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为改善高铁与轨道交通换乘协调,管理者通常根据换乘系统运行现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而主动识别换乘系统产生变化的因果关系,量化旅客换乘活动对衔接协调性的干扰程度,可以解决目前管理的被动性和滞后性。由于影响和表征换乘系统状态的对象均为旅客,故从人因的视角选取相关评价指标,获取高铁换乘轨道交通乘客感知数据。引入生态环境领域的DPSIR模型构建换乘系统协调性评价的结构方程模型,利用偏最小二乘法原理进行参数估计,研究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以及响应之间的交互关系,分析各影响因素对换乘系统的作用效应并对其进行矩阵分类。研究结果表明:DPSIR模型适用于高铁换乘轨道交通衔接协调性的因果变化描述,各项验证性指标和路径假设均满足要求,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驱动力、压力共同作用于换乘系统,导致其状态发生改变,进而影响换乘协调,但响应对协调性具有一定的改善效果;处于不协调和极不协调区域的指标均为压力型,提高换乘协调的关键在于缓解压力。上述研究结果为改善换乘协调,提高乘客换乘体验,进一步增加轨道交通换乘吸引力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
龙阳路枢纽将形成上海轨道交通2号线、7号线、11号线、18号线和磁浮示范运营线等5线换乘的大型公共交通枢纽和市级公共活动中心。通过轨道交通线路优化调整使其总体布局更加紧凑,设计了地面公共换乘大厅以联系各条轨道交通线和磁浮示范运营线,同时对周边各种交通方式进行规划整合,达到换乘功能最优,体现了人性化的现代交通枢纽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推进,相邻城市间协同发展已成趋势,市域轨道交通飞速发展。市域铁路多与机场、火车站等大型枢纽相连,从而解决大量的出行客流。一般而言交通枢纽附近控制因素多,情况复杂,如何处理好市域铁路工程与大型交通枢纽的衔接是市域轨道交通线路设计的工作难点之一,本文从线路条件、开发、换乘、客流、投资等方面进行了比选,以期此段设计能为其他轨道交通与大型枢纽节点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不断扩大,换乘枢纽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成为影响轨道交通效率和服务水平的主要因素.分析了换乘枢纽的评价指标体系.由于指标信息数据的不完备性,利用模糊聚类对不完备信息表进行完备化,并引入经典粗糙集理论阐释了信息颗粒的含义,构造了信息颗粒;提出了基于粗糙信息颗粒的属性约简算法,建立了轨道交通换乘枢纽评价模型.通过示例说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并给出了基于给定阈值的置信度评价规则集.  相似文献   

5.
轨道交通网络化建设中大型换乘枢纽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上海市已建成的轨道交通换乘车站的现状出发,结合近年来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逐步进入网络化建设新阶段的实际,提出在轨道交通网络化建设跑龙套型换乘枢纽建设的重要性,重点阐述上海轨道交通网络中几个重要的换乘枢纽的设计和实施情况,进而分析大型换乘枢纽建设对规划、设计、施工及建设、运营管理提出的新挑战。  相似文献   

6.
总结现代城市轨道交通成网条件下,换乘站设置成综合轨道交通枢纽和2—3座小型换乘站的趋势及各种换乘方式的优缺点;对重庆轨道交通目前运营线路中换乘车站的设置进行分析,结合最具代表性的牛角沱、红旗河沟站换乘方式的具体分析,提出采用混合换乘方式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基于轨道交通网络的道路公交线网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公交线网评价是公交线网布局规划的重要内容.依据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相关原则,从公交线网的换乘枢纽、线网布局两个方面分层次对基于轨道交通网络的道路公交线网规划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并对指标的预处理方法进行了分析和量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应于基于轨道交通网络的道路公交线网的一般性评价方法,构建了公交线网合理性评价和换乘枢纽协调性评价的理论框架,以期能为基于轨道交通网络的道路公交线网评价及布局规划和优化调整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虹桥综合交通枢纽轨道交通五线工程换乘方案浅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研究目的:根据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地铁西站引入5条轨道交通线路,且轨道交通运最较大的特点,对5条线路的换乘方案进行分析和比选,确定换乘方案,为开展综合交通枢纽内多条轨道交通线路车站及其换乘设计提供条件.研究结论:通过对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地铁西站工程及其换乘设计的研究,得出大型综合交通枢纽设计应从换乘客流大、换乘需求强的交通方式着手,掌握该交通方式所服务的客流来源及去向,明确各股客流的换乘需求,使设计更加合理,实现"无缝衔接和零换乘".  相似文献   

9.
上海轨道交通12、13号线与1号线在汉中路形成大型换乘枢纽.通过对节点区域12、13号线的线路走向的研究,提出优化的线路走向.推荐12号线走恒通路、13号线走长安路,与已建成的1号线形成"H"型换乘枢纽的方案.对推荐换乘枢纽提出了水平孔冻结加固、矿山法构筑穿越段的施工方法.  相似文献   

