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断面客流不均衡条件下的地铁行车组织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地铁客流的分布特征,分析了地铁客流时间和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给出了依据客流不均衡性设计行车组织方法的原则。此外,给出了各种不均衡性的数学公式描述。以西安地铁二号线客流预测数据为例,探讨了客流分布特性与行车组织之间的关系,设计了相应的行车组织方案。  相似文献   

2.
地铁快速发展带来的高密度客流冲击,对地铁的运行效率,乘客出行的快捷性、实时性、舒适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基于以上问题,对客流分布进行研究并提出基于图像采集技术的地铁站台客流引导系统,此系统是基于车厢内的摄像头采集客流信息,通过地铁运营方的数据库与处理中枢对客流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得出客流引导信息,同时显示在站台门上侧的屏幕上,实时显示列车客流信息。结果表明,通过本系统对于客流的引导,可以部分代替引导人员的安排,节省了大量的人力,使乘客快速舒适出行,可以有效提高地铁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3.
地铁车站应对大客流的组织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地铁车站客流组织的基本原则,分析了影响地铁车站客流组织的因素,结合天津地铁1号线客流组织实例,简析了车站在应对大客流时采取的组织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诸多城市地铁高峰期客流拥堵、平峰期客流较少的问题愈发突出,且地铁运营财务负担越来越重。为提升地铁公司资产利用率和投资有效性,减少地方政府财政补贴压力,鼓励民众低碳、绿色出行,应积极利用地铁公司平峰期闲置运力。文章围绕提升地铁平峰客流选题展开多层次体系研究,针对该问题,文章认为提升地铁平峰客流从来源角度分为3类:诱增客流、转移客流和分流客流。在对策的探究中,分别从地铁公司、综合交通系统、城市系统3个层次提出细化方案,不仅考虑地铁公司自身的行为,还将地铁与其他交通方式以及城市规划、发展等功能结合,提出地铁平峰客流提升的对策方案,从而有效减少地铁平峰运输资源浪费,并助力双碳目标达成。  相似文献   

5.
在地铁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项目决策对地铁工程造价的影响度可达80%~90%,而客流量又是决定地铁工程必要性和可行性的重要参数。客流预测工作做得科学细致,可以使地铁修建方面的许多不合理因素得到控制。研究了客流预测量与不同发车频率下列车编组的关系,探讨了客流预测量与车站站台长度、宽度和进出站通道等的关系,分析了客流预测量对车站规模的影响,及其对车站造价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从地铁车站大客流管控需求出发,提出了基于智慧地铁的车站客流压力分级管控技术和管控策略,即基于客流智能监控的车站客流压力分级技术和基于客流压力分级技术的大客流管控策略。分析了智慧地铁下的车站大客流管控需求和思路,介绍了车站客流压力分级管控技术和管控策略。该策略的提出可为地铁运营管理者更加精细化地处理各类大客流风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国内在建地铁车站与火车站、客运站等交通枢纽的结合日益增多,设计过程中存在地铁与枢纽换乘、客流流线组织等重难点问题。在太原地铁1号线东广场站的设计中,地铁与国铁的换乘采用单循环通道换乘,避免地铁、国铁、公交等交通枢纽之间换乘客流的交叉,增大公共区非付费区面积,缓解地铁进站客流的拥堵。并利用Anylogic客流模拟软件对优化前后的设计方案进行评估,发现优化后的换乘方案乘客体验效果好,服务水平高。最后总结地铁与交通枢纽结合设计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为后续类似工程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以实际运营客流统计数据为依据,从周客流、日客流、时客流等时间分布角度,以及从客流流向、区段客流等空间分布角度描述并分析了郑州地铁1号线客流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地铁行车运营策略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9.
针对国内地铁车站客流无序性和突发性的现状,提出基于广义回归神经网络GRNN的地铁车站客流预警模型。以南京地铁全线网某时段客流数据为输入样本,运用GRNN神经网络进行训练与测试,得出预测数据并对比实际数据进行误差分析。结果表明:预测数据拟合,精度可行。将预测数据与南京地铁实时客流预警系统相结合,提出突发性大客流应急情况下的运营服务对策措施,为地铁运营管理单位避免突发大客流造成人员踩踏、恐慌等事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结合北京市地铁物联网工程的建设,提出地铁客流预警的概念、框架,在总结既有客流预警方面成果的基础上,从实时客流预警和预测客流预警两方面进行探讨,分析不同类型预警的优缺点,提出客流预警的技术流程,研究客流预警的级别和定级依据,提出适合地铁的客流预警指标体系,并分析不同指标的适用条件和使用范围,最后提出客流预警阈值方面的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地铁车站大客流运营组织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研究地铁车站大客流的运营组织方法,首先对大客流进行了分类,并分析了各类大客流的特点.按照乘客乘坐地铁的流程,探讨了地铁车站客流组织的影响因素,重点从客流预测、车站客流组织、列车运能、票务组织等方面提出了地铁车站大客流的具体运营组织措施.并以西安地铁2号线运营组织架构为背景,构建地铁车站发生大客流的组织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2.
由于地铁的客流具有时空不均衡的特点,大客流车站在客流高峰时段会出现站内密度过大与乘客滞留等问题.为提高地铁的运营效率与保障乘客安全,需要对地铁站内的客流进行全面监测与量化分析.文章在总结地铁站客流监测现状的基础上,对智能视频分析技术在客流监测中的应用进行研究.以北京市西二旗地铁站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客流监测系统的功能需求...  相似文献   

