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广州地铁黄沙上盖物业建筑群深基坑施工对一号线黄沙至长寿路站区间盾构隧道的影响为例,运用多种手段综合分析了深基坑施工对地铁区间盾构隧道的影响。首先,应用三维渗流数值分析手段,对基坑施工过程的渗流场和变形场进行了三维模拟,预测了场地的水位下降规律;然后,采用盾构隧道修正惯用法,探讨了影响盾构隧道受力和变形的主要因素,对比分析了隧道外壁侧向土压力、水位降、土层基床系数和隧道上方超载四种因素不同组合工况下的隧道结构受力;最后,利用区间隧道三维变形监测数据,从隧道绝对位移、道床绝对位移、道床与隧道中心相对位移、各测点与隧道中心相对位移、隧道收敛以及隧道变形曲率半径出发,详细分析了区间隧道的实测变形规律,并解析了诱发区间隧道道床开裂和水沟翻浆冒泥病害的原因。研究成果对认识地铁上盖物业深基坑施工对紧邻地铁区间盾构隧道的影响规律和制定相关地铁保护措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地铁深基坑开挖卸荷导致两侧建筑物产生附加变形和内力,会影响建筑物的结构安全及使用寿命。文章基于某地铁车站实例,采用Midas GTS NS有限元软件对深基坑开挖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深基坑开挖卸载对临近建筑物的影响,为地铁基坑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基坑工程的实施往往会对周边已建或在建的地铁车站及区间隧道产生影响,针对这一问题,介绍了上海市人民大道过街地道扩建工程中采用的一系列地铁保护、控制区间隧道变形、确保地铁正常运营的技术措施和效果。  相似文献   

4.
上海世纪大都会基坑围护工程2—3地块为超大超深基坑,其中地铁6号线区间隧道穿越基坑,并将其分为两部分,在深基坑开挖下形成双面临空结构;基坑南侧又紧邻世纪大道枢纽站。从施工角度介绍和探讨了如何在基坑围护施工、地基加固和土方开挖等阶段有效地预测并控制其变形的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5.
地铁运营隧道上方深基坑开挖卸载施工的监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轨道交通8号线淮海路车站的北风井基坑工程位于运营中的1号线区间隧道上方,基坑挖土深度9.1m,隧道上方因土体开挖引起的卸载达16t。根据计算分析,若不采取特殊设计施工措施,工程施工引起的地铁隧道变形将不能满足地铁安全正常运行。地铁运营单位、工程建设设计施工单位进行深入研究分析,改进设计和施工方法,对施工全过程跟踪监控,克服诸多困难,在工程进展顺利的同时保障了地铁安全。  相似文献   

6.
新建地铁隧道"零距离"下穿既有运营地铁车站结构的施工将引起既有车站结构的变形,影响既有地铁正常运营。文章以北京地铁7号线下穿既有10号线双井站为工程背景,针对地铁区间隧道"零距离"穿越既有车站全断面开挖、台阶法开挖及CRD法开挖引起的既有车站主体结构、既有10号线轨道及区间隧道支护结构等的变形和受力状态进行了数值模拟,对比分析了不同开挖方案引起的既有车站结构及轨道的变形特性;以既有线轨道的变形量为控制标准,结合施工引起既有车站结构的受力变化,确定了区间隧道"零距离"下穿既有车站的施工开挖方案;同时对采用CRD法施工时的不同加固措施对既有车站及轨道变形的控制效果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确定了施工中地层加固范围及加固长度等注浆加固参数。现场监测分析结果表明,基于数值模拟分析优化并实施的区间隧道交叉中隔壁法(CRD)开挖方案以及在左右线隧道间的夹土层、隧道掌子面地层及隧道左右外轮廓3 m内地层进行加固的施工技术方案保证了既有线轨道变形速率不大于0.04 mm/d和既有车站主体结构累计变形量小于10 mm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北京地铁五号线崇文门车站正交下穿既有地铁二号线崇文门站东端喇叭口式过渡段区间,两者之间的净距仅为1.98m.该地铁车站施工采用全断面注浆条件下的柱洞法.文章以此工程背景为研究对象,采用3D-σ三维数值分析软件,建立地铁车站-已有地铁隧道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计算分析隧道动态施工时地层以及既有地铁隧道沉降变形发展规律,对比分...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上海地铁1号线地下工程的主要技术特点。11个地下车站及18.8km区间隧道都处于市中心并建于很软弱的困难地层中。地下墙深基坑施工法及土压平衡盾构施工法用于地铁工程的建设中。考虑到上海软粘土的压缩性和流变性,根据时空效应的理论在深基坑和盾构施工中为经济有效地控制地层移动而采用了一系列技术措施和适当的施工参数。本文还介绍了用于区间隧道衬砌防水和靠近深基坑和高层建筑工地的隧道保护的实际技术成果。  相似文献   

