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采用X射线应力测定法,对经喷丸处理和强压处理的膜片弹簧残余应力进行了测定。介绍了测定方法,并对测定结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膜片弹簧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测量载荷值与设计值之间误差较大这一工程问题,进行了膜片弹簧生产过程中喷丸、强压等冷强化工艺对其载荷变形特性影响的试验研究,确认了强化工艺改变了膜片弹簧载荷特性这一事实。对不同阶段膜片弹簧残余应力进行测定并分析残余应力的分布情况。基于试验数据,采用多种材料模型组合,并借助有限元工具,提出一种计算膜片弹簧载荷变形特性的新方法,使得试验值与计算值之间误差满足了工程要求。  相似文献   

3.
汽车发动机气门弹簧残余应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气门弹簧失效机理和气门弹簧的应力分析,阐述了与钢丝轴线呈45°(或135°)方向的残余应力是直接影响气门弹簧疲劳性能的因素。采用X射线应力测试仪对去应力退火和喷丸强化处理两道关键工序中弹簧的内、外圈表面和不同喷丸强化处理参数下次表面的残余应力进行了试验,并对气门弹簧进行了模拟发动机实际工况疲劳试验验证,得到了气门弹簧在这两道关键工序中残余应力和疲劳性能的关系,为今后通过优化工艺来改善气门弹簧的疲劳寿命和性能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通过加载对矩形空心截面凿岩台车伸缩臂预制残余应力,然后用钻孔法测定残余应力的数值,并用弹塑性理论对试件的残余应力进行了理论计算。结果表明,用钻孔法测量凿岩台车伸缩臂残余应力的方法是可行的,其误差与弹塑性理论计算的残余应力相差11%左右。  相似文献   

5.
膜片弹簧是汽车离合器中的关键零件之一,其制造过程中普通采用喷丸强化工艺。本通过残余应力测试、疲劳试验,弹力衰减试验和断口微观分析,观察了喷丸强化对膜片弹簧疲劳性能和弹力衰减性能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从理论膜片弹簧的使用性能和简化工艺上考虑,应以膜片弹簧凹面单面喷丸工艺取代现行的双面喷丸工艺。  相似文献   

6.
膜片弹簧是汽车离合器中的关键零件之一。其制造过程中普遍采用喷丸强化工艺。本文通过残余应力测试、疲劳试验、弹力衰减试验和断口微观分析,研究了喷丸强化对膜片弹簧疲劳性能和弹力衰减性能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从提高膜片弹簧的使用性能和简化工艺上考虑,应以膜片弹簧凹面单面喷丸工艺取代现行的双面喷丸工艺  相似文献   

7.
朱茂桃  刘学章 《汽车工程》1997,19(2):121-124
本文从膜片弹簧受力变形后内部应力分布着手,分析了膜片弹簧早期弹力衰减的原因。根据膜片弹簧工作过程中应力分布及变化规律,得到了强压时膜片弹簧变形量数值和强压所需次数。试验结果证实了结论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刮削后汽车齿轮齿面残余应力的测定,探讨了刮齿表面残余应力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与磨削相比,刮削可使齿轮呈现满意的残余应力状态;刮削残余应力与刮削功率及切削力之间的函数关系,可用作汽车齿轮制造中监测刮削残余应力状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轿车后桥加工中的残余应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对轿车后桥横梁鞍形加强筋焊缝头部附近在冲压与焊接后的残余应力进行了测试,分析了残余应力分布与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横梁中的冲压残余拉应力在焊接后变小,对焊接后的后桥中残余应力分布是有利的;后桥横梁鞍形加强筋焊缝头部的残余拉应力最大,可导致此处发生疲劳损伤。  相似文献   

10.
焊接残余应力对焊接结构疲劳性能的影响是人们广泛关注的问题,由于影响因素复杂,因此,人们对焊接残余应力的影响产生了不同疑虑,也有了不同的评价。有的认为用平均应力来衡量焊接残余应力的影响,有的则用断裂力学中的手段来衡量,但它们都有着一些不可忽视的缺点。本文通过分析焊件焊缝处焊接残余应力,求出外载下焊缝上每一点的疲劳周次、焊件的寿命,从而避免了平均应力观点中平均应力的取值问题,应用比较方便。  相似文献   

11.
一般地下连续墙具有挡土、防渗的作用,但是其结构存在着施工冷缝等不利因素。因此,亟需探索新的地下连续墙结构,补足地下连续墙结构上的不足。基于相关实践,对防渗膜地下连续墙、钢箱地下连续墙以及钢筋笼附膜地下连续墙3种工艺进行了介绍,并与一般地下连续墙进行了包括防渗能力、结构整体性、综合受力能力以及施工难易程度、施工成本等方面的对比。相关工艺可以为类似工程项目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无桥台斜腿刚架桥横系梁的设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俊涛  王国鼎 《公路》2006,(4):86-89
横系梁的设置对加强桥梁的整体受力很有好处,横系梁的合理数量和合理位置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于三维实体模型从应力水平和结构位移两个方面对无桥台斜腿刚架桥横系梁的设置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主孔和副孔跨中横系梁、主梁梁端横系梁、斜腿与主梁相交处横系梁必须设置,且横系梁的数量并非越多越好。  相似文献   

