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分析公共中心区的地铁枢纽站换乘特性基础上,综合考虑地铁枢纽站的场所特性,采用大量调查数据对上海人民广场地铁站和陆家嘴地铁站进行对比分析.并以小陆家嘴地区为例,探讨轨道交通和地面公交换乘方式的改变对区域发展的引导作用.小陆家嘴地区应弱化其交通枢纽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列车在枢纽站的合理接续关系到旅客换乘质量,更对铁路运输企业的收益具有重要影响。针对枢纽站列车接续的到发时刻优化问题,在分析列车的接续关系和旅客换乘方式的基础上,以换乘旅客的无效换乘等待时间最小为目标,考虑列车间隔时间、合理到发时间、换乘时间等约束,构建枢纽站列车接续的到发时刻优化模型。最后利用CPLEX求解器对算例进行求解,换乘旅客的无效换乘等待时间较优化前减少了16.8%。结果表明,建立的列车接续优化模型能够有效减少旅客换乘的无效换乘等待时间,提升列车接续质量。  相似文献   

3.
以大连站轨道交通枢纽换乘设计为例,通过对枢纽站客流特性分析,研究匹配大客流车站建筑布置,提出适合三线同厅换乘的设计原则,以此探究交叉干扰最小的单循环流线,进而优化换乘路径上空间组织方式,有效地控制三线之间的换乘距离,在满足高效便捷乘降的同时,保证换乘大厅的安全疏散。结合静态功能评价方法,分析站内设施服务能力,从而优化其布置形式,力求使地铁枢纽站能体现大客流公共交通建筑的特点,提高轨道交通枢纽站的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4.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换乘研究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分析了轨道交通合理的换乘模式,研究了换乘枢纽站及换乘形式的合理选择。以出行时间为参数,提出了轨道交通换乘时间与旅行时间关系的计算方法。就改善我国轨道交通换乘系统的途径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5.
对武汉地铁香港路三线换乘枢纽站的建筑设计方案进行系统总结和分析。从设计边界条件、设计思路、车站建筑布置、换乘客流组织及与周边建筑结合等方面,详细阐述车站优化设计方案及设计手法,提出多线换乘枢纽车站资源共享方案,并从乘客的需求角度提出换乘站设计要点及体会。  相似文献   

6.
在总结我国城市地铁换乘枢纽站布局配置传统方法的基础上,提出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来配置城市地铁换乘枢纽站;简要介绍其各项评价指标并提出相应评价指标的量化方法;用关联度的大小描述各备选方案与目标间的关联程度,并以此进行排序,最后决策。  相似文献   

7.
面向路网客流组织的城市轨道网络换乘站列车衔接同步协调优化是基于乘客换乘行为分析、满足列车运行约束的车站到发时刻调整问题,是对动态变化的乘客换乘行为和列车运行过程的动态匹配过程,也是列车运行图编制优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乘客换乘分析和列车运行过程分析为基础,研究网络模式下的列车在换乘站的衔接同步协调问题;以换乘等待时...  相似文献   

8.
城市轨道交通与快速公交换乘时间衔接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分析城市轨道交通与快速公交特点的基础上,以缩短出站乘客换乘时间为目的,重点研究利用快速公交疏散城市重点区域轨道交通站点产生的大量出站客流的协调条件。通过对城市轨道交通出站换乘时间的详细分析,将出站乘客换乘时间细分为四部分,建立乘客换乘总等待时间最短宏观模型,并分析造成乘客候车时间长的原因;运用时空图对两者换乘过程、换乘状态进行描述,探讨总结两者协调调度的条件。最后运用实例对该方法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公共交通典型换乘站——西直门站开展换乘客流走行的实地调查,并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到符合我国换乘客流特点的走行时间分布规律,再进行函数拟合以增强其应用性.还从不同时段内换乘客流的人口年龄结构、乘客走行心理及其各自行为特点等方面,分析总结换乘走行时间的影响因素.通过对换乘走行客流特性分析以及得出的结论,为换乘站衔接规划及运行管理提供量化依据.  相似文献   

10.
胡双平 《铁道工程学报》2011,(10):124-128,136
研究目的:一个城市的轨道交通路网,必然存在着两线或两线以上的相交,构成了多种形式的换乘。同时还要考虑与地面铁路客站、航空站、地面大型公交枢纽站、轮船码头和公路客站等接近换乘。由此,换乘车站是地铁车站的重要枢纽站,设计分析均较为复杂。重庆地铁6号线一期工程冉家坝车站为三线换乘车站,需要对换乘节点区域进行三维分析,为设计提供理论依据,保证车站结构的安全。研究结论:本文结合冉家坝车站的三维模型分析,提出了换乘节点区域应力配筋的设计方法;根据换乘节点厚板的受力特点,提出了双向板布置模式;根据中柱受力情况,提出了型钢混凝土柱方案;根据TBM过站模拟的分析,提出了轨行中板的TBM荷载用临时支撑承载与结构使用功能的永久荷载结构承重的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