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8 毫秒
1.
利用气相色谱质量联用仪和高效液相色谱仪分别对长途客车车内空气污染物中的挥发性有机物和甲醛进行分析。定性分析结果表明,长途客车车内空气污染物中烷烃、芳香烃和烯烃分别占41.4%、27.6%和20.7%;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对人体有较大危害的甲醛和苯系物在长途客车车内空气污染物中含量较高。随着长途客车停放或运行时间的增加,车内空气污染物浓度有显著的降低。  相似文献   

2.
采用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及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处于不同温度、不同采样时间间隔的车内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进行分析,并针对其主要苯系物及醛酮类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发现车内挥发性有机物浓度与测试车辆的内饰配置、测试温度及车辆使用年限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探究了车内空气质量测试方法标准HJ/T 400-2007《车内挥发性有机物及醛酮类物质测样测定方法》中不同准备阶段时间和封闭阶段时间对车内空气质量测试结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准备时间从6 h增加到32 h,车内空气质量中各VOC物质浓度总体呈现降低趋势,甲醛、苯、乙苯和苯乙烯的初始浓度低,随准备时间的延长迅速达到平衡状态,封闭时间从16 h延长到32 h,苯乙烯、乙苯及苯的浓度变化不大,甲苯、二甲苯、甲醛、乙醛及TVOC的浓度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4.
车内挥发性有机物释放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因此受到大众广泛关注.将35辆典型试验车的普测数据作为样本,经过分析可知,车内挥发性有机物不合格率最高的控制物质为乙醛,车内挥发性有机物不合格率最高的车系为欧系车;模拟阳光暴晒模式下车内挥发性有机物的浓度最高,暴晒后开空调可有效降低大部分车内挥发性有机物浓度.抽样中检测出3项含量不合格的控制物质,分别是甲醛、乙醛、二甲苯.甲醛为基本对人致癌物质,乙醛为可能对人致癌物质,二甲苯为未确定是否致癌物质.  相似文献   

5.
采用热解析-气相—质谱(TD-GC-MS)法测定车内空气中7种苯类挥发性有机物的方法具有分析速度快、重复性和精密度良好的优点。通过制备的标准样品管建立了标准工作曲线,7种目标物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R~2)0.997 9,检出限(LOD)的范围为0.000 76~0.002 10μg,热解析管的脱附率为100%,证明该方法可以用于车内空气中7种苯类挥发性有机物的准确测定。  相似文献   

6.
内饰件和内饰材料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检测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车内空气污染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于2004年组织有关科研机构将“车内空气污染物浓度限值及测量方法”列入国家环保标准的制/修订工作计划,其中《车内空气挥发性有机物浓度要求》已经于2009年11月18日公开征求意见。作为整车车内挥发性有机物的主要来源,汽车内饰件和车内装饰用非金属材料的挥发性有机物逸散水平对整车车内空气质量起决定性的作用。介绍了汽车内饰件和车内装饰用非金属材料挥发性有机物的检测方法。考虑到整车、内饰件和材料检测方法的一致性,以及检测技术的可行性及其经济性,提出以采样袋方法测试汽车内饰件(含总成)和车内装饰用非金属材料的挥发性有机物含量。  相似文献   

7.
车内污染物的测定和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二次热解吸-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TD-GC/MS)对64辆新轿车进行测试,共定性检出206种挥发性有机物,其中甲苯和对间二甲苯的检出率达100%、邻二甲苯的检出率达96.9%。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64辆样本车中,浓度最高的挥发性有机物是甲苯和对间二甲苯。文中还采用FLUENT软件对车内流场的污染物扩散过程进行空间和时间分布特征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轿车内苯系物的质量浓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热解吸气相色谱法对轿车内苯系物进行检测,利用逐步回归法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轿车内苯系物浓度相对较高,车内苯、甲苯、乙苯和二甲苯质量浓度均值分别是89 2、230 2、80 6和196 4μg/m3;车外环境、车龄、温度、湿度、气流、排量、通风方式、内饰类型和车辆档次对车内苯系物浓度都有影响,其中车龄影响最大,其次是温度.  相似文献   

