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结合长线台座法生产混凝土提速岔枕、客运专线无砟岔枕、客运专线有砟岔枕的实践,介绍长线台座法生产混凝土岔枕的台座类型、模型的结构、预应力筋定位、套管定位和预应力张拉和放张等关键技术,并提出改进岔枕生产工艺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新建北京至沈阳铁路客运专线设计速度为350 km/h,设计采用先张法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结构形式。CRTSⅢ型先张法轨道板具有一次性成型、工艺新、精度高等特点,包括预应力体系设计、钢筋、混凝土及封锚材料以及制造等一系列新工艺、新材料和新技术,需要在施工中结合工程实际做进一步的研究,来优化施工工艺,加快施工进度,确保工程质量。本技术采用多套固定台座模具联合整体张拉、养护、放张的施工工艺,通过汲取CRTSⅡ、Ⅲ型轨道板施工工艺经验,创新使用带锚固板的先张预应力体系。该技术通过在京沈客专苏家屯板场CRTSⅢ型无砟轨道先张法轨道板的预制生产中的成功应用,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环保效益,实现了先张法轨道板在350 km/h客运专线上的首次规模化应用,为同类产品的预制提供了生产经验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CRTSⅢ型先张板与CRTSⅢ型后张板设计技术和制造技术的对比,介绍了CRTSⅢ型先张无砟轨道板创新技术,即(1)以双向先张工艺为前提的结构设计能使预应力钢筋与混凝土形成很强的握裹力,提高了轨道板的整体耐久性,避免了预应力钢筋断裂窜出的可能;(2)锚穴尺寸减小,增加了其周围混凝土的厚度,可有效控制锚穴处混凝土浅薄性微裂纹,减小了锚穴开裂的可能性;(3)实现了双向先张工艺制板的规模化生产,以矩阵坑单元生产模式取代后张板的单台座模式,每坑可生产2×4块板,实现了整体张拉及放张,有利于流水线生产,辅之以自动张拉设备,张拉精度及效率均得到提高;(4)由于结构中钢筋布置优化,使得钢筋用量大幅减少,节约了成本。基于郑徐客运专线的制板实践,介绍了有别于后张板的先张轨道板制造工艺流程及工装设备,并对有显著区别的张拉、蒸汽养护及放张工序的操作要点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4.
通过数值计算,分析了客运专线铁路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张拉锁件的静态力学性能,找出张拉锁的危险截面位置,与试验结果对比显示,两者的破坏位置和断口特征基本一致,表明了数值模型和计算方法的可靠性。本文的方法和结论对张拉锁件的设计、制造和施工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以秦沈客运专线为例 ,论述区间光纤射频直放系统的工程原理及系统结构等  相似文献   

6.
刘为群 《中国铁路》2007,(10):15-18
建设世界一流水平的客运专线,给铁路勘察设计企业带来了发展机遇和挑战。为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客运专线勘察设计咨询任务,积极探索建立适应客运专线建设要求的科研与生产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效:全面更新设计理念,推进专业技术进步,积极改进勘察设计手段,加强科研制度建设,广泛开展科技交流。同时,大力培养科技创新人才,为完成客运专线的前期研究、系统设计和系统集成等任务提供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7.
武广铁路客运专线韶关至花都段设计中,按照建设经得起运营考验和历史检验的世界一流客运专线铁路的要求,根据铺设无砟轨道高速客运专线对安全性、平顺性、耐久性要求高的特点,以及工程环境条件,通过精心设计,以及对设计关键技术的原始创新和再创新,制定出一系列满足客运专线技术标准的技术措施,从工程建设的源头上确保了武广铁路客运专线的建设质量和运营要求,为我国高速铁路和客运专线建设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客运专线速度较高,选线中整体舒适性的考虑是客运专线选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本文针对客运专线的特点,论述了平、纵断面设计中如何考虑列车运营舒适度,并且引入舒适度的时间和频率效应概念,为树立以人为本的客运专线设计理念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客运专线已成为我国铁路事业发展的主流方向,其中桥梁在每条客运专线中所占的比重很大,为使桥梁设计简易、快捷,开发了墩台设计系统。简要介绍墩台设计系统的功能、设计要点、设计流程及其在客运专线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高速铁路无砟轨道双向先张预应力轨道板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新型轨道板预应力体系,通过部分预应力"复合锚固"设计技术和"矩阵单元"生产工艺等系统创新研究,系统形成双向先张预应力轨道板设计和制造技术,研发了轨道板生产配套设备和工装,形成24 h生产工艺,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双向先张预应力轨道板的规模化生产,并在西宝客运专线CRTSⅢ型先张板式无砟轨道试验段系统验证的基础上,在高速铁路建设中全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