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针对站场管道的特点及潜在危险,研究了站场埋地管道腐蚀防护系统的检验方法、特点及难点,以及低频导波、漏磁、远场涡流、超声C扫描、磁记忆和X射线衍射应力测试等管体检测技术的原理、精度、适用性及不足,给出了多种管体检测技术组合的综合检验技术路线。最后结合工程案例,总结出综合运用当前检验技术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站场管道缺陷的不停输检验,指出当前管道检验技术仍存在的局限与不足。  相似文献   

2.
根据管道内检测与完整性评价报告,某输气管道存在6处本体缺陷需进行修复。为满足不停输修复的要求,在分析钢质环氧套筒、螺栓紧固夹具等常见管道缺陷修复方式特点的基础上,对螺栓紧固夹修复技术提出改进,实现了不停输状态下的管道本体缺陷的修复。结合改进后螺栓紧固夹具的现场实际应用,进一步研究了该修复方式的优缺点,对管道本体缺陷修复技术选择与应用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跨海架空管道主要位于浅海区域,检验人员难以接近,大部分检验项目只能采用非接触式检验方法。根据跨海架空管道的特点,介绍了管体腐蚀状况检测及安全评价方法,并提出了具体步骤和方法。该方法可实现对管体缺陷的检测,对检测中发现的超标缺陷进行安全评价,且具有检测时不停输、不去除防腐涂层、实时在线检测的特点。应用上述方法对某跨海架空管道进行了检测评价,通过对管体腐蚀缺陷的检测评价,提出了确保管道安全运行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文中基于标准规定和研究成果,论证了气质工况参数、高后果区与风险评价结果等输入数据对长输天然气管道内腐蚀直接评价结果有重要影响;针对丘陵地区某天然气长输管道,用PipePhase软件进行多相流模拟计算开展间接评价预测,并对预测内腐蚀敏感管段进行了直接检测,验证了ICDA的有效性。应用实例分析表明,针对部分长输管道,仅依据临界倾角分析不能确定需直接检测的内腐蚀敏感度点,应进一步开展多相流动分析,为更高效地开展长输天然气管道内腐蚀直接评价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长输管道宽频超声内检测器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宽频超声检测技术开展了旋转探头和阵列探头管道超声内检测器 (BUS-Pig)研究,实现了数据处理,管道腐蚀缺陷超声检测B、C扫描图像化和缺陷的三维图像化.实验结果表明:达到了管道腐蚀测厚精度±0.5 mm、腐蚀分辨率10 mm×10 mm的要求,并可检测评价管道截面尺寸.另外,对管道轴向裂纹的超声检测技术也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通过比较各种长输管道外防腐层检测技术,得出PCM+(多频管中电流法)的优越性,同时介绍了PCM+检测技术原理,详细分析了PCM+在长输管道外防腐层检测中破损点严重程度评定和定位技术,及在管道整体外防腐层等级综合评价中的应用,在实际检验中得出破损点性质判定规律及如何根据信号图来判断缺陷方法。文中得出一些规律有利于提高PCM+在长输管道外防腐层检测中的缺陷检测率和准确率。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长输管道微泄漏检测的方法,对声波检漏智能球检测性能进行了现场检测验证。智能球通过在管道内部运行,连续记录管道内的声学信号、压力信号等,通过分析检测数据中信号异常点,找出管道的泄漏点,实现对管道的微泄漏检测。通过对模拟长输管道以及成品油、原油管道进行试检测,成功检测出成品油管道上的泄漏量为0.19 L/min的漏点。通过试检测,确认了微泄漏智能球对长输管道的微泄漏有很好的识别效果。  相似文献   

8.
埋地钢质管道腐蚀防护综合评价系统研究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9  
有效的维护管理并确保腐蚀防护系统有效是管道高效安全运行的重要保证 ,使用数据库可高效地管理管道信息 ,对防腐检测数据处理的软件化可极大减轻人员的负担。介绍了埋地钢质管道腐蚀防护综合评价系统软件的主要功能、系统结构及主要实现模块 ,系统具有对目前常用埋地管道检验检测设备所测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的功能 ,并结合现行国家和行业相关法规和标准的规定 ,对检验检测结果进行评价 ,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相似文献   

9.
为了帮助管道运维单位选取合适的检测方法对管道上的盗孔进行识别,分析了外检测技术、漏磁内检测技术和弱磁扰动内检测技术的技术原理,并分别对3种检测技术对盗孔的识别效果进行了分析。外检测技术识别盗孔方便快捷,适合对管道局部进行排查,但不能识别经过防腐绝缘处理的盗孔;漏磁内检测技术能够准确识别管道上的盗孔,但检测成本较高;弱磁扰动内检测技术能够识别管道内表面的开孔特征,但还需根据管道维修资料对检测结果进行筛查。  相似文献   

