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解矽肺患者心电图改变情况,我们对417例各期矽肺患者作了心电图测定与分析,简要报道如下。对象与方法 417例矽肺患者中Ⅰ期163例、Ⅱ期217例、Ⅲ期37例。各期平均年龄分别为51、53和53岁;另以年  相似文献   

2.
对110例矽肺病人的心电图进行调查并分析各期矽肺病人的心电图改变与其病程和接尘工龄的关系,结果发现其心电图的改变与临床分期进级和病程长短成正比,以Ⅱ,Ⅲ期矽肺者改变最为显著,而与接尘工龄长短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我们于1979年11月开始对宁夏汝箕沟煤矿一部分煤矽肺患者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抗矽14治疗观察。现对资料较完整的31例总结分析如下。一般资料一、病例选择:年龄35~74岁,平均53.3岁;工种为采煤工或混合工;工龄:10~55年,平均21年;各期病例:Ⅰ期16例,Ⅱ期12例,Ⅲ期3例,其  相似文献   

4.
心包积液继发于心包炎,是一种常见疾病,矽肺合并心包积液的有关报道国内甚少,现将我院1972~1988年先后发生三例报道如下。一、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文三例患者全为男性,年龄在54~62岁之间,均为隧道开挖工。粉尘接触时间最长20年,最短1年。其中例一,Ⅰ期矽肺合并结核(增殖性结核)。例二,Ⅱ期矽肺。例三,Ⅲ期矽  相似文献   

5.
矽肺患者血清微量元素铜锌变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无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各期矽肺患者63例血清Cu、Zn。其含量矽肺Ⅰ、Ⅱ、Ⅲ期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Cu/Zn比值Ⅰ、Ⅱ期较对照组低,Ⅲ期为高,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讨论了矽肺患者血清Cu、Zn升高及Cu/Zn比值下降的原因。提出了治疗措施宜着重使血清Cu水平降低,可能对矽肺患者有益。  相似文献   

6.
我院自1975年3月至9月,一次收住了15例矽肺合并肺结核的患者,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3~6个月,取得一定的疗效,现加以小结分析。一、一般资料 15例患者均为41~60岁之间的男性,粉尘接触史最长的为36年,最短的6年。病程最长者8年,最短者6个月。病情轻重不一,Ⅰ期矽肺合并结核10例,Ⅱ期矽肺合并结核4例,Ⅲ期矽肺合并结核1例,15例中仅1例合并结核性空洞。按中医辩证分型,阴虚内热型4例,阴虚内热兼痰湿7例,湿热型4例。15例患者除2例未用过抗痨药  相似文献   

7.
酒花系桑科植物葎草Humulus Scandens(LouT,Merr)的干燥毯果。作为防腐剂应用于啤酒酿造,本品甘苦寒,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健胃、强壮、镇静、催眠的作用。近年来国内各啤酒厂均将酒花提炼成三合素(又名酒花素)应用于临床治疗肺结核、胸膜炎、淋巴结核、麻疯病、痢疾等,取得一定的疗效,也有试用于矽肺、矽肺合并结核的报导。我院自1978年6月~8月,对12例矽肺合并结核的患者进行系统的治疗观察,现将观察结果分析讨论如下: (一)一般资料本组12例均为45~50岁的男性患者,病程1年至14年不等,12例中Ⅰ期矽肺7例,Ⅱ期矽肺4例,Ⅲ期矽肺1例。合并轻度结核(病变范围不超过一侧肺的两个肋间)8例,中度(病变范围不超过一侧肺的4个肋间)4例,12例中10例均不同程度应用过抗痨药。  相似文献   

8.
我院于1979年7月将磷酸羟基喹哌应用于临床,迄今巳4年多,先后对24例矽肺、煤矽肺及石棉肺进行住院治疗15个月,对其中一部分进行复查和继续用药,现将临床观察情况作一分析。一、病例情况采煤掘进工19例,其他工种5例。男性22例,女性2例。年龄38~56岁,平均51岁。Ⅱ期17例,Ⅲ期7例。工龄9~46年,平均25年。  相似文献   

9.
1986年初,我们对40例Ⅲ期矽肺进行了回顾性的动态观察,并结合尘肺新标准(草案)进行误诊原因的分析。 40例均为男性,年龄最小51岁,最大66岁,平均55.2岁。接尘工龄最短4年,最长20年,平均9.6年。从脱离粉尘到诊断为矽肺最短10年,最长23年,平均16.5年。从发现斑片状、条索状及块状大阴影到确诊为Ⅲ期矽肺最短2年,最长10年,平均5.1年。  相似文献   

10.
我所自1974~1978年4年中应用磷酸喹哌治疗矽肺共24例。1979年对其中(除1例死于肺癌,2例合并肺结核、2例不明原因外)5例患者继续治疗,14例患者停药后定期摄X线胸片,询问病情,进行了随访观察总计达7年。兹将19例患者的治疗与随访情况报道如下。一、资料与分析方法 (一)矽肺患者19例中,Ⅱ期9例,Ⅲ期10例。均系男性,年龄38~59岁,平均50.4岁。  相似文献   