9.
采用微池热萃取仪对汽车内饰材料中的挥发性有机物采样,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材料中的苯、甲苯、乙苯、二甲苯和苯乙烯五种挥发性有机物含量和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含量,从而选出低挥发性的材料。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汽车车内空气质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为满足GB/T276300-2011《乘用车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对车内VOC限值的要求以及上汽降低整车挥发性有机物(VOC)的要求,本文以车内座椅聚氨酯发泡为研究对象,采用DOE全因子实验设计法和Minitab软件对座椅发泡工序进行了工艺优化,得到发泡聚氨酯座椅TVOC值与关键因子之间的回归方程和发泡工序优化的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11.
校车车内的空气质量是校车安全的焦点之一,校车车内挥发性有机物含量也是校车强制性检测项目。本实验室采用热脱附-气相-质谱联用技术对当前市场上三种不同校车的车内挥发性有机污染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检测方法也可以较好地对其他车内空气质量进行检测。  相似文献   

12.
对汽车制造业、维修业及零配件制造业所排放的气态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进行了分析,从来源、主要种类及产生原因等几方面阐述了我国上述行业在VOCs污染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介绍了国内外在应用新材料、新工艺,加强监督管理等方面的经验,最后提出VOCs排放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3.
现如今家用车已经越来越普及,有些家庭甚至拥有好几辆家用车,车子在为我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车内的空气质量,调查显示所有家用车内空气都存在VOC浓度超标的情况,在静态封闭的情况下,久而久之会对乘车人员造成致癌风险。改良VOC是提高材料环保指标的重要方法,本文针对家用车内空气质量的VOC及气味评价作出实验和探究。  相似文献   

14.
深入开展沥青材料环境影响规律研究,是加快推进交通运输污染防治和绿色交通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针对热拌沥青材料在使用过程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释放量小、组分复杂且材料来源和环境因素依赖性强等难以定量表征的科学问题,开展包括不同沥青材料间VOCs公共组分、特有组分和超微量组分的VOCs全组分的特征研究。综合共计80种沥青材料的VOCs组分特征,提出并定义沥青材料VOCs的指纹组分。基于指纹组分的释放量-色谱峰面积的绘制,分别构建沥青材料VOCs中单一组分释放量和VOCs释放总量的计算方程。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沥青材料的VOCs释放差异显著,其组分信息和对应释放量均存在很强的原材料来源依赖性;沥青VOCs的指纹组分具有色谱峰面积大、组分纯、毒性强等特点,包括2-甲基戊烷、正己烷、3-甲基己烷、庚烷、2-甲基庚烷、丙酮、甲基丙烯醛、正丁醛、异戊醛、苯、甲苯和二硫化碳这12种物质;该系列指纹组分能够用于沥青材料VOCs的单一组分释放量和总释放量的快速准确分析;70A沥青、70B沥青、90A沥青、90B沥青和SBS改性沥青在160℃加热条件下的VOCs释放总量分别为4.42,3.32,2.52,2.29,1.88 μg·g-1,其中指纹组分的总释放量分别为3.00,2.33,2.01,1.75,1.44 μg·g-1;70号沥青中释放量最多的物质包括正己烷、2-甲基戊烷和庚烷,其释放量均大于0.40 μg·g-1;90号沥青和SBS改性沥青中,释放最多的物质为正丁醛,其中90A沥青中正丁醛的释放量高达0.76 μg·g-1。  相似文献   

