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欢 《时代汽车》2013,(1):80-82
本批评价的六个车型涵盖了合资品牌、本土自主品牌与合资自主品牌。榜单中的六个车型,有四款车型获得5星评价,两款车型获得四星评价——它们正是合资自主品牌东风13产启辰D50与东风本田思铭。  相似文献   

2.
合资品牌车型在换代后,老款车型经过包装,纷纷归入合作的自主品牌旗下,是新瓶装旧酒,还是再出发?  相似文献   

3.
不论你的运气有多么的不好,不论你前面输了多少次,只要你坚持到底不放弃,那么你会取得成功,就如同血战到底的麻将牌玩法,不会只有一个赢家。车市也如是,从当年的中级车老三样历经几年的升级换代,改款,引进新车型之后,空间谁是当年的赢家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谁能坚持到底,那谁就不会是输家。雅阁已经变身成为06款第七代,帕萨特也已经升级成为领驭,而丰田也引进了新的车型凯美瑞,当然还有其它的玩家也正在不断的改变着、坚持着。我们之所以选择这三款车型做测试,原因有二:一是因为它们都是06年才出现的新车,而且都历经了车市的考验,目前的表现都非常不错;二是它们代表了三种不同的改变方向,雅阁是全球同步新车型,领驭是改款升级产品,而凯美瑞则是全新引进的新玩家,它们分别代表了如今中国车市的三种新车潮流。我们想探究的是除开品牌,营销因素以外它们成功最本质的东西——汽车本身的种种。  相似文献   

4.
海培  刘杰 《轿车情报》2004,(10):78-82
早在两年前中华车投产后不久,我们便认为这款车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将会发生很多改变,车型升级的速度也将比任何一款合资品牌的车型来得更快。两年过去了,我们果然看到了“新中华”。这款车究竟发生了多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豁然开朗     
合资品牌的中型三厢轿车恐怕是许多消费者考虑的车型,20万元也是大多数人的预算。但是究竟该选择哪个品牌?哪款车型又更值呢?苷耳是困扰着许多人的问题。除了我们通常熟悉的德系和日系车型,其实我们可以把目光放得广些,也许你会觉得豁然开朗  相似文献   

6.
王黎民 《轿车情报》2007,(6):166-167
在国内的中级轿车中,谁最能给你居家一般的感觉?答案无疑是东风日产的轩逸。在6月份的月度车型中,我们就选择了这份舒适与惬意。虽然在销量上,轩逸的数据并不具有绝对的说服力,但我们依然认为它是款相当具有特色的车型。  相似文献   

7.
《汽车驾驶员》2009,(11):72-73
在以往的年度车评选中,从未出现像今年这样自主品牌与合资车型争奇斗艳的情形。而我们的眼中,近几年自主品牌的进步是有目共睹且足以令我们自豪的  相似文献   

8.
《车时代》2013,(5):172-174
在2013上海国际车展上,广汽丰田正式发布了旗下的合资自主品牌,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两厢纯电动概念车也同时首次亮相,该车更像是一款小型跨界车型,整体造型更趋于年轻化,广汽丰田合资自主品牌的LOG0也融入了“i”字母设计。未来量产车型将会主打年轻人的市场。根据《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纯电驱动的技术路线将是未来主要战略方向,广汽丰田的这款纯电动自主品牌概念车,计划在2015年实现投产。  相似文献   

9.
经过20余年的发展,中国自主品牌轿车从微不足道,发展到已经占据了全部销量的半壁江山,可以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不过虽然数量上去了,但质量却没有水涨船高,自主品牌轿车一直徘徊在低端车型市场,自主车型很难摆脱低价格、低品质的形象。然而,随着自主品牌研发能力的提升,以及有效借助国外先进技术,一些自主品牌车型已经在品质上获得了重大突破,堪比合资!本期服务测评我们选择了其中的佼佼者,它们分别是荣威350、奔腾B50、骏捷,那么在迅速缩小与合资品牌车型品质上差距的同时,这些自主品牌车型的售后服务是否与时俱进了呢?让我们一起来评价这3款车的售后服务。  相似文献   

10.
<正>本期我们试驾了两款自主品牌的车型,从中知道,它们和其他自主品牌汽车一样,在整车设计、性能调校和制造品质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一些自主品牌车型已进入改款和换代阶段,在技术、品质等方面都更加成熟。相信会有更多的自主品牌汽车逐渐成为一流品质的车型。然而,有个事实不得不承认,自主品牌轿车就是卖不过洋品牌。2013年3月份最畅销的20个轿车车型中,只有吉利帝豪EC7一个  相似文献   

11.
《汽车杂志》2010,(3):50-51
在2010年最新的工信部新车目录中,多家自主品牌扎堆推出了混合动力或纯电动车型。另外,自主品牌还有多款轿车产品登上了工信部新车目录,获批投产。而合资品牌车型目前出现在目录上的仅有马自达的一款多功能乘用车,预计为马自达8。  相似文献   

