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sky  GM 《汽车与运动》2008,(3):30-33
克尔维特ZR1的诞生,让雪佛兰的跑车成为世界的焦点。"蓝魔"之名想必会再次压倒道奇蝰蛇,成为美国车坛的精神领袖。玩过《极品飞车》的兄弟们想必对克尔维特ZO6都不陌生,估计有不少人都驾驶过这款暴力机器和警车宝马M3 GTR玩过追逐游戏。如今,  相似文献   

2.
《汽车驾驶员》2008,(8):54-58
没去过美国,没在美国生活过?这些都无关紧要,道奇酷搏让你不出国门,就能尝试到美国人悠闲自在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3.
到过美国的人,亲眼看一看汽车在美国人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美国被称为汽车轮子上的国家了.  相似文献   

4.
泰戈尔说过:"人的使命在于自强不息地追求完美。"的确,人类自文明之日起,便一刻都没有停止过追求生活之美。而生活之美,就在于梦想,也在于驾驭汽车的同时,驾驭事业、爱情、生命与自由……  相似文献   

5.
《汽车生活》2008,(1):168-168
在海外试车,去过西欧大部分国家(东欧倒是没怎么去),美国也经常去,但我最怕的是美国,因为美国的进出境手续十分繁复。虽然美国不少地方的风景确实漂亮,但路都是不太好走,一条笔直的路消失在天涯海角,第一次走这样的路倒是让人感动的,人也好像立时变得豪气千丈,在茫茫天地间禁不住打开车窗狂呼大叫。但过了—个或大半个小时,路仍然是一样的,消失在地平线的点好像从来没靠近过。我开始困了,车也不开,交给同行的朋友来开,自己倒头便睡。睡了一会,起来还是这样,朋友说:"你来开吧。"当然,美国也有其它不同种类的道路,我走过的不多,但曾到过的美  相似文献   

6.
在我的印象中,汽车是美国的“主宰”。 到过美国的人,谈得最多的是汽车。生活在美国的人,总爱说:“离开了汽车就无法生活。”所以,在人们的概念中,汽车是美国“现代化”情结中的象征,也是最具美国文化特质的典型。因为在美国社会文化“多元化”特征中,迄今还没有一种文化比汽车文化更活跃,更普及,更能渗透到美国人的“血液”里—生活。  相似文献   

7.
杜梅 《汽车维修》2002,(4):53-54
如果说近几年来美国人最喜爱的汽车是哪一种,世界其他地区的人回答得可能会五花八门.然而,到过美国的人会惊讶地发现,尽管汽油价格上涨,全球变暖问题严重,功率大、耗油多、污染环境的运动型多功能汽车(SUV)在美国竟是最受欢迎的汽车,销售异常火爆.2001年,虽然美国经济增长放慢,汽车销售总额降低了5.6%,但平均每卖出4辆汽车中,就有1辆是运动型多功能汽车.  相似文献   

8.
《汽车生活》2010,(Z1):130-130
美国是速食文化的发源地,这个因素使得肥胖和体重过重的人口居于世界之首,但是在这样的环境之中,在罗玛琳达仍然有一群人坚持自己的信念,过着与大部分美国人不一样的生活,而这份坚持,正是他们长寿的不二法门。  相似文献   

9.
<正>最近,关于成都女司机变道后遭殴打事件在各大媒体上都上了头条。我们在纽约,有不少华人华侨,也都在议论这件事。其中的一个话题就是,如果这类事情发生在美国,会是什么样的情况。美国人的"路怒症"记得刚到美国拿到驾照时,就被人告诫过:在美国千万不能带着愤怒开车。"路怒症"在美国是让交警头疼多年的现象。拥堵、嘈杂、尾气、不知尽头的等待,都容易让人抓狂的。假如此时再有一句寻衅的口角,或者一个侮辱性的手势,后果可能无法想象。为什  相似文献   

10.
电影     
《汽车生活》2010,(10):170-171
美国人英文名:The American导演:安东·寇班主演:乔治·克鲁尼看过宣传片以为这是一部节奏紧张又不乏浪漫情节的典型杀手电影,结果直到开演30分钟之后竟然还是如此慢吞吞,反反复复的小说式细节刻画很有喧宾夺主的嫌疑。在《美国人》中,乔治·克鲁尼饰演一  相似文献   

11.
海外同行     
美国人埃德·雷蒙科从事摩托车经销40年。曾经担任过铃木公司配套件地区经理,后发展成为独立的经销商,任美国丹佛雷蒙科营销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为世界各地200多家客户提供咨询服务,并建立了“20俱乐部”,参与过“摩托车行业管理人员协会”及“全国摩托车经销商协会”等的组织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最近雷蒙科接受了美国《摩托车产品新闻》采访。本刊从这次采访报道中摘录片言只语,供业内人士参考。  相似文献   

12.
刘征 《汽车知识》2012,(10):100-103
虽然已过立秋,但京城暑意却未褪去。开上凯迪拉克SRX,与爱人相伴一路向东去看大海,绝对是个好主意。北京算不得内陆城市,但离最近的海也要两百多公里,所以北京人爱海之心自古有之,听听中南海、后海、海淀这些地名就知道北京人是多么向往大海。  相似文献   