10.
结合完整性检测技术和基于风险的检验技术,介绍了两种确定埋地压力管道检验周期的方法以及在检测项目中的应用情况,并对这些方法进行了对比.第一种方法既考虑到管道失效造成的后果,又考虑到管道的失效可能性,是一种比较准确地确定埋地压力管道检验周期的方法.第二种方法仅考虑到失效的可能性,但计算过程简便,适用于粗略估算.用两种方法分别对相同管道进行了检验周期评价,计算过程还需要在将来的工程应用中逐步完善.这些方法的应用,避免了目前确定埋地压力管道检验周期的盲目性,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减少了检验检测单位的工作量.  相似文献   

11.
在基于管道内检测的完整性评价实践的基础上,开发了具有数据导入、缺陷统计以及缺陷评价等功能的完整性评价软件,采用线程序列和数据缓存技术,提高了数据处理及缺陷评价的速度。以某老龄输油管道完整性评价项目为案例,利用该软件进行了完整性评价,对检测出的240 460处缺陷,经评估需要修复2 561处,其中立即修复的缺陷点达151处,严重缺陷按照优先顺序得到及时修复,确保了管道本体安全。  相似文献   

12.
文中从工艺的角度分析了加热炉与管道流动安全性之间的关系,采用流动安全性评价的方法对加热炉进行评价。分析加热炉内部参数间的影响关系后,给出加热炉的流动安全性评价步骤。采用该评价方法对秦京线管道加热炉的流动安全性进行评价,给出了评价结果并提出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3.
管道敷设并运行后,往往会存在一些缺陷,这就需要通过各类检测手段及时发现缺陷并评价其对管道安全的影响.管道外检测是管道完整性管理的重要基础工作,是保证管道安全的重要技术手段.通过外检测可以及时发现管道存在的外腐蚀和防腐保护系统缺陷,避免因外腐蚀导致的各类管道事故,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介绍了管道外检测技术的主要内...  相似文献   

14.
普通清管器无法满足变径管道的清管要求,有必要对管道变径检测技术及设备进行研究。介绍了管道变径设备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指出国内外研究水平的差距,并对变径清管器的优点进行了总结,重点对变径清管器的设计重点进行了介绍,并预测对变径清管器的密封皮碗、探头、磁路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将在今后很长的时间内成为管道变径清管器的技术攻关点。  相似文献   

15.
无损检测具有不破坏试件、检测灵敏度高等优点,主要应用于压力管道原材料及制造检验和再用检验。文中介绍了压力管道进行无损检测的重要性,重点对辐射、声学、电磁以及其他领域的检测技术进行介绍,简述这些技术的原理及使用特点,为压力管道无损检测方法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以管道漏磁内检测器为载体,通过对管体进行在线的漏磁内检测,可以达到量化管道缺陷、避免事故发生的目的。文中介绍了管道金属损失漏磁内检测技术,分析了油气管道漏磁内检测技术原理及漏磁内检测系统组成,利用有限元分析方法研究了管道缺陷尺寸对于漏磁场信号的影响,验证了管道漏磁内检测技术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7.
文中利用仿真分析软件对管体凹陷在开挖过程中的回弹进行有限元分析,分析完全模拟管道变形、加压、泄压后开挖的整体过程,并与实际检测开挖情况进行了对比。为了提升计算效率和计算精度,采用了对称模型进行计算,分析了西气东输二线在役X80管道内检测凹陷深度与管道开挖验证凹陷深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针对长输油气管道的内腐蚀问题,总结了国内外油气管道内腐蚀研究现状、内腐蚀主要机理,并从输送介质、管材成分、输送工艺等方面对管道内腐蚀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同时,结合国内外调研情况,介绍了长输油气管道内腐蚀控制标准和主要的防控技术,并对内腐蚀监测和直接评价技术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开展管道内腐蚀研究的重要性及研究方向,为油气管道完整性研究和内腐蚀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管系应力计算在工业管道检验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工业管道的检验过程中,采用商业化管系应力计算分析软件,对管道系统的整体应力状况进行分析,确定出应力载荷较大的危险点,有助于检验人员发现应力腐蚀开裂等缺陷,保障不停输全面检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文中介绍了一个成功的应用案例,该案例中发现了几处典型超标缺陷,说明在工业管道检验检测时,与管系应力计算有机结合,有助于检验人员找出危险管段,提高了检验的有效性与针对性。最后还提出了开展基于管系应力分析的工业管道检验检测的几个步骤与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20.
根据现时生产需要,本着务实创新的科学态度,采用管道清管、内窥检测、综合评价、化学清洗及针对性检修等项综合技术,将在役17年的克-乌(克拉玛依-乌鲁木齐)DN500车油管道成功地进行了技术改造后,用其把呼图壁气田的天然气经济、安全、快捷地输送到了克拉玛依。不仅节约了2亿多元的建设费用,提高了管道综合利用率,优化了管网,而且为原油输送管道改输其它介质积累了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