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王欢 《路基工程》2015,(2):226-231
拟建杭黄客运专线深奥隧道出口滑坡为典型的崩塌堆积体滑坡。针对此类滑坡,详细论述了滑坡区工程地质特征和滑坡基本特征;计算模型采用《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中的传递系数法对滑坡稳定性进行计算,分析其变形破坏特征及其形成机制,对滑坡的稳定性、发展趋势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等进行评价。结果显示,该崩塌堆积体滑坡基本稳定。为了施工和工程安全,应对滑坡进行加固,并提出经济合理的工程防治方案。  相似文献   

2.
结合澜沧江古水水电站争岗滑坡堆积体的工程地质条件,建立了FLAC3D滑坡模型。通过选择合理的参数和剖面,模拟得出该滑坡堆积体的塑性区分布特征、剪应变增量集中带的发展趋势以及位移等值线云图,并对其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分析。结果表明:在天然状态下,该滑坡基本处于稳定状态,但其中后缘变形破坏较为严重。建议采取措施进行防治,确保安全。  相似文献   

3.
邹陈 《路基工程》2017,(4):233-237
针对巨型堆积体的工程地质特征的现场调查分析,认为其形成机制是岩体发生弯曲拉裂变形,进而以崩塌破坏形式堆积而成,变形影响因素主要是岩土体组成及结构、大气降雨和地下水以及坡体后缘物质的补给。通过堆积体稳定性定性评价和定量计算,综合分析其稳定性状态。结合环境地质特征,提出一系列针对性治理措施,避免人为扰动引发工程滑坡,保障铁路施工运营安全。  相似文献   

4.
通过桥墩镇滑坡工程地质条件及滑坡发育特征的研究,分析滑坡的形成机制,并运用折线滑动法进行滑坡稳定性分析评价,表明该滑坡在天然状态下处于整体暂时稳定~变形状态,在饱水状态下处于整体变形~滑动状态。为了保证边坡下方居民生命财产和道路安全运营,本文结合滑坡地形条件和特点提出了采用抗滑桩及锚索墩为主,辅以地表排水和地下排水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5.
以会东县狮子山滑坡为依托,结合工程地质条件和变形破坏特征,分析了滑坡成因,并运用FLAC3D软件和传递系数法对滑坡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滑坡主要为局部变形,且主要是滑坡中上部剪切变形较大,处于欠稳定状态;该滑坡在天然条件下处于基本稳定状态,但在暴雨条件下有发生失稳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中外公路》2021,41(4):15-20
山区高速公路以路基方式穿越古滑坡后易导致其出现局部复活,甚至整体失稳。G5京昆高速公路(绵广段)K1 581+800~K1 582+280段右侧为一巨型深厚古滑坡堆积体,其前缘因边坡开挖导致古滑坡局部复活,形成新的滑移变形体。在充分查明古滑坡堆积体及前缘滑移变形体的地质结构特征的基础上,研究了其复活特征及成因机制,并对其稳定性进行了定性和定量评价。在此基础上,采取以抗滑桩为主的防治对策,并根据古滑坡的地质结构特征,确定抗滑桩最为合理的支挡位置,以最经济的处治措施对古滑坡进行了防治。处治工程完工后,古滑坡的变形得到有效抑制。  相似文献   

7.
水电站雾化边坡的稳定性已成水电建设的重要问题之一。通过对雾化区古崩滑坡体工程地质条件的调查,已有变形破坏现象和边坡稳定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认为堆积体边坡可能发生蠕滑-拉裂的变形破坏模式。采用数值计算分析了在天然和泄洪雾化条件下的变形破碎模式,分析表明:边坡变形破坏主要受控于堆积体内部的最大剪应力,在泄洪雾化条件下古滑坡极可能出现复活。最后,通过刚体极限平衡理论对边坡进行了稳定性分析。  相似文献   

8.
川藏公路102滑坡群形成机制及其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培高  张华 《公路》2001,(12):7-11
102滑坡群所处区域特殊,滑坡规模大,变形机制复杂,通过对滑坡变形历史,地质环境,滑坡形成条件及其影响因素加以分析,揭示了滑坡目前的稳定性,并对防治对策提出了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9.
针对川西地区某高速公路滑坡整治工程,对滑坡工程地质条件、变形特征、形成机制、发展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滑坡的发生有其内在的地质环境基础,并受到坡脚开挖、降雨等外在因素的诱发,滑坡变形破坏机制为蠕滑-拉裂。根据滑坡发生的原因、变形破坏形成机制和滑坡推力大小,并结合工程特点、施工环境等因素选择抗滑支挡+排水工程治理方案,治理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非洲高原埃塞俄比亚北部山区堆积体进行野外调查及地质勘探,初步掌握堆积体物质成分主要为碎块石夹粉质黏土及砂砾土,其形成原因主要受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差异风化及强降暴雨影响。对埃塞北铁174号特大桥桥址堆积体的整体稳定性作分析,结果表明:堆积体离新建铁路近、坡度较陡,若遇暴雨、地震等特殊因素影响后,将有失稳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西尔瓜子古滑坡新活动区是由一个大型古滑坡堆积体局部复活而成,毛尔盖水电站水库二期蓄水位达到2085 m高程左右时,滑坡体前缘部分发生较大规模的垮塌,该滑坡若产生速滑,将威胁附近新建麻窝移民集镇和斜坡内省道贝尔隧道安全,甚至给毛尔盖水电站大坝造成影响。在查明该滑坡地质环境条件、斜坡地质结构、变形滑动现象与特征和变形滑动模式基础上,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FLAC3D,基于流固耦合分析原理,建立地质结构模型,研究了该滑坡在库水作用下的变形过程及机制,确定了该滑坡滑动的临界库水位,并利用极限平衡分析方法就稳定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评价预测。结果表明,滑坡进一步滑动的临界库水位在2 105 m时,滑坡整体处于失稳状态。必须采取加固措施,确保工程和人民的安全。  相似文献   

