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STU水电厂计算监控系统的方案、结构,应用和主要功能,说明了采用双层网络化结构并结合应用PLC、RTU、组态软件等技术构成的计算机监控系统的实现方法,应用实例,分析了这种较新的系统模式在水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的功能实现中所具有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概要介绍了Internet 地图应用的情况,并讨论了它在车辆监控系统中的一个具体应用. 首先根据Internet 地图应用所提供的服务与所采用的技术,提出了一种为它们分类的方式. 然后基于前面的讨论,介绍了作者实现的一种Internet 地图应用——Web-VehicleSuper,一个基于GPS、GSM、WebGIS 的车辆监控系统. 由于采用了面向对象的编程技术及分布式的应用结构,本系统具有很好的灵活性与扩展性,符合WebGIS 的发展方向,并在系统性能与使用成本之间取得了比较好的折衷. 从实践来看,本系统完全能够满足小容量车辆监控系统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智能车路协同技术是当今国际智能交通领域的前沿技术和必然发展趋势,是保证安全、提 高效率、优化能耗、降低排放的有效手段,将以集计模型为基础的道路交通流理论提升到以对交 通主体的精确描述为基础的新道路交通流理论。本文将智能车路协同系统作为未来道路交通系 统的基础性公共平台,重点探讨因此产生的国家智能交通系统体系框架用户服务中服务领域划 分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分别介绍构建和应用智能车路协同系统需要的相关技术,包括由多模通 信、智能网联、信息安全和系统集成构成的系统构建关键技术,以及由协同感知、协同决策与控 制、仿真测试验证和自动驾驶构成的系统应用关键技术;考虑智能车路协同系统建设与应用的长 期性,给出不同应用阶段的主要建设内容、信息共享程度和可以实现的协同功能等;针对我国智 能车路协同系统应用过程中面临的挑战,指出加深对智能车路协同技术内涵的理解,把握智能车 路协同技术实质,提升智能车路协同系统服务体验并适度加快智能车路协同技术的规模应用,可 有效推进现代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总之,开展智能车路协同系统相关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 开发和实际系统应用,对未来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和相关学科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电力机车专用智能电度表系统设计与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目前国内机车电度表应用现状,设计了一种全数字电力机车电能计量记录分析系统,实现了电能的有功和无功等的计量,并分别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论述了电能计量记录分析系统的技术原理,给出了系统的实际应用情况.系统在电力机车上的应用,为机务、供电部门今后制订用电管理办法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车载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数据采集系统是计算机在工业控制中最为普遍采用的应用系统,它的任务是把生产现场的工艺参数采集后以数字量的形式进行存储、处理、传送、显示或打印.介绍了机车车载微机数据采集系统的功能、系统组成和系统的电路设计,并用流程图的形式介绍了系统软件的设计方法.该系统经装车应用,证明其电路设计合理,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和抗干扰性.  相似文献   

6.
数据库设计范式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据库设计是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的重要步骤,数据库是否适合应用系统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本文根据数据库设计理论和实际要求,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数据库设计的规范化问题,并通过实际例子说明了INF(第一范式)、2NF、3NF和BCNF在数据库设计中的操作步骤和方法,对于设计高质量的数据库应用系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为了保障青藏铁路一流的高原铁路安全运营,提出了建设青藏铁路综合监控中心系统。本文从系统的建设目标、体系结构、系统功能、软件架构、空间数据库和物理结构等几方面进行了阐述,并通过现场实际应用效果和应用界面体现了本系统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8.
������ϵͳ���ܷ�����Ӧ������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新型、经济的道路信息检测手段,浮动车系统受到广泛关注,并被应用于出行诱导、交通事件检测等领域。本文从浮动车系统的特点出发,分析了交通系统不同部门的各种需求,深入挖掘了浮动车系统在各个部门的应用,并对浮动车系统进行了功能定义和应用系统得模块设计,以北京市的浮动车数据为基础,给出了部分分析结果和界面。  相似文献   

9.
通过TSP-202超前地质预报系统在新倮纳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应用,结合地质力学方法,对TSP-202系统的基本原理、工作过程、探测中应注意的问题等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对今后TSP-202系统的应用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干扰作用的机制和后果,并对微机应用系统的输入通道、CPU、输出通道、供电电源和系统软件等方面提出了抗干扰设计方法。实践证明,用该方法设计的应用系统,抗干扰力强,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