10.
公交线网评价是公交线网布局规划的重要内容。依据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相关原则,从公交线网的换乘枢纽、线网布局两个方面分层次对基于轨道交通网络的道路公交线网规划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并对指标的预处理方法进行了分析和量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应于基于轨道交通网络的道路公交线网的一般性评价方法,构建了公交线网合理性评价和换乘枢纽协调性评价的理论框架,以期能为基于轨道交通网络的道路公交线网评价及布局规划和优化调整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我国既有的轨道交通走廊规划出现了功能搭配不合理、换乘不便等问题。如何科学地规划这些轨道交通走廊上的线路以充分发挥其综合效能是目前面临的一大问题。以日本京都至大阪轨道交通走廊为案例,收集了其设计及运营资料,对该走廊上的各条线路的设计特征、运营特征及线路之间的换乘关系等进行分析,得到了轨道交通走廊上线路车站分布、列车行车组织、线路间换乘方案等方面的经验,供我国轨道交通走廊的规划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2.
鉴于当前轨道交通一体化综合开发滞后于地铁线路建设进度的客观条件,从轨道交通一体化开发已成为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及综合交通换乘枢纽的核心主导角度出发,提出轨道交通线路设计到一体化实施阶段的关联性,利用土地功能混合使用与公共交通高效换乘的理论,对城市轨道交通一体化土地开发范围和实施模式进行控制、激发和引导,实现城市功能集聚、空间整合和引发城市区域立体化等一系列经济和社会效应。旨在对当前城市轨道交通一体化开发的模式进行案例研究、反思并提出建议。因此,研究轨道交通一体化开发模式,对于目前我国以轨道交通为主的城市空间建设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以济南市轨道交通历山北路站为例,综合考虑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线路敷设方式、地上及地下周边环境、换乘量等因素,并重点研究管线迁改、交通疏解以及周围既有建(构)筑物对车站建筑方案及换乘方案的影响,对车站平行换乘、同站台平面换乘、站台上下平行换乘、站台间的"十"型、"T"型、"L"型换乘及通道换乘等换乘形式进行比较,选取最优方案,从而实现轨道交通功能的最大化,并为其他轨道交通换乘车站研究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14.
从换乘枢纽定位、设计思路、地下空间方案、换乘客流组织及与周边建筑结合等多个方面,详细介绍了上海轨道交通南京西路站三线换乘枢纽的规划设计方案;并提出新建车站的工程资源共享方案、换乘枢纽机电设备共享方案、换乘枢纽工程配套设计方案等复合协同发展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5.
枢纽换乘是影响多模式公共交通网络运行可靠性的关键环节.针对我国大城市公共交通运营管理现状,从运输管理层面提出了换乘枢纽的轨道交通与道路公交协调调度管理模式.基于轨道交通与道路公交运营调度协调的内涵、模式及换乘时空过程解析,提出了实现换乘枢纽内轨道交通与道路公交运营调度协调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设置相同或成整数倍的发...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武汉市轨道交通4号线二期工程穿越武汉主城区,与线网规划中的多条地铁线路进行换乘。由于经过的城市区域尚处于开发时期,地铁工程多处与规划或在建的市政工程协调。本文通过对武汉轨道交通4号线二期工程换乘车站方案的介绍,论述了各个换乘车站的控制因素及方案形成的过程,以及方案形成过程中与规划的市政工程协调关系,以工程可实施性和乘客的换乘便捷为出发点,兼顾城市发展规划的需要,为换乘车站设计提出清晰的思路。研究结论:(1)地铁换乘车站设计除了在满足换乘功能外,还要与密切的相关市政工程同期设计、同期实施,应从城市发展的高度统筹协调处理;(2)处于开发阶段的城市区域可利用地铁建设的契机,完善强化城市地下空间的建设,使得区域性的交通组织得到相应的改善。  相似文献   

17.
为了促进城市轨道交通健康可持续发展,对国内外"地铁+物业"开发模式进行分析,并结合武汉市轨道交通站点分布、站点影响范围、轨道线网密度情况,提出武汉市轨道交通站点地下空间发展结构及"地铁+物业"空间分布的策略。在此基础上,提出"地铁+物业+换乘设施"三体合一的站点设计及规划控制要求,并以武汉市轨道交通2号线金银潭站作为实例进行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18.
广佛江珠城际轨道交通广州芳村至珠海机场(不含)段,正线长156.58 km。广州段方案涉及引入广州枢纽、芳村至石围塘线路走向等方案。广州芳村地区经济发达,拆迁难度大,线路选线困难。本文采用系统的研究方法,并进行分析比选,为城际轨道交通与既有枢纽衔接换乘方案提供了一种化繁为简的研究思路和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9.
大型轨道交通网络的运能资源配置是提升服务品质与系统效益的关键.在分析网络系统复杂性和换乘衔接特征的基础上,引入综合协调的理念,将换乘枢纽作为疏解冲突、均衡运能的节点,建立以换乘等待时间最短为目标的网络列车运力衔接模型.设计基于协调层次、偏好导向的递阶循环协调算法,获得协调优化的运营方案,探讨了协调中典型问题的解决方法.以实际城轨交通网络为例求解,比选多方案的协调性,证明该方法的有效性,可用于辅助决策.  相似文献   

20.
在网络化运营条件下,多线路、多运营商共同参与的换乘票款清分清算问题,是天津市轨道交通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天津市城市轨道交通将建成13条线路,这要求清分规则算法在满足现有路网清分要求的同时,必须考虑到增加线路、车站后算法结果是否符合清分业者对象的利益.对轨道交通清分寻径方案及其数学建模做出了详细分析.介绍了遍历操作结合多因素优选方式确定轨道交通路网寻径方案,合理选择有效换乘路径,建立适合天津轨道交通路网实际情况的清分模型对运营票款进行清分清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