12.
在区域地质环境、基岩岩体结构、边坡变形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堆积体的基本特征、物质组成结构,对堆积体的成因机制进行了分析,指出堆积体是基岩倾倒崩塌,多次堆积,持续风化的产物。边坡稳定性分析结果认为,在地震、降雨和蓄水水位上升条件下堆积体内部发生圆弧滑动失稳的可能性最大;在地震和极端降雨条件下,堆积体边坡有沿基岩与覆盖层界面滑动和沿风化界面滑动破坏的可能。因而,为了电站大坝的安全,需要对堆积体进行加固处理,或改选坝址,避开堆积体失稳破坏对工程的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13.
针对处于蠕滑阶段的牵引式小型浅~中层松散层某滑坡,通过对地质环境条件的研究,在滑坡形态、物质组成及结构特征的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并判断滑坡滑动面的滑动趋势。根据实验及相关测量数据,对不同滑动面在不同工况下进行稳定性定性定量分析,并对滑坡治理提供建议。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地质分析法与力学计算法,地质分析法主要是通过边坡地质历史及自然地质环境的研究,根据边坡的地形地貌、变形破坏形迹以及影响边坡的各种因素,对边坡的演变发展趋势和稳定性做出评价和预测;力学计算方法采用的是以极限平衡理论为依据的折线形滑面条分法和传递系数法。根据对滑坡三条纵剖面的稳定性分析计算结果,得到多工况下的边坡稳定性结论。  相似文献   

14.
依据贵州省某顺层岩质滑坡治理工程实例,基于滑坡动态渐进破坏的本质,结合深层位移监测对该滑坡稳定性影响因素及变形破坏机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边坡岩体内部泥质软弱夹层是影响顺层岩质边坡稳定性的控制性因素;高速公路建设对坡体前缘开挖切脚及强降雨作用下层面软化是导致边坡变形破坏的诱发因素;通过滑坡稳定性分析计算,对滑坡进行针对性治理设计。  相似文献   

15.
罗敏 《路基工程》2019,(1):191-197
以青海省S101省道K359+881~+929段滑坡处治工程为例,分析高原堆积层斜坡的结构特征、稳定性因素对滑坡的控制效应和诱发模式。总结了目前各类滑坡防治措施对高寒地区滑坡的适宜性。结合地质综合分析和数值模拟,论述了斜坡的滑坡机理及时空演化过程。研究表明:青海省道K359+881~+929段堆积层斜坡受到岩土体性质、坡体结构及水热变化过程等因素的影响,在冻融作用下堆积体持续蠕动,暴雨入渗使堆积体沿基覆面整体滑动,形成浅、深两层滑坡。微型桩具有柔性变形卸载特性,是一类可以优先选择的寒区滑坡支挡措施。  相似文献   

16.
首先对滑坡区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进行阐述,着重介绍了滑坡的空间、结构形态及变形特征,并从地形地貌、岩土体类型、地下水条件等方面分析了深格滑坡的形成机制。同时利用极限平衡法对滑坡在各种工况下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对各参数的敏感性进行研究,通过反算法确定合理的滑带参数,计算了滑坡的剩余下滑推力,提出了治理的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17.
以贵州省某高速公路滑坡为研究对象,对该滑坡变形破坏机理进行分析及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滑坡区地质构造复杂,地层岩性软弱为滑坡的变形破坏基础原因,开挖切脚及降雨是诱发该滑坡的主要因素,施工工序的不合理未能有效抑制滑坡变形,各因素综合作用下使得滑坡变形持续发展,并牵引形成二级滑坡。结合深层位移监测曲线,实现了滑坡变形破坏的过程分析。  相似文献   

18.
为了分析含碎石粘性土边坡的变形破坏过程,以浙江省58省道K15+200滑坡为例,采用弹塑性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和反分析方法,计算边坡的整体安全系数和分析该滑坡的稳定性以及变形破坏过程。结果表明,含碎石粘性土边坡的变形破坏主要是在降雨作用下边坡变形破坏过程中滑坡体各部位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的不一致和塑性应变的不断发展引起的;采用弹塑性有限元算法可以更好地反映该类型滑坡所处的实际状态及滑坡的滑动过程。  相似文献   

19.
在勘探资料基础上,对大沱场地滑坡形成机制及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场地整体稳定,局部较差;受工程活动影响和地下水作用,以及河流冲刷或掏蚀,多处产生变形甚至滑坡;地质灾害类型有斜坡变形、滑坡及滚石。  相似文献   

20.
以贵州省某顺层岩质滑坡为研究对象,对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滑坡稳定性影响因素及变形破坏机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对坡体前缘开挖切脚是导致边坡变形破坏的诱发因素;滑动面特征为坡体后部沿岩层层面、前缘滑面反翘的折线形滑面;基于滑坡稳定性影响因素及变形破坏机制分析,对滑坡治理制定了针对性处治措施,深层位移监测表明滑坡治理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