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从2方面对城镇道路沥青路面设计方法进行介绍:一是按照沥青路面设计流程简要介绍CJJ 169—2012《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的沥青路面设计方法;二是重点评述CJJ 169—2012相对于CJJ 37—90《城市道路设计规范》、JTG D50—2006《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美国各州公路和运输官员协会(AASHTO)设计法以及SHELL设计法等设计指导文件中沥青路面设计方法进行的主要改进、区别以及依然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这些改进、区别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汽车超载引起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损坏原因分析,从设计角度对现行的《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J 014-97)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修改建议,阐述了改进路面现行设计方法的设想。  相似文献   

3.
基于城市道路的交通运行特征,分析了城市道路沥青路面永久变形产生的机理。结合《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2012),计算了沥青面层剪应力,从城市道路设计的角度为控制沥青面层永久变形提供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深圳城市道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情况调查 ,分析沥青路面破坏的原因及机理 ,对沥青路的早期破坏提出处理及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市交通量的不断增大,城市道路所承受的交通压力日益增加,城市道路建设速度也越来越快,但从目前修建的城市道路沥青路面来看早期破坏时有发生,严重影响着城市建设的形象和人们的行车安全和舒适性。因此,开展对城市道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问题的研究,对降低城市道路建设成本、提高通行能力和行车环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文章对我国现行规范《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J014-97)中沥青路面设计层底拉应力指标进行了探讨,指出了其中的问题,并对设计指标的改进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城市道路沥青混凝土路设计时,经常遇到设计纵坡小于0.3%,按规范要求必须设置锯齿形偏沟,过去设置的锯齿形偏沟宽度为1.5 m,给沥青路面的施工带来困难。根据《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中相关要求和以往经验,该文剖析了过去城市道路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中,设置的锯齿形偏沟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征求意见稿的意见,进行城市道路设计中锯齿形偏沟的设计。  相似文献   

8.
以云罗高速公路无机结合料稳定类沥青路面试验路给定的结构型式为基础,分别针对2006版、2017版《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和壳牌(SHELL)设计法中的设计指标,利用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得到极差以进行力学响应的敏感性分析。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2017版《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克服了2006版设计规范中的弯沉难以协调各项单项指标及路面结构型式单一的缺点,2017版设计规范中的设计方法更具有开放性,设计者可选择空间更大。  相似文献   

9.
国家标准《沥青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GBJ 92-86(以下简称本规范)是由交通部和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负责主编,由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和上海市市政工程研究所会同有关单位共同编制的。本规范总结了建国以来公路和城市道路部门修筑沥青路面的经验,并对一些主要技术问题:如沥青材料的  相似文献   

10.
标准规范     
《城市道桥与防洪》2004,(6):127-128
交通部关于发布《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指南》(JTC/TB05—2004)的公告,交通部关于发布《公路工程基桩动测技术规程》(JTG/TF81-01-2004)的公告,交通部关于发布《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的公告,关于发布《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的公告,关于发布《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的公告。  相似文献   

11.
文章采用BISAR计算软件对重载沥青路面层间剪切强度进行理论分析计算,通过试验路验证,提出了重交通情况下沥青路面层间结合抗剪强度指标,为《沥青路面设计规范》进一步确定层间结合粘结强度指标值提供技术支持,为解决由于沥青路面层间结合差所产生的早期病害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2.
沥青路面中沥青混合料层永久变形量验算问题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17)在路面设计指标的选用上较原规范有较大调整。结合实例针对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中沥青混合料层永久变形量设计验算指标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根据规范附录条文说明提出了一种解决方法,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3.
<正>现发布《公路沥青路面养护设计规范》(JTG 5421—2018),作为公路工程行业标准,自2019年3月1日起施行。《公路沥青路面养护设计规范》(JTG 5421—2018)的管理权和解释权归交通运输部,日常解释和管理工作由主编单位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负责。请各有关单位注意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及时将发现的问题和修改建议函告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14.
该文介绍了在编制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2012)过程中,借鉴国外与国内公路研究成果,并考虑城镇道路自身特点,完善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指标体系,首次引入了设计可靠度,形成了以路表弯沉值、柔性基层沥青层层底拉应变、半刚性材料基层层底拉应力和沥青层剪应力为设计指标的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方法,专门开发了城镇道路沥青路面结构设计计算系统(PDS-CJJ169)V1.0,申请了软件著作权(2012SR017789)。  相似文献   

15.
按照《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17)提出的方法,计算和分析了基层厚度、模量以及面层模量、抗车辙能力等对无机结合料稳定类基层沥青路面永久变形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中、上面层的抗车辙能力对永久变形量的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城市道路越来越采用沥青路面。沥青路面出现早期损坏现象也得到专业人士的更多关注。该文阐述了沥青路面早期损坏类型和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与公路相比,城市道路沥青路面的设计、施工和运营条件有其自身特点,沥青路面早期损坏的成因与预防重点也有不同。该文深入分析了影响城市道路沥青路面质量和使用寿命的各种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以广东省高速公路典型的无机结合料稳定类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型式为基础,对比分析了我国2006版、2017版《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和壳牌(SHELL)设计法中的七个设计指标在无机结合料稳定类基层沥青路面上基层模量变化时的力学响应结果,并根据不同规范疲劳寿命的计算方法分别对其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对于选定结构型式疲劳寿命的计算,我国2006版设计规范起控制作用的主要是基层底纵向拉应力,在此基础上,2017版设计规范增加了沥青层永久变形量这一双重控制指标,因而较2006版设计规范更为安全;壳牌设计法不适用于我国无机结合料稳定类基层沥青路面疲劳寿命的计算。  相似文献   

19.
以广东省云罗高速公路长寿命无机结合料稳定类基层沥青路面试验路结构型式为基础,对比分析了我国2006版、2017版《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和壳牌(SHELL)设计法中的7个设计指标在无机结合料稳定类基层沥青路面上基层模量变化时的力学响应结果,并根据不同规范疲劳寿命的计算方法分别对其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对于文中选定结构型式疲劳寿命的计算,我国2006版设计规范起控制作用的主要是基层底纵向拉应力,在此基础上,2017版设计规范增加了沥青层永久变形量这一双重控制指标,因而较2006版设计规范更为安全;壳牌设计法不适用于我国无机结合料稳定类基层沥青路面疲劳寿命的计算。  相似文献   

20.
沥青路面稳定类基层抗压回弹模量与无侧限抗压强度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就《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J014-97)中稳定类基层的抗压回弹模量与无侧限抗压强度间关系问题作了粗浅的论述。阐述了建立两者关系的重要意义,提出了确立两种指标之间关系式的方法,肯定了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