提出了利用NSGA-II遗传算法优化公路养护决策问题,以提高公路养护决策的制定质量,合理安排养护成本,使其与收益、质量达到最优的模式。通过模拟分析得出:NSGA-II算法能很好地找出一系列最优组合,供决策者参考采纳。因此,这种算法能很好地解决公路养护等多目标优化问题。  相似文献   

2.
张庆嵬 《中外公路》2023,(4):217-220
为了对公路隧道内轮廓进行优化设计,将公路隧道内轮廓的设计在一定条件下看作是一个最优化问题。该文以面积最优为目标,在建立单心圆有仰拱内轮廓计算模型的基础上,引入模拟退火算法进行求解,并编写程序进行验证分析。结果表明:该优化设计方案是可行的,为公路隧道内轮廓设计提供了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3.
公路线形优化是一个多目标优化问题,而传统的优化算法难以有效地解决路线优化问题。为此建立了基于GIS平台和遗传算法的公路线形优化设计方法,提出了基于GIS平台空间数据挖掘模型和基于遗传算法的路线平面和纵断面的优化算法。  相似文献   

4.
公路旅客运输在综合客运体系中的地位不断加强,而公路旅客运输组织方法却停步不前,仍主要依靠实际经验进行,已暴露出其明显的不合理性和不科学性.针对目前公路客运发展趋势对专业性理论指导的崭新要求,文章对公路客运线路发班车站的组织方案进行了优化研究,提出了综合相对无效费用的概念,建立了总体优化模型,给出了具体求解策略和应用实例,并在某主枢纽城市得到了实际有效运用.  相似文献   

5.
用最优化方法求解两条缓和曲线交点的坐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公路铁路平面几何设计中,两缓和曲线段内相交问题很常见,其交点坐标的确定较为繁琐。本文提出了运用最优化理论中的有限差分牛顿迭代方法求解交点坐标,编制了计算程序,算例结果表明求解速度快,结果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6.
《公路》2021,66(6):374-377
目前,我国公路养护在决策中会出现养护资金分配不合理,资源未充分利用等不同程度的问题。针对路面养护,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建立养护决策模型,可有效平衡原粒子位置和飞行速度对新粒子位置的影响度,并通过10组基准测试数据验证了PSO算法的寻优性能和收敛精度。研究结果表明:PSO算法可有效对不同路面条件下公路养护决策进行优化分析,保障养护效率。  相似文献   

7.
肖斌 《华东公路》1998,(3):27-29
根据计算机图形学三维算法原理,结合公路工程设计实践,在微机环境中,对公路三维可视化设计软件的开发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初步看到了公路三维可视化设计的现实意义和美好前景。  相似文献   

8.
公路建设投资乘数的算法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为了完善利用公路建设投资乘数计算公路投资对国民经济拉动效益的方法,针对目前利用凯恩斯乘数与投入产出法计算公路建设投资效益的不足,通过公路建设过程中投资乘数作用引起国民经济成倍增长的机理分析,提出从投资乘数的原始定义出发计算公路建设投资乘数的原理,推导了计算公路投资乘数时公路建设投资引起的边际消费的改进算法,并通过京石高速公路有关资料验证了该方法的效果;发展了基于投资乘数计算原理、现有公路工程投资测算、投入产出矩阵组合基础之上的应用方法,克服了常用算法用全社会的消费倾向代替公路投资消费倾向的不足。  相似文献   

9.
1964年4月18日,在上海公路的历史上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上海第一个从事公路管理的专门机构一上海市公路管理所就在这一天应运而生了。1978年1月25日,上海市公路管理所又更名为上海市公路管理处直至今日。四十年光阴,弹指一挥间。通过几代公路人四十年来的艰苦奋斗和不懈追求,上海公路走过了艰  相似文献   

