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华晨 《海运情报》2005,(4):26-27
德国赫伯罗特正在扩大亚洲区域内航线的运输体制。从2003年3月利用与东方海外、铁行渣华的共同营运在亚洲区域内航线投入本公司船以来,该公司分阶段开设新航线,充实了亚洲区域内的运输网络。2004年的运输网建设已告一段落,2005年的目光将投向日本,中国间的航线等,继续积极扩大运输网络。作为伟大联盟的成员公司,赫伯罗特虽然拥有以东西基干航线为主的广泛的运输网,但过去没有将亚洲区域内航线作为基干航线的补充,  相似文献   

2.
亚洲区域内主要船公司2006年区域内的集装箱运输量,干货、冷藏货合计比上年增长5.1%,为1025.3万TEU。其中干货增长5%,为981.3万TEU,冷藏货增长7%,为44万TEU。中国南部和北部两个地区以及越南的出口量都以两位数增长,日本的发运量也增长了6%。虽然没有像亚洲/欧洲航线那样持续出现短装情况,但区域内航线的货流持续扩大,今年第一次突破了1000万TEU。[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包括亚洲12个国家和地区在内的亚洲区域内航线,2007年上半年主要船公司的集装箱运输量合计达到538.2万TEU,比上年同期的503.6万TEU增长7%,创历史最高记录。其中日本出口99.8万TEU,增长2%,进口129.3万TEU,也增长2%。按国家和地区统计,在出口方面,中国南部的出口增长10%,中国北部的出口增长44%,越南的出口增长29%,  相似文献   

4.
世界港口     
《港口科技动态》2005,(3):45-46
日本外贸集装箱货物吞吐量2005年度将增长3.8%,勒阿弗尔港2004年集装箱吞吐量增长13%,2004年洛杉矶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732万TEU,迪拜港2004年集装箱吞吐量首次突破600万,TEU,亚洲区域内航线2004年集装箱运输量增长6.9%  相似文献   

5.
亚洲区域内航线主要船公司2005年的集装箱运输量比上年增长7%,达到约940万TEU。其中干货增长7%,为900万TEU;冷藏货增长5%,为40万TEU。2005年的货流虽然充沛,但总体上没有达到2004年那样的发展水平。另外,船舶明显过剩,为了弥补因燃油价格上涨等造成的成本上升,船公司为提高运价而作了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6.
丁力 《海运情报》2006,(3):32-32
据日本海运振兴会公布的亚洲18个国家和地区与美国间班轮航线的2005年集装箱运输量(速报),东行(亚洲发往美国)比上年增长14%,达到1288万TEU。如从季度看,最近的第四季度增长17%,是各季度中最高的增长率。2005年月均运输量为107.3万TEU,第一次超过了100万TEU。美国的住宅开工量持续处于高水平支撑了与建筑有关货物的增长,加上服装类货物的急剧增加,使去年的集装箱运输量创造了历史最高纪录。  相似文献   

7.
华晨 《海运情报》2004,(3):17-17
近年,亚洲区域内航线明显加强了集装箱运输。其背景是东盟经济的复苏与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虽然有单独配船、与其他船公司合作等多种形式,但建设周密的运输网是一致的。东盟10国在2007年前将实行共同优惠关税(CEPT),其对象货物的关税率将下调到5%以下.而在15年内这些货物的关税将全部取消。为对应今后区域内贸易的扩大,日本船公司将加速扩大中日航线和第三国航线等的运输。  相似文献   

8.
亚洲最大的集装箱船——中远亚洲轮,7月26日在韩国现代重工船厂命名并完成与船东的交接后,于8月8日在天津首航,投入到中国至欧洲航线的营运。载箱量达10050标准箱的中远亚洲轮,是中远订造并运营万箱级集装箱船的第一艘,不仅刷新了亚洲现有运营集装箱船的纪录,而且在中国30多年集装箱运输史卜也堪称一座里程碑。  相似文献   

9.
亚洲区域内航线从运量上说为仅次于太平洋航线的第二大航线。随着加工制造业日益转移到中国和东南亚国家,而亚洲国家经济发展带来人们消费潜力的增长,区域内进出口集装箱流量在不断增长。本文所述的亚洲区域内贸易北至俄罗斯东北部,南至印度尼西亚,西至缅甸,包括了日本、韩国、中国大陆及台港澳地区以及东盟十国。对亚洲区域内航线进行分析难度很大,因为首先该航线其实是由许多不同的单个航线所组成的,  相似文献   

10.
丁力 《海运情报》2007,(4):18-18
亚洲往北欧、地中海集装箱班轮航线(欧洲航线西行)2006年的集装箱运输量(航运公会实绩)比上年增长17%.达到683万TEU。按目的地计,往北欧增长14%,为492万TEU,往地中海增长25%,为191万TEU。往北欧和地中海的增长率都大大超过2005年实绩。除了农历正月的2月前后,箱位利用率一直保持在非常高的95%以上。从德国、英国等主要国家到俄罗斯、东欧等新兴国家,货流都已扩大。进入2007年以后.欧洲航线西行的货流继续呈现箱位紧张的状况,这样的繁荣还将持续很久。  相似文献   