9.
为了优化地铁车站深基坑围护结构设计,保证结构的稳定性,首先阐述地铁深基坑支护施工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对地铁车站深基坑围护设计施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列举出当下常见的基坑围护结构中的常见围护形式。并针对具体问题,给出地铁车站深基坑围护施工的解决策略,并分别从设计专项、渗水措施、周边荷载、地连墙施工及加固施工等方面进行叙述。为今后相关技术人员研究地铁车站深基坑围护设计提供借鉴,通过对深基坑围护设计具体方法的探讨,进一步优化地铁车站深基坑围护建设,以期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地铁车站深基坑建设的风险及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10.
崇文门地铁车站管幕预支护施工效应模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地铁五号线崇文门站下穿既有地铁一号线区间隧道,车站顶板与区间隧道底板间距2.858 m,施工中为了严格控制既有环线区间隧道的沉降,确保环线地铁运营安全,首次采用了管幕预支护技术。文章采用3D-S igm a三维有限元软件对施工效应进行模拟分析,预测车站施工引起的既有隧道的沉降量,以确定合理的管幕预支护参数及其作用效果。  相似文献   

11.
地铁车站周边超大超深基坑围护设计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地铁车站周边进行深基坑施工必将对车站产生影响。结合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基坑设计的实例,阐述了地铁车站周边超大超深基坑设计中采取的保护措施及计算方法,对类似工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紧邻既有轨道交通地下车站的基坑工程施工中,存在着开挖过程中土体卸载引起既有车站变形的风险。上海轨道交通18号线12标民生路站—昌邑路站区间下穿运营中的轨道交通6号线民生路站,介绍了工程紧紧围绕承压水治理、基坑开挖、监测三个方面开展的工作,分析了超深基坑承压水控制、超小型基坑开挖施工技术以及紧邻既有运营地下车站开挖基坑沉降保护控制措施。该工程做法可为类似基坑工程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广州地铁六号线东山口站为国内首例在周边环境复杂条件下实施"先隧后站、盾构隧道扩挖"修建地铁车站的工程。文章介绍了该站左线站台隧道在盾构隧道的基础上扩挖形成地铁车站的主要修建技术及施工特点和难点。实践证明,采用盾构与明(暗)挖法相结合修建地铁车站的施工技术,是城市繁华地区修建地铁车站有效解决区间盾构隧道与车站施工相互干扰难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上海地铁7号线浦江站—耀华站中间风道基坑工程位于地铁区间隧道的上方,坑底距隧道顶的最小距离为9 m。基坑开挖对该地铁区间隧道上浮影响的分析与计算成为该工程的关键,为此建立了该基坑工程的数值分析模型,对实际施工工况进行模拟,动态地分析了施工过程中开挖卸荷对地铁区间隧道上浮的影响,并对不同级别和不同施工步加载处理下隧道上浮进行了研究。计算结果表明,堆载大小与地铁区间隧道上浮成线性关系,最佳堆载大小为120~160 kN/m~2,施做两道支撑之间堆载整体上浮最小,故为最佳堆载时机。  相似文献   

15.
新建地铁车站零距离下穿既有线区间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暗挖隧道下穿既有地铁施工,势必会引起既有地铁结构附加变形和差异沉降,影响其结构及运营安全,需要进行变形和内力分析,以便采取必要保护措施.文章以某暗挖车站密贴下穿既有地铁区间为例,采用FLAC3D和SAP 2000模拟,分析既有地铁区间变形和内力发展规律,评价结构和运营安全受影响的程度,为安全保护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6.
结合上海越洋广场基坑工程设计实践,介绍了为确保地铁正常运营,在紧邻地铁车站旁进行深基坑工程时所采取的一系列保护措施。经对车站变形的检测,车站墙体位移和路基沉降均在控制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7.
中国博览会会展中心综合体(北块)中央广场E区基坑工程施工时,遵循"时空效应"原理进行设计和施工,取得了良好的变形控制效果。结合跨越既有轨道交通车站及区间隧道的基坑工程实例,模拟分析了基坑开挖施工的全过程对既有结构物的变形影响,以指导施工工序,有效地达到了控制变形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以上海地铁8号线人民广场站深基坑施工为例,通过一系列实测数据的统计分析,对紧贴运营地铁车站进行深基坑工程建设过程中新、老车站结构变形规律,以及变形控制进行了现场监测和理论计算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9.
基坑的开挖改变原土层的受力平衡状态会对地铁隧道结构产生一定的影响,可能会使隧道发生位移变化以及不均匀沉降等现象,影响地铁的正常运营。为了减少地铁隧道周边基坑开挖对地铁隧道的影响,在开挖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基坑支护施工技术,确保地铁的正常运营。本文结合具体的工程实例简述临近地铁隧道的基坑支护变形控制的要点。  相似文献   

20.
水位下降对地铁盾构隧道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某基坑施工引起紧邻地铁隧道附近区域水位下降,导致隧道受力和变形状态发生改变,可能影响隧道防水和正常运营。为研究水位降对地铁隧道的影响,首先,运用三维流-固耦合数值方法,模拟了基坑施工过程的三维渗流场;其次,采用荷载-结构模式,分析了水位降对隧道结构受力和纵向变形的影响;最后,采用分层总和法,计算了水位降与隧道下方土层沉降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该基坑工程施工引起的最大水位降不超过2 m,此水位降引起的隧道结构弯矩增量和盾构管片环缝接头张开增量均在其所对应总控制量的5%范围内。因此,理论上认为该基坑施工引起的水位降不会危及地铁隧道的正常运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