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从分析城市规划入手,对蔡甸线线路规划进行探讨,从线路长度、通道宽度、建设条件、规划匹配、拆迁量、客流吸引、工程投资等多方面综合比较,确定了最优方案;从景观影响、规划匹配及工程可实施性角度分析了线路敷设方式。研究成果可供类似轨道交通选线工作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了适应城市的快速发展,镇江超前做好了轨道交通的规划建设工作,但是由于城市东西通道沿线用地开发定位不详及城市的快速扩张等因素,镇江轨道3号线位方案出现了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从镇江城市未来的城市发展格局、客流走廊、用地开发、城市近期需求角度出发,从根本上分析轨道3号线的建设条件,并提出了新的轨道交通3号线方案。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包括区域交通路网总体布局、城市规划、水文条件、河道条件、通航条件、工程总体造价等影响大桥桥位选择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富锦松花江公路大桥桥位方案。  相似文献   

4.
以沈阳地铁6号线为例,对柳条湖~热闹路站区间及6号线下穿京哈客专高架桥处线路平面方案进行研究,以期在满足规划要求、为沿线客流提供便捷公交服务的基础上,确定线路的合理、可行的方案,同时降低工程投资,为轨道交通线路设计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5.
西江是江门境内的主要河道之一,西江桥是江番高速的一个重要控制点。通过钻探揭露和现场工程地质调查,综合环境、路线走向、地形、地貌等因素,科学合理地选择了桥位;考虑经济、施工、景观、通航等要求,通过比选确定了主梁、索塔的形式及桥型方案。  相似文献   

6.
基于已知的线路起终点和研究区域内人口分布情况,研究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线平面设计方案。以轨道交通车站的布设数量、位置及线路平面线形为决策变量,考虑实际地理条件、站间距、换乘预留及线路平面设计等约束,建立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线平面优化模型,实现客流吸引量最大,以及包括建设投资、运营支出和环境影响在内的线路综合成本最小。设计基于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SGA-II)与A*算法的混合启发式算法求解模型。选取国内某城市地铁线路为研究对象,结果表明,算法可求得模型帕累托前沿,提供不同客流吸引量下线路综合成本最低的解决方案。此外,与实际平面设计方案相比,帕累托最优方案能够在不降低客流吸引量情况下减小约 4.4%的线路综合成本。  相似文献   

7.
城市轨道交通换乘方式对比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叙述轨道交通换乘的概念,提出轨道交通之间换乘应遵循的原则,进而分析轨道交通的换乘方式分类,并对比各种换乘方式,总结各种换乘方式的功能特点及优缺点,以及国内外各种换乘方式应用的代表车站,并讨论了不同换乘方式的适应性。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影响换乘方式选择的因素,这些因素主要包括:换乘客流,线网与车站的规划,线路的修建顺序,车站的位置,与周围地面交通的协调,与附近商场、商业区的联系,以及与环保的协调等,并对影响换乘方式选择的因素进行分析。最后建议在线网规划、预可行性研究及设计的全过程中都应该把各线交叉衔接、站位的选择确定、换乘站的研究设置和换乘方式的选择,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妥善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8.
纽约城市居住区与核心区分布明显,通勤客流具有明显的潮汐特征,因此,其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布置呈现出联接居住区和城市核心区的带状分布特点。同时,为了适应早晚高峰的突增客流,部分通道内采用了快慢线并行的线路设置方案来提高运能。我国带状城市的功能区分布和城市形态与纽约的城市形态有类似之处,带状城市的地铁线路有能力过饱和、服务质量下降等问题,但一味增长主干地铁长度会带来相应的弊端。本文结合纽约地铁快慢线并行的线路设置模式,提出我国带状城市可以借鉴纽约地铁快慢线的设置方法,在客流量较大的通道上运用快慢线并行的线路布置方案,以解决带状城市轨道交通超长线带来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交通科技》2017,(2):152-153
对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选线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合长沙市轨道交通线网的分布现状,对长沙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局部线站位线路方案进行了利弊分析、综合比选,最后得出较为合理的线路方案,为今后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选线工作中线站位方案的确定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增加轨道交通客流、完善运营组织方案并提高轨道交通服务水平,基于深圳市轨道交通网络运营现状,从网络、线路、车站三个层次分析轨道交通客流发展规律和时空分布特性。针对轨道交通规划设计及运营提出几点建议:考虑车站周边开发强度对客流的影响,不断完善车站周边配套设施;根据客流特征采取相应的行车组织方案;做好换乘站设计,满足乘客换乘便捷性、安全性和舒适性要求;重视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为乘客提供舒适的接驳环境;完善公共汽车交通接驳设施等。  相似文献   