11.
费思 《集装箱化》2011,22(3):30-32
公司简介新海丰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丰集运)隶属于海丰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丰国际),是活跃于亚洲区域内市场的集装箱承运人。公司目前经营48条亚洲区域内航线,覆盖中国、日本、韩国、越南、泰国、菲律宾、香港、台湾等8个国家和地区的39个主要港口。  相似文献   

12.
丁力 《海运情报》2007,(9):15-15
据主要船公司的总计,亚洲区域内航线2006年运输集装箱1025.3万TEU,比上年的975.3万TEU增长5.1%(增加50万TEU),创历史最高纪录。其中日本出口亚洲增长6.1%,为198.5万TEU(上年为167.8万TEU),从亚洲进口增长312%为253.4万TEU。[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亚洲区域内的主要支线运输船公司太平船务(PIL)已开始向全球承运人稳步前进。2004年开设了欧洲航线,2005年与商船三井合作开设亚洲/南非、南美东岸航线,2006年与中远集运和美国总统轮船合作,开始了中国/澳大利亚间的集装箱运输。从今年3月起在北美航线投入本公司船舶。  相似文献   

14.
集装箱运输     
《海运情报》2008,(1):35-38
长荣在东南亚/澳大利亚间开展新的集装箱运输,阳明海运调整亚洲区域内航线,万海加强太平洋航线集装箱运输,德翔航运调整日本/泰国集装箱航线,亚洲/南美西岸航运公会提高紧急燃油附加费,加拿大太平洋航线稳定化协定5月提高运价,亚洲/中东航线协商协定今年提高集装箱运价……  相似文献   

15.
闵光 《海运情报》2006,(2):11-12
亚洲区域内航线的集装箱船公司正在加强往新兴市场BRIC(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中的中国、印度,以及经济稳定增长的东盟的泰国、外资纷纷进入的越南的配船。往享受原油价格大幅上涨好处的中东地区的航线也在增加。由于租船费上涨和船舶运力不足,这几年由二三家公司共同营运和利用其他船公司箱位的情况很多。  相似文献   

16.
闵光 《海运情报》2004,(2):14-14
日本三大海运公司2003年度(2003年4月~2004年3月)东西干线的集装箱运输量,预计合计为376.7万TEU.比上年度增长7.5%。北美航线(东、西航合计)的箱运量三家公司都将增加,而亚洲,欧洲航线,预计在西航,商船三井的箱运量将下降,在东航,商船三井和川崎汽船的箱运量将减少。  相似文献   

17.
集装箱运输     
《海运情报》2005,(10):37-38
中远集运将中日航线营运全面移管上海泛亚航运;中远集运将青岛/大阪、神户航线加强为每周2班;新海丰航运将上海/大阪、神户航线增加为每周4班;新海丰航运在青岛/关西航线增挂日照港;鲁丰航运在大连/关西(大阪、神户)间开展穿梭运输;威兰德船务开设新的华北/阪神、九州航线;太平洋航线西行稳定化协定从10月起收取内陆燃油附加费;大西洋航线公会协定10月起提高东、西行集装箱运价;亚洲区域内航线上半年集装箱运输量增长3%;美国总统轮船上半年集装箱运输量增长13%;北美6家铁路公司上半年业绩增长;AP摩勒马士基收购铁行渣华后的新名称将统一为“马士基航运公司”;铁行渣华明年2月12日退出伟大联盟;铁行渣华开设日韩穿梭航线;韩进海运上半年纯利润减3成;宏海箱运上半年纯利润增长1.5倍。  相似文献   

18.
华晨 《海运情报》2006,(8):10-10,12
中国内地、香港、台湾的主要集装箱船公司在日本/亚洲区域内航线开展各种各样的运输。该区域内的货流以中国内地发运的货物居多,日本的货物以中转为主,但区域内航线最大的经营者万海航运充实了日本到发的直达航班。其他船公司运用设在日本的中转基地提供十分便利的运输,主要经营中日航线的中国内地船公司已开始大力开拓亚洲市场。  相似文献   

19.
亚洲区域内主要船公司2007年运输集装箱货物1121.5万TEU,比上年增长9%。其中干货增长8%,为1061.2万TEU,冷藏货增长37%,为60.3万TEU。日本航线出口增长6%,为209.5万TEU,进口增长3%,为261万TEU。  相似文献   

20.
钟秋 《海运情报》2005,(4):9-12
从大型船公司到中小船公司激烈竞争的亚洲区域内航线已恢复了活跃。2004年,有的船公司受运力不足的影响不得不停止了运输,但更多的是精心安排有限的运力,或与其他船公司协调,集中智慧加强既有航线和开设新航线。东亚12个国家和地区的集装箱货流量,按主要船公司的运量水平计,一年已接近900万TEU。越来越明显,中国已是亚洲区域内市场的主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