12.
C-NCAP实施之初,自主品牌的测试成绩普遍不如合资品牌。于是很多人开始质疑C-NCAP的实施是不是帮助合资品牌来打压自主品牌。但是,正如我们所希望看到的那样,在C-NCAP的激励下,自主品牌的安全技术在飞速进步。从最初的2星、3星,到吉利远景在本次测试中取得4星级成绩,这个成绩和合资品牌车型相比毫不逊色。相信过不了多久,C-NCAP的测试中就会出现自主品牌的5星车。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我国消费者对自主品牌的认知程度,也有利于自主品牌进军国际市场。  相似文献   

13.
《世界汽车》2007,(8):34-35
截至2007年7月15日.C—NCAP已经.测试了22款新车.公布了16款车型的测试结果.其中自主品牌车型6款.合资品牌车型10款。成绩表明.自主品牌车型成绩最好的是奇瑞A520(37.6分.3星).最差的是吉利自由舰(286分.2星);而合资品牌除了北京现代雅绅特3星(32.9分)外其余成绩均为4星以上。从安全角度考虑.结合市场众多因素.究竟是买自主品牌车还是合资品牌车成为”C-NCAP会客厅”的讨论焦点。  相似文献   

14.
截至2007年7月15日,C-NCAP已经测试了22款新车,公布了16款车型的测试结果,其中自主品牌车型6款,合资品牌车型10歉。成绩表明,自主品牌车型成绩最好的是奇瑞A520(37.6分,3星),最差的是吉利自由舰(28.6分,2星);而合资品牌除了北京现代雅绅特3星(32.9分)外其余成绩均为4星以上。从安全角度考虑,结合市场众多因素,究竟是买自主品牌车还是合资品牌车成为"C-NCAP会客厅"的讨论焦点。  相似文献   

15.
最近政府出台了一个四万亿的救市计划,一下子让老百姓知道了我们的政府原来这么有钱,也让一部分车企开始向国家的钱袋子打起了主意。有某合资品牌出了一款新车,厂家已透露有6款车型,但只向公众推出5款,还有一款说不方便透露,是专为政府采购准备的。另一家自主品牌企业也推出了一个年度改款车型,增加了许多豪华配置,价格也上调了两三万。当有媒体质疑价格有些偏高时,公司老总坦言,这款车将来主要面向公务车市场。理由也很充分:现在汽车企业越是有困难,国家越是会支持,而政府采购自主品牌汽车当然是对企业最大的支持。  相似文献   

16.
《汽车驾驶员》2012,(9):42-45
在去年掀起的合资自主品牌浪潮中,上汽通用五菱的宝骏630成为其中性价比颇高的一款车型。而现在,配备通用汽车1.8升ECOTEC发动机的宝骏630,不仅在动力上更为有力,性价比也将会更加给力!  相似文献   

17.
目前,如果想以10万元的预算购置一辆家用轿车,选择空间还是比较大的,除了众多眼熟的合资品牌车型外,更多的自主品牌车型更是以更多的实用性和极具诱惑力的性价比越来越引起我们的关注,中华骏捷FSV正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款。  相似文献   

18.
张谊 《轿车情报》2012,(10):256-257
本期的针锋相对我们选取的是目前市场上几款高级商务车型,但不同的是,他们都是各自产品链中更偏重于运动的车型。对于需要满足自己商务需求,又乐于追求驾驶乐趣的人来说,这几款车身够大,动力够猛,还装备了不少前沿科技的车型,也许总有一款会适合你。  相似文献   

19.
赵欢 《时代汽车》2012,(12):38-40
作为目前已量产的三大合资自主品牌之一,启辰虽在上市之初与其它合资自主品牌一样因脱胎于外方品牌中陈旧车型而受到诟病,但市场表现可圈可点。而今,市场竞争形势的变化,对合资自主品牌独立的研发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已经不是旧车型“变脸”就可以赢得市场的时代。  相似文献   

20.
不论是追求运动性能,还是讲究舒适性,都没有对与错,保持住自身品牌的个性最重要。仔细看看现在的新车阵营,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不论是全新换-代的还是中期改款的,或多或少都会在提升性能和操控性方面下一番功夫.这也是大势所趋、无可非议的一件事。起初,宝马的操控性无以伦比,渐渐地,奔驰和奥迪的操控性已经可以与之相提并论了,这也没有对错之分.拉近与竞争对手的距离是汽车企业生存的需要。在以往人们认为高性能和舒适性水火不相容.到现在鱼和熊掌可以兼得了。于是.大部分的车企开始向这种”兼得”而努力.你可以毫不费力地找到很多款拥有不同操控模式的豪华轿车。实际上,任何一款企图将运动与舒适融合到一起的车型.都或多或少地消弱了运动和舒适的含义,不够纯粹。在这一点上.奔驰、宝马、奥迪的热销车型在车型特点上已经很趋同,很难用“运动”或“舒适”来分类了。同样是豪华品牌的雷克萨斯一直以“舒适的豪华”定位自己,在某些车型的个性特征方面还保持着原有的风格,虽然旗下车型的操控性和运动性能也有不同程度的提升,至少在某些车型上“运动性”还没有掩盖其”舒适”的本质。ES算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