10.
VB语言在公路勘测平面线形计算机辅助设计中的算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苏 《公路》2004,(1):36-42
讨论了VB编程语言在公路勘测平面线形设计中的算法问题。其中包括:平面线形计算机辅助设计界面设置;平曲线的连接、数据结构、逐桩坐标分段计算:路线控制点距公路中线最题距离计算;各段平曲线数据浏览及修改;沿路线方向设置新平曲线等。这些算法已在高等级公路综合测设软件中得到应用。软件运行结果证明这些算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基于MapInfo的公路工程地理信息系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虞颜  傅建中  应国强 《公路》2002,(2):75-77
深入研究了MapInfo地理信息系统在公路工程设计中的应用,并在MapInfo软件基础上二次开发数字地形模型接口,可在公路线路平面设计、线路纵断面设计、线路横断面设计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地震灾害下公路网的破坏形式和地震灾害对公路网的损害机理,研究地震烈度、地震等级、震中距和地质条件等影响因素与公路网可靠性的关系,并对其进行量化,计算出地震灾害影响下公路网最易受损的桥梁单元和边坡单元的连通概率。在此基础上,研究地震灾害下区域内任意2点之间的路径可靠度、OD对间的出行可靠度和反映区域路网总体情况的网络可靠度的计算方法,建立地震灾害影响下的公路网可靠度模型。该模型可用于地震灾区公路网的结构优化,对区域公路网应急救援规划及灾区公路重建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平原区公路横断面要素安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路横断面要素指标是公路的重要控制指标之一。一些传统观念认为,提高公路横断面要素指标有利于安全水平的提高,由此倾向于修建更宽的公路,这在平原区尤其明显。为客观分析平原区公路横断面要素的安全特性,对72条平原区公路进行了现场勘察和交通事故、道路线形、交通组成等数据的采集工作,并把研究对象公路分为双车道和四车道两类。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平原区公路横断面要素的安全性分析研究,包括双车道和四车道公路路基宽度、路面宽度对全部事故率、事故死亡率、普通路段事故率的影响规律。该规律可为平原区路基、路面宽度等指标的安全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黄河作为中华文明发源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黄河板块旅游公路的建设对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开发旅游资源、挖掘民族文化、丰富国民精神需求均具有积极意义。针对黄河板块旅游公路的特殊性,从选线、慢行系统、沿河景观、沿河路基等方面分析设计要点,并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分析黄河板块旅游公路设计过程和思路;同时,针对黄河旅游公路建设中重难点如沿河路基设计、高路堤稳定性等问题进行重点分析计算。  相似文献   

15.
为方便道路设计者厘清公路与城市道路在平面设计上的区别,对比分析了《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17)和《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 193—2012)中平面线形设计参数。通过对比得知:公路规范和城道规范的设计参数在计算中计算公式相同,但部分变量取值不同;变量取值不同的原因是公路与城市道路在建设时追求的侧重点不相同,公路规范更侧重于安全、平顺、经济,城道规范更侧重于舒适、安全、环境协调性。因此,设计人员在进行计算时需根据道路种类,依据侧重要点进行取值。  相似文献   

16.
高等级公路线形连续性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针对公路线形连续是保证汽车安全行驶的基本要求,结合某高速公路事故多发地段,提出了运行速度与设计速度合理匹配的路线设计理念,分析了高等级公路保证线形连续的条件,讨论了该高速公路事故多发地段(黑点路段)发生事故的原因。结果表明,确定公路几何线形参数必须做到运行速度与设计速度的匹配设计,一方面可保证路线所有相关要素如视距、超高、纵坡、竖曲线半径等指标与设计速度的合理搭配;另一方面,也考虑了公路上绝大多数驾驶员的交通心理需求,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交通理念。最后提出了满足道路交通安全需要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公路线形设计因素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公路线形方面(直线、平曲线、竖曲线、线形组合等)、视距方面及线形组合与道路景观的协调性方面分析了公路线形设计因素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并提出了线形设计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以使公路线形更适合驾驶员的视觉和心理要求,最大限度地保证交通安全。  相似文献   

18.
公路网络可达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可达性是公路网规划方案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由于研究目的、研究范围等不同,国内外在可达性的定义及模型形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文章以公路网络的可达性为研究对象,首先剖析了结点的交通需求、结点层次以及驾驶员路径选择行为对可达性的影响,进而对现有可达性模型进行改进,建立了综合考虑结点的交通需求、结点层次以及驾驶员路径选择行为这三个因素,以结点间最短路线长度和最短出行时间以及结点重要度为变量的公路网络可达性模型。  相似文献   

19.
刘苏  秦建新  魏晓芳 《公路》2006,(1):102-108
依据大量相关研究、文献资料和洞庭湖区的实地考察,分析了导致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历史演变的各种影响因素。就公路建设影响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的主要效应进行了研究。认为公路城镇化效应以及公路水利效应是影响的主要方面。建立了相关的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由公路等级指标、公路城镇化效应指标以及公路水利效应指标构成。为基于3S技术监测评价公路建设影响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