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据日本海洋政策研究财团估算,2050年世界人口为86亿人,GDP为1932230亿美元,人均GDP为22280美元。亚洲的GDP从2005年的约4万亿美元增加到约59万亿美元,增长约14倍,人均GDP从1100美元提高到13900美元,增长11.7倍。  相似文献   

2.
数据     
《中国海事》2014,(11):3-3
1.25万亿美元 预计未来10年中国对外投资将达到1.25万亿美元,今后5年,中国进口商品累计将超过10万亿美元,出境旅游等人数将超过5亿人次。中国还将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投资“一带一路”沿线国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3.
《中国船检》2009,(7):75-76
日前.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2009可持续能源投资趋势》报告显示.2008年全球用于绿色能源的投资总额.已超过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领域的投资额。报告显示,全球绿色能源投资已经从2004年的300亿美元上升至2008年的1550亿美元.超过用于煤炭和石油开发的1100亿美元投资额。业内人士说,这也就意味着从2005年到2008年年底.全球绿色能源的投资额在4年时间内增长了4倍多。  相似文献   

4.
《天津航海》2010,(3):27-27
据海关总署最新统计,今年1-6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I.4万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3.1%。6月份我国进出口值2547.7亿美元,同比增长39.2%;1374亿美元,增长43.9%,该两项数据创下历史新高。  相似文献   

5.
我国物流业10年发展历程回顾 10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迅猛发展.国内生产总值(GDP)从2001年的10.8万亿元上升到2010年的39.8万亿元,增长了2.7倍.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从2001年的5097亿美元上升到2010年的2.97万亿美元,增长了4.8倍.  相似文献   

6.
《中国船检》2012,(2):73-73
我国每年因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代价已接近1万亿元,并且这一数字还在逐年升高。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日前公布的《2009年中国环境经济核算报告》显示.我国经济发展的环境污染代价持续上升。环境污染治理压力日益增大,自2004年以来基于退化成本的环境污染代价从5118.2亿元提高到9701.1亿元。  相似文献   

7.
业已过去的2005年无疑是我国对外贸易成果丰硕的一年。首先,我国对外贸易延续了此前连续数年的高速增长态势。全年外贸总量达1.4万亿美元,外贸规模在全球排第三,外贸直接提供就业岗位8000多万个。2005年我国贸易顺差在1000亿美元左右,这使我国国际收支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外汇储备超过8000亿美元。比规模增长更令人欣慰的是我国外贸商品结构持续优化,突出表现在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显上升。  相似文献   

8.
2006年是中国经济和对外贸易继续快速增长的一年。在经济方面,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上年增长10.7%,远远超过年初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7%的增长率。在贸易方面,全年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创纪录的1.76万亿美元,同比上年增长24%。其中出口9690.8亿美元,增长27.2%;进口7916.1亿美元,增长20%,全年实现贸易顺差1774.7亿美元。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增速已连续5年保持在20%以上。  相似文献   

9.
王纪孔 《中国水运》2009,(10):14-15
2008年上半年,中国的商品进出口总值为12341.7亿美元,其中,出口6666.1亿美元,进口5675.7亿美元。同期韩国的货物进出口总值为4340.3亿美元,其中,出口2139.3亿美元,进口2201.0亿美元。2008年上半年,中韩两国的双边货物进出口总额为872.0亿美元。中韩两国的巨额货物进出口总值预示着两国之间存在着庞大的物流移动。  相似文献   

10.
据社科院2009年《经济蓝皮书》预测,2008年GDP同比增长约95%,达到27万亿人民币,对外贸易总额同比增长20%,达到26万亿美元。全国规模以上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58.8亿吨,同比增长11.8%。  相似文献   

11.
《集装箱化》2004,(12):55-56
2004年1月~10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达926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5.8%,这意味着我国对外贸易在多年发展的基础上,即将迈上进出口总额突破万亿美元的新台阶,我国在全球贸易中的排位有望升至第3位。特别是2004年上半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也实现不同程度的增长,服务贸易逆差回落,改变了近年来逆差不断扩大的趋势,说明中国服务业对外竞争力在进一步增强。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远洋航务》2009,(3):76-77
二手船市场 Allied Shipbroking统计表明,2008年希腊虽然在二手船市场上煞车,减少了交易手数,但依然是最活跃的,共买进197艘/80.2亿美元。只达到2007年买进445艘/169.4亿美元的一半。挪威本来是位居第二的,但2008年只购买37艘船,已经跌出10名以外。中国2008年买进86艘船/27.8亿美元;德国买进40艘/12.8亿美元;分别位居第二和第三名。全球2007年成交1,713艘/448.2亿美元:2008年成交1,060艘/288.5亿美元。  相似文献   