13.
从地铁路网客流分布特征展开研究,旨在可以快速准确地掌握客流数据统计信息。通过搜集大量现有客流数据及统计分析方法,研发地铁路网客流数据特征分析系统。研究系统查询思路和运力运量匹配关系,设计系统的总体架构和内部功能模块。在地铁客运管理部门的实际应用表明,系统可以实现对地铁客流数据高效、准确、规范的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14.
地铁候车厅客流运动的数学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上海地铁一号线车站候车厅内的客流运动进行实地观测和统计分析,借助流体力学比拟思想,将地铁站台内的客流运动比拟为一维和二维空间流体的运动,从而建立了定量描述地铁站台客流运动的数学模型。选取的观测对象为上海地铁一号线人民广场站和陕西南路站,在观测中发现同一列车在同一站点不同车门上下车人数呈空间不均匀分布,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地铁候车厅近车门处客流速度一密度的一维和二维数学模型。根据模型计算了上车时间,将其与实测数据比较,两者吻合较好,表明该模型具有合理性。通过应用该模型,显示了其工程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为避免地铁车厢客流过度集中,引导站台乘客分散乘车,文章以地铁各车厢客流均衡为目标,以均衡度标准差为指标,综合考虑车厢现有人数、候车人数及预计下车人数,优化地铁站台客流引导方式。通过AnyLogic仿真软件,模拟广州地铁珠江新城5号线站台条件,对比了客流量范围在12万人/日~60万人/日条件下,不同引导方式对车厢乘客分布不均衡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地铁站客流量达到24万人/日时,考虑预计下车人数的站台客流引导方式下的车厢客流均衡度标准差明显提升;与不考虑该站下车人数的引导方式相比,客流均衡度标准差提升幅度最大达到25.6%,相比人工引导方式的提升幅度达53.6%,有效提升了地铁精细化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对二线城市地铁客流的特点,对影响地铁客流量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从线路规划、完善公交接驳、票价和票制方案、提高运营服务水平等方面提出了二线城市地铁吸引客流的措施。从地铁商业、地铁广告等方面介绍地铁增值业务,以增加地铁运营收入。  相似文献   

17.
以西安地铁2号线南延段开通日期为预测年限,通过设计、实施客流调查及AFC(自动售检票)系统数据分析,深入探讨2号线南段现状客流出行特征及既有线上的客流规律,运用在既有客流规律基础上的趋势推演法,通过标定车站客流与土地利用、到离站交通距离与地铁车站选择、合理轨道乘距等数学模型,从客运量与断面客流量两方面完成其开通初期的客流预测,为2号线南段开通的运输计划编制提供依据,为后期新线开通的客流预测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18.
广州地铁线网车站大客流控制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地铁线网不断发展,地铁车站不可避免地面对大客流压力。在设备资源有限情况下,广州地铁采取车站级客流控制、单线级客流联控和线网级客流联控。同时在高峰时段定时启动客流控制,做好乘客宣传,确保车站客流组织的安全顺畅。  相似文献   

19.
以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为研究对象,对大型活动期间地铁车站客流组成及其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基于历史客流数据提出广交会期间车站客流量的提取方法.基于灰色预测理论构建了广交会期间地铁车站客流量预测模型,依托2018年秋季广交会期间地铁车站客流数据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 表明,所提方法可高精度预测广交会期间的地铁车站客流量.  相似文献   

20.
换乘通道是地铁换乘站设计的关键,而换乘通道客流密度是评价站点设计优劣的最有效指标。研究基于LEGION软件的仿真试验,建立了地铁换乘通道客流密度与客流强度、换乘通道长度及宽度的关系模型,模拟分析了不同长度和宽度换乘通道适宜客流规模。基于模型仿真,研究提出了人行通道是否使用物理分隔组织单向交通的临界条件,分析了行人逆向通行对单向通道正常方向人流状态的干扰影响。通过广州市部分地铁换乘站点的实测数据与仿真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仿真试验法建立的模型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