11.
市域轨道交通是特大型城市解决市域客运交通的重要方式之一.为实现其快速功能,以上海市轨道交通11号线南段工程为例,在分析了线路与客流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确定功能定位、提高线型设计标准、控制站点设置数量、实行断点运营与快慢车运行组织,以及选用合理的车辆配置等方面,实现11号线南段工程快速功能的设计方法,为其他市域轨道交通线路的规划建设提供了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北京市轨道交通线网客流分布及成长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应对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建设带来的客流规模及分布的变化,有必要对线网客流变化趋势及成长规律进行研究。以北京市轨道交通系统IC卡数据为基础,从客流量的空间、时间分布等角度分析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客流特征。分析轨道交通新线开通产生的诱发客流和转移客流,揭示新线开通对既有线路客流分布的影响。最后,从线网规模、线位、线网布局等方面归纳轨道交通线路及线网客流成长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3.
市域轨道交通采用快慢车模式可以较好地满足其各类客流的复合需求,快慢车停站方案是快慢车模式的基础,其核心在于市域线路沿线车站的等级划分。以市域轨道交通的客流量为依据,应用系统聚类法进行车站等级划分,进而确定快慢车停站方案。以Z市轨道交通S线为例进行分析,应用系统聚类法对S线8个车站进行大小站划分,在聚类过程中采用平方欧式距离设定不同初始对象之间的距离,用最短距离法计算不同类别车站的聚合度,并依据聚类结果确定S线的快慢车停站方案,验证系统聚类法在市域轨道交通快慢车停站方案运用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多方式换乘不仅决定了轨交线路服务范围,影响公交系统服务质量,同时影响沿线设施建设.针对上海11号线嘉定区内轨交站点多方式换乘现状进行客流调查,分析市域线客流特征、客流出行特征和多方式换乘的现状,以及轨道交通11号线多方式换乘存在的问题,为市域线轨交站多方式换乘设施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广州市轨道交通客流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合理的预测轨道交通客流状况已成为轨道交通系统决策中面临的重大课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完善和提高。根据广州市轨道交通运营资料,从网络、线路、车站三个层面探讨轨道交通从单线向网络转变过程中的客流特征和成长规律,为客流预测模型的参数选择提供参考。分析发现:随着轨道交通网络的扩展,客运强度边际效应递减、换乘系数增大、平均运距增长;从线到网,换乘客流成为客流增长的主要来源;不同类型车站的客流特征差异较大,预测时应分类考虑。  相似文献   

16.
为跨越通航河流,高速公路桥梁常常设置大跨径特殊结构桥梁。桥位和桥型的选择都是勘察设计中的重难点。本文以汕(头)湛(江)高速公路清远至云浮段西江特大桥为工程背景,详细介绍了西江特大桥如何在考虑安全、通航及防洪要求、地方意见、造价、施工便利、景观及后期养护等综合因素后,确定桥位及桥型方案。  相似文献   

17.
结合宣城市宣狸改建公路工程北山河大桥的实际情况,就该大桥桥梁设计中的桥位方案选择进行了通航要求的论证,并合理确定了桥位方案。除此之外,还对合理空跨布置和结构设计等内容进行研究,并确定合理的桥跨布置形式。研究成果对于类似桥梁桥位选择,桥跨布置和结构设计等方面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上海轨道交通2号线作为唯一的一条东西走向的骨干线路,承担了大量城市通勤出行,开通至今客流逐年增长。特别是在2010年,在东西延伸线、网络规模化和上海世博会的综合效应下,2号线客运量首次超过历史悠久的1号线,成为客流最大线路,2014年工作日日均客流超过140万乘次。但是2号线的三高断面满载率并未超过1号线,在拥挤长度和时间上却超过1号线。本文根据地铁运营公司提供的轨道客流统计数据分析客  相似文献   

19.
轨道交通网络化发展对客流管理、行车组织、成本控制等提出了巨大战。保障运营安全,提升乘客服务质量,选择合理线网行车方案,实现线网整体运营效能最大化,是轨道交通运营企业所需关注的重点。本文提出了在小型轨道交通网络城市的新线接入初期阶段工可研客流数据的修正方法,制定了以乘客出行需求为基础的行车组织服务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行车组织方案。最后以宁波轨道交通为例,分析并制定了新线接入初期的行车组织方案。  相似文献   

20.
成都市轨道交通刚刚起步,正在追赶高速发展的城镇化进程和较为清晰的城市空间布局。基于2010—2016年轨道交通运营客流数据,分析成都市开通轨道交通线路七年来的客流变化特征和成长规律,涉及客流总量、客流强度、换乘系数、换乘客流量、线路断面流量分布、进出站客流时间分布等。比较成都与北京、上海、广州等中国超大城市的轨道交通客流水平、增长步伐、变化趋势,总结成都市轨道交通客流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关系,探讨对成都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工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