13.
二手船市场 Allied Shipbroking统计表明,2008年希腊虽然在二手船市场上煞车,减少了交易手数,但依然是最活跃的,共买进197艘/80.2亿美元。只达到2007年买进445艘/169.4亿美元的一半。挪威本来是位居第二的,但2008年只购买37艘船,已经跌出10名以外。中国2008年买进86艘船/27.8亿美元;德国买进40艘/12.8亿美元;分别位居第二和第三名。全球2007年成交1,713艘/448.2亿美元:2008年成交1,060艘/288.5亿美元。  相似文献   

14.
数字     
《珠江水运》2009,(12):7-7
1.3万亿元公路水路交通建设累计投资超1.3万亿元 11月30日,交通运输部透露,自中央确定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地区公路水路变通建设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2000年至2008年,西部地区公路水路交通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3386亿元,是新中国成立到1999年完成投资总和的5.4倍。其中,水运基础设施建设共完成投资325.6亿元,内河投资236.7亿元,沿海投资88.9亿元,年投资平均增速为30.2%。  相似文献   

15.
彭传圣 《集装箱化》2010,21(8):14-17
<正>1994年1月1日生效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推动了加拿大、美国和墨西哥等北美国家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2008年北美GDP总量达16.68万亿美元,占全球GDP总量的27.55%。北美约有3.5亿人口,消费能力巨大,且与我国经济互补性较强。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与北美国家的双边贸易关系日益紧密(见表1)。  相似文献   

16.
与世界发达国家比较起来,我国国民经济的物流量较大,但物流量大并不意味着是件好事情。当日本和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万亿美7亡时,总货物运输量是1万亿吨公里,而我国的GDP达到1万亿美元时,总的货物运输量是5万亿吨公里,是发达国家的5倍。这几年,我国每年全社会支出的流通费用大约为17880亿元,约占GDP的20%,  相似文献   

17.
《中国船检》2012,(3):I0018-I0018
据统计.2011年索马里海盗导致世界经济损失约达66亿至69亿美元,而其中80%的费用都由航运业买了单。那么,如此巨额的支出都流向了哪里?首先.用于起诉海盗、关押海盗以及地方建设的资金为3800万美元.用于经过高风险区域时提速的燃料消耗约27亿美元:用于军队运营约13亿美元,  相似文献   

18.
江南 《海运情报》2005,(7):23-24,30
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和环保意识的加强,天然气作为低碳化的清洁能源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随之LNG(液化天然气)运输也得到了迅速发展。据统计,目前全世界订造的LNG船已达到105艘,按平均船价2亿美元计算,总船价达200亿美元,约为全世界订造的邮轮总价的2倍。据美国能源部能源信息署(EIA)称。1986~2000年间美国天然气消费量从16.2万亿立方英尺上升到23.3万亿立方英尺,其中40%的需求增量依靠进口满足。据EIA发布的《2005年能源展望报告》估计,未来20年内,美国天然气消费量将从2003年的22万亿立方英尺增长到2025年的近31万亿立方英尺。除加强本土阿拉斯加的供应外,从国外进口仍将是美国LNG供应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9.
《机电设备》2014,(2):10-10
据Globaldata最新研究报告显示,到2020年,全球运营和维护(O&M)市场规模将从2008年的3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83.7亿元)增至19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163.5亿元)。研究还发现,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O&M市场,届时,全球市场份额将达到24.7%。  相似文献   

20.
受市场需求和价格上升的推动,全球主要供矿企业,近几年纷纷加大对矿山建设的投资,积极扩大生产能力,因此2006年全球海运贸易铁矿石的供应量将明显增长。巴西CVRD计划在2008年之前新增加铁矿投资25亿美元,使铁矿砂的年产量由现在的2亿吨增产到3亿吨的水平。澳太利亚的BHP公司计划在未来的4年期间在铁矿山的开发生产领域将新投入资金15亿美元,使铁矿石的年产量由现在的1亿吨提升至1.7亿吨,增产7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