15.
城市空间紧缺,公交专用道通常通过转变现有普通车道获得。在城市道路瓶颈路段处,如果公交车发车频率较低,不仅公交专用道难以充分利用并造成道路空间的浪费,还会加重小汽车的延误。针对这个问题,国外已有研究在选定的瓶颈路段设置公交车和小汽车的共享车道方法。文中梳理了在相应的共享策略下瓶颈路段的通行能力计算方法,并考虑到小汽车在瓶颈处的扰动对通行能力的影响。通过对深圳市皇岗路与新彩路交叉口处入口匝道的仿真分析表明,当小汽车有低于20%驶入共享车道时,设置共享车道可以在不对公交车运行造成影响的情况下降低入口匝道和新彩路主线上的小汽车延误。但当小汽车驶入共享车道的比例大于20%时,对公交车的运行开始产生影响,并且对新彩路主线上的小汽车运行有一定的影响。随着小汽车驶入共享车道的比例继续增大,这种影响有呈指数增加的趋势,证明了车流的扰动因素对瓶颈通行能力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由于我国原油储量、产量不足,需要通过进口补充,同时又要防止增量太大,外汇难以承受,因此必须贯彻国家建设节约型社会政策。商用车节约燃油主要靠柴油机化和生产多吨位级产品来实现;轿车应提倡轻量化和引导家庭购用中档及微型车。轿车只能进入不足10%的少数人家庭,因此应重点搞好供多数群众出行的客车的生产。通过对石油供应前景、世界及国内现状的综合分析,认为可抱审慎乐观态度。近期国产及国际采购的原油量,期望为每年3亿t至3!5亿t,此可作为规划汽车业近期发展的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7.
Today, as people are spending increasing amounts of time in their cars, they have come to recognize that the car should function as a “residential” space. An eco-friendly indoor environment that provides comfort in terms of visual, tactile, and auditory senses is needed for the driver and the passengers. The quality of the car’s indoor environment was evaluated on various factors, such as indoor thermal comfort, indoor air quality, smell, and noise. For the indoor air quality, the typical pollutants that degrade the air quality are CO2,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and exhaust gases. Especially, CO2 has a direct relationship with drowsy driving which leads to traffic accidents. There have been many experimental and analytical studies to reduce the level of CO2 in a short time, but analyses of parameters that affect indoor CO2 concentration are insufficient and comprehensive standards for evaluating the car indoor CO2 concentration do not yet exist. In this study, several parameters were selected that can influence the reduction rate of CO2 concentration, and a series of computational analyses were conducted to study the results of these parameters in CO2 reduction. Based on this study, a prediction equation for CO2 concentration was derived. For this, a general full factorial design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CO2 reduction characteristic based on various parameters (ventilation mode, boarding condition, vent angle, mass flow rate, and operation mode), and then their effects were analyzed to obtain an evaluation database of indoor air quality. From that, a prediction equation was derived to estimate the indoor air quality, enabling us to evaluate the CO2 concentration quickly that actually influences the human body without carrying out time-consuming CFD analyses for CO2 concentration. This study will be useful in designing HVAC systems and establishing the control logic for effective improvement of the car’s indoor air quality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18.
空气悬架系统作为高档公路大客车的关键部件,已经在国外高档客车上普及,商用车上使用的比例也在迅速提升,其独特的变刚度、低振动频率、抗道路凹凸冲击等诸多优越性越来越受人们重视。目前国内没有一家企业能设计出成熟的产品,加快空气悬架的设计研发,尤其是电子控制空气悬架(ECAS)的研发是大势所趋,谁先掌握了汽车空气悬架的开发技术,谁先开发出配置空气悬架的成熟车型,谁就掌握了今后若干年内商用车市场的先机和主动。  相似文献   

19.
为了量化城市公交车给区域混合交通带来的安全风险,通过提取交通冲突数据并识别连锁冲突,研究了公交车行车风险的量化分析方法。在数据采集上,采用了航拍图像并基于YOLOv4网络学习航拍目标的外观特征,检测并跟踪航拍车辆,从而提取带精细属性的车辆轨迹数据。在冲突识别上,将不同车道上可能发生横向碰撞的车辆对之间的相对位置作为约束条件,在跟驰模型的基础上补充了匹配相邻车道上车辆对的动态关系,从而将经典碰撞时间(TTC)模型扩展至可同时识别侧向冲突的二维TTC模型;基于车辆刺激-反应理论标定每个冲突车辆对区域交通造成连续干扰的时空范围,根据干扰范围的动态变化建立冲突间的作用关系并形成时序性的冲突树模型,从而识别连锁冲突并追溯连续风险形成的因果过程。在风险研究上,从3个方面量化不同状态下城市公交车的行车风险:①基于二维TTC模型解析冲突频率;②在此基础上结合累积频率法解析冲突严重性;③通过连锁冲突比例及冲突树长度解析冲突聚集的概率和范围大小。采集广州大桥路段航拍视频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公交车在拥堵常发路段不仅冲突风险高,且带有较高的冲突严重性和区域聚集性;拥堵流中公交车的冲突频率超过9次(/ veh·min);公交车的严重冲突率为33.39%,远远高于小汽车的16.61%;公交车的区域连锁冲突发生率为30.75%,达到了小汽车(14.67%)的2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