11.
太原机车车辆厂有接尘工人345名,粉尘作业点18个。1965~1985年,先后对粉尘作业工人普查共11次,受检人数1919人次,经市职业病诊断组确诊的矽肺患者29名:Ⅰ期23名,Ⅱ期5名,Ⅲ期1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尘肺病在成都铁路局某地的分布、发病率和病情进展等情况。方法对成都铁路局某地尘肺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228例尘肺病例中平均开始接触粉尘年龄25.4岁,平均接触粉尘时间14.40a,尘肺病平均发病年龄54.8岁。平均寿命63.73岁,其中Ⅰ期尘肺病为84例,Ⅱ期尘肺病为88例,Ⅲ期尘肺病为56例。228例尘肺病例中,227例是矽肺。已故170例,占尘肺病例总数的74.56%。结论尘肺病发病率在成都铁路局某地呈下降趋势,随着年代的不同,劳动、生活等条件的改善,平均死亡年龄提高。  相似文献   

13.
我局是一个新线铁路施工单位,广泛接触矽尘,尤以修建隧道,工作面狭窄,且工期较短,给防尘工作带来一定困难。为了探讨我局矽肺发病情况,指导今后采取切实可行的防尘措施,我们将几年来矽肺普查的有关资料整理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一、矽肺发病情况: 我局历年来共发现矽肺患者79人,其中Ⅰ期42人,Ⅱ期26人,Ⅲ期11人(见表1)。检出率为受检人数17038人的0.46%。我局矽肺的检出率较之同系统的局明显为低(见表2)。  相似文献   

14.
在矽肺的诊断工作中,我们发现矽肺的早期病例及晚期病例中的某些特殊类型,其X 线表现,缺乏一般矽肺病例的发生发展规律,就是不按Ⅰ期→Ⅱ期→Ⅲ期这样一个过程演变,也即所谓的“跳级”,因此往往在轸断上造成困难,容易与肺结核、结核球、肺内肿瘤,或纵隔肿瘤等混淆,尤其是与肺结核的混淆,更是屡见不鲜,往往造成误诊,教训是较多的。本文收集四川地区的14例病案,其中三例有尸解资料,四例有外科手术及病理检查资料,其余依据一系列X线照片,以及可靠的职业史,我们认为是非典型矽肺,而收入本文中。  相似文献   

15.
从矽肺个案病例资料出发,采用职业流行病学方法,对公司历年来矽肺发病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矽肺累积产现例逐年增长,随着诊断年代的推迟,发病工龄、年龄、死亡年龄等逐渐延长。死亡情况分析表明,Ⅰ,Ⅱ,Ⅲ工久肺病死率依次增大,合并肺结构后,病死率明显增大,死因分析中,呼吸系统疾病为主要死因。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全局542例[其中新奥法(新的奥地利隧道施工法NATM)174例,传统法368例]矽肺流行病学调查,首次分析比较了NATM法和传统施工对隧道工人健康的危害程度。NATM法与传统法比较,检出率低1.22%(P<0.001)。矽肺病人平均接尘工龄长2.84年,平均发病年龄大2.06岁,合并结核低4.47%,Ⅰ→Ⅱ期晋斯率观察5年和10年分别低10.34%和28.95%,病死率低17.6%,死亡年龄大7.32岁,结果表明,NATM法对隧道工人的健康危害明显小于传统法。但是,NATM法施工中粉尘平均浓度仍超过国家标准6.29倍,无轨运输柴油机车废气污染十分严重,粉尘与机车废气联合作用于人体,是否会促发矽肺有待进一步研究,通风防尘防毒,预防矽肺仍然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17.
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无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各期矽肺患者63例血清锰(Mn)。其含量在矽肺Ⅰ期,Ⅱ期,Ⅲ期分别为38.4×10^-3M±21.2×10^-2,31.4×10^-3±15.9×10^-2,12.4×10^-3M±4.6×10^3μmol/L,无较正常对照组锰含量129.3×10^-3±54.6×10^-3为低,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讨论了矽肺患者血清Mn降低的原因可能与患者体内硅含量大量增加有关。提出了治疗措施宜着重使用清Mn水平升高,可能对矽肺患者有益。  相似文献   

18.
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对无尘肺隧道工(0期)、0+接尘工人及Ⅰ期矽肺患者共138例进行了人发中微量元素Cu、Zn、Fe、Mn含量的测定分析。结果表明,0期、0+接尘工人及Ⅰ期矽肺患者与对照组比较,其微量元素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0+、Ⅰ期矽肺患者下降更为明显,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Ⅰ期矽肺患者Fe/Cu比值明显降低。提示适当补充Cu、Zn、Fe、Mn微量元素,对治疗及预防矽肺可能有益。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80例Ⅰ、Ⅱ期矽肺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日本Z-80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M-850型萤光光度计,测定血清中Cu、Zn、Se3种微量元素的含量。结果表明:矽肺患者血Cu、Cu/Zn比值均显著高于正常组;血清Se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血清Zn含量与正常人比较有降低之趋势,但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0.
用葡萄糖酸锌、亚硒酸钠和维生素E,对129名Ⅰ期矽肺患者和观察对象作了治疗前后免疫球蛋白IgA、IgG和IgM的测定。结果表明:观察对象与Ⅰ期矽肺Ⅰ组,治疗前后相比免疫球蛋白IgA有显著性降低(P<0.05),观察对象Ⅰ组和Ⅱ组的免疫球蛋白IgM,治疗前后相比也有显著性降低(P<0.05),其余项目均有降低趋势,但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