13.
肌肉情结     
美国人不单单在身材上崇拜肌肉感,在汽车上也有肌肉之情。克莱斯勒的新旗舰——300C继承着20世纪60年代美国肌肉车的传统,继续在世人面前展示着它的刚毅之美。当然,假如你是一个狂热的汽车改装爱好者,那么不妨也像这辆300C一样,一显另类。  相似文献   

14.
《世界汽车》2004,(5):60-61
如果你在美国买过车,那么你一定会听说过《Consumer Report》(消费者报告),此刊每月发行1200万份,平均每22个美国人顺应潮流有一份。而且,该杂志不接受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广告,也不接收消费者的个人投诉,只定期公布美国测试中心对上百辆新车所进行的性能测试结果,此测试仅此一家,左右着整个北美地区购车行为。在美国,凡是被该杂志推荐的品牌肯定会销路大增,反之则销售下降。  相似文献   

15.
朋友,您是否曾期待或幻想过将街车、公路跑车、越野车、沙滩车、登山车、雪地车等各种不同类型摩托车的全部用途集中于一款摩托车上,创新研制出一辆适用于各种环境、各种行驶条件下的全地形摩托车?也许,绝大多数车迷认为这是镜中花,水中月,黄粱梦,甚至是天方夜谭。然而,非常富有的北欧人,尤其是中欧的德国人的确如此酣畅淋漓地异想天开过不知多少年!许多酷爱户外运动的北欧超级车迷,为丰富业余文化生活,适应诸如代步、休闲、越野、登山、竞技、滑雪等各种运动的需要,家中有限的车库中往往塞满了各种类型的摩托车,不仅日常维护保养费时费力令人头痛,且在真正出游时,这些车仍然无法满足多用途的需要。何时何处才能有一款全地形摩托车,北欧人四处寻觅。2006年1月8日,以概念车多而奇特闻名的北美国际汽车展在美国"世界汽车之都"底特律科博会议展览中心拉开帷幕。展会上,德国Michelin Challenge设计公司  相似文献   

16.
绘丹 《驾驶人心理》2007,(5):139-139
美国的一家著名平面媒体曾进行过一项有趣的问卷调查:你最喜欢哪句格言?被调查的人,面很广,有政治家、文人、艺人、商人、大学生、家庭主妇、律师、医生等。问卷上提供了几百条格言供大家选择,有名人名句、地方谚语、哲理格言等。调查结果有点出乎意料:有近七成的人选择的是一句再普通不过的地方谚语,而非格言名句。这句美国谚语是——人最好的朋友是自己的十根手指头。  相似文献   

17.
张明 《车时代》2014,(8):144-151
66号公路是一条曾经在美国地图上消失的路;一条承载过嬉皮士、摇滚青年的路;一条充满火热与激情的路,是美国勇气与开拓的代名词,曾作为20世纪上半叶美国最重要的陆路交通命脉,66号公路随着美国文化被传播到了全世界,也成为全球认识美国文化的重要途径。如果这个夏天你有一颗心怀自由与远行之梦的年轻心;如果你也想在4000公里的长度上释放自己;那么,这是一条不可错过的神奇的公路。  相似文献   

18.
太子车——终结者的利器两年前美国科幻大片《终结者2》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由斯瓦辛格扮演的一名未来战士驾一辆太子车威风凛凛地驶过街区,冲下高速公路,在熊熊大火中从天而降,为拯救小男孩和另一名终结者展开了殊死搏斗……终结者所骑的这辆轰鸣如雷、钢铁怪兽般的太子车就是太子车之祖——哈利·戴维森。说哈利太子缔造了摩托史上的一个百年传奇毫不为过,有人甚至把它视为美国文化的象征。伴随着哈利在北美大陆上的轰鸣,善于扬弃的日本人也将太子车的理念融入到摩托制造之中,并根据本国和亚洲人的体型特点造出另一种风格的太子车,即日系高架太子车。两者相比各有千秋,美式太子适合高大威猛者快意巡航,而高架太子呢,中等身材的人都可以轻松驾驭;美式太子在长途直线行驶上可以大展身手,在街巷游走却显得笨拙;而高架  相似文献   

19.
刘磊  ams 《汽车驾驶员》2005,(5):56-59
美国人对皮卡的热衷已经到了近乎疯狂的地步。另外,他们对性能“酷辣”的汽车有着特殊好感。道奇公羊SRT-10不是一辆普通的皮卡,而是装备了8升10缸发动机的皮卡,它是美国人梦想之车的最好诠释。  相似文献   

20.
云南核桃园——一个在美国最畅销的旅游书《大地任我行》屡屡出现的地名,书上详细地记录了核桃园的风光,以及由初去者手绘的交通图,于是这一个在中国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旅行者,而中国人却对此地未知。有天,我跟随着几个老外,渡过金沙江,徒步虎跳峡,终于见识到了那一个美妙的村庄……你信吗?不少去过云南丽江的外国游客“背囊一族”似乎有一个共识:没走过虎跳峡,住过核桃园,就等于没到过丽江。一个去过核桃园的美国朋友曾对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