13.
薛磊 《城市道桥与防洪》2024,(1):182-185,198
随着地下建设空间的进一步利用,地下连续墙应用范围不断向下拓展。目前,地下连续墙已经作为永久受力结构应用于建、构筑物主体结构中。基于上海远方相关地下连续墙锚碇基坑实践,对地下连续墙作永久受力结构的应用进行探讨,并针对框架式地下连续墙、桩-墙咬合式地下连续墙、圆形地下连续墙施工关键技术进行阐述。结果表明,作永久受力了的地下连续墙结构通常较为特殊,部分为特殊结构形式,部分包含特殊接头形式,在目前的施工技术下是可以实现地下连续墙作永久受力结构的。用集约高效,推进城市功能复合。创建“就近职住、 功能复合”的现代城市,在规划及设计中进行街道一体化设计。  相似文献   

14.
对于深基坑开挖时地连墙的安全状态做到及时掌控和预测,是基坑工程的重要内容。通过对深基坑测斜数据的地连墙弯矩反分析,得出地连墙的内力发展状况;基于动态递归神经网络基本原理,预测地连墙水平位移和内力的下一步发展趋势。据此,提出了一套掌握深基坑地连墙变形和内力安全状况,并预测以后安全走势的实用方法。研究发现,该预测方法能够在施工时,从变形和内力两个方面及时了解深基坑地连墙的安全状态,在一定程度上节省基坑监测开支。  相似文献   

15.
膜片弹簧离合器是现今手动挡汽车的主要离合器形式,针对膜片弹簧在轴向受压过程中,弹簧大端压紧力与变形量的关系,新膜片弹簧工作点的压紧力与摩擦片最大磨损点所对应的膜片弹簧压紧力之间变化平缓以及驾驶员平均操纵力最小这两个矛盾问题的优化。利用权重系数法对其权重进行分配,并采用遗传算法对压紧力变化的平均值最小与驾驶员操纵力最小进行优化[1]。优化表明,在保证足够的工作压紧力下,摩擦片工作过程中磨损导致的膜片弹簧特性曲线部分变化平缓且驾驶员操纵力最小。通过这一算法,可以快速地得到膜片弹簧的各结构参数,为实际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由于受地下连续墙工艺限制,在基坑开挖过程中,易出现墙面渗水、接缝漏水等现象。一旦发生渗漏,堵漏服务将显著提高施工成本。为避免地下连续墙后期堵漏,节约成本,提出了钢筋笼附膜地下连续墙技术并基于杭政储出围护结构项目,对防渗膜材料性能、钢筋笼附膜工艺开展了试验研究。开挖结果显示,试验区地下连续墙开挖侧墙面与接缝处无渗漏现象发生研究结果表明,钢筋笼附膜地下连续墙工艺在具有可行性,且满足地下连续墙墙面截渗、接头止水要求,是围护结构防渗施工新的有效选择。  相似文献   

17.
王雪亮 《隧道建设》2008,28(6):680-684
以Mindlin应力方程为基础,对地下连续墙侧面进行单元划分,推导出地下连续墙侧摩擦力在土体中引起的附加应力公式;对于长宽比较大的地下连续墙,墙端荷载按平面应变问题分析考虑,推导出地下连续墙墙端荷载在土体中引起的的附加应力公式,根据所求得的附加应力,采用分层总和法求解地下连续墙的沉降。  相似文献   

18.
圆形深基坑围护结构优化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佘海洋 《隧道建设》2015,35(7):665-673
为深入研究圆筒状地下连续墙的内力和变形特征,建立实际风井工程的三维有限元力学模型,重点分析不同地下连续墙接头刚度、分幅形式以及坑底加固混凝土标号等因素对施工期整个围护结构内力和变形的影响。研究成果表明:1)地下连续墙接头刚度的变化对圆形围护结构的受力和变形的影响不甚明显,接头刚度越小,地下连续墙位移稍许增大,内力变化很小;2)地下连续墙分幅数的影响较为明显,槽段设置24幅与15幅相比,围护结构产生的变形和内力较小;3)工作井底板下部混凝土标号越高,墙体所受的内力和变形越小,并由此提出合理的支护技术参数和措施。所得结论表明,风井基坑在土体开挖及盾构破井过程中的稳定性符合安全要求。  相似文献   

19.
崔振东 《隧道建设》2017,37(9):1140-1145
为了便于盾构过站施工连续,保证施工安全,以重庆轨道交通环线上桥车站工程为依托,对双侧导洞先行贯通、中隔墙后续开挖的双侧壁导坑工法进行分析,并研究临时中隔墙岩柱开挖的稳定性和加固措施,形成临时中隔墙岩柱开挖的施工关键技术。分析结果表明,在双侧导洞贯通后、中隔墙岩柱开挖前,隧道已经发生较大的拱顶沉降和收敛变形。为保证中隔墙岩柱开挖的稳定性和控制隧道变形,先对隧道及中隔墙进行加固,然后采用分台阶开挖施工。中隔墙拱部采用锁脚锚杆和增加中隔墙临时支撑体系刚度有助于改善初期支护的受力模式和控制隧道的收敛变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