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市光工业在"AT International2008"(7月23~25日,幕张Messe会展中心)上展出了采用白色LED、可左右独立控制照射角的配光可变式前照灯(AFS)。新型前照灯的单侧前照灯由2个固定组件和一个旋转组件构成。固定组件和旋转组件均配备有白色LED。固定组件为投影仪式,旋转组件可利用步进马达旋转。配备于各组件的白色LED均采用4个LED芯片。旋转组件采用对来自白色LED的光进行两次反射来照射前方的构造。前照灯的总光通量与HID灯一样,达到了1万2000lm。LED的发光效率为100lm/W左右。  相似文献   

2.
市光工业在“AT International2008”(7月23~25日,幕张Messe会展中心)上展出了采用白色LED、可左右独立控制照射角的配光可变式前照灯(AFS)。 新型前照灯的单侧前照灯由2个固定组件和一个旋转组件构成。固定组件和旋转组件均配备有白色LED。固定组件为投影仪式,旋转组件可利用步进马达旋转。配备于各组件的白色LED均采用4个LED芯片。  相似文献   

3.
从背光源本身发光性能、LED电路板的布置、LED散热结构、开关按键及工作指示灯导光结构、制造工艺等方面,重点分析对开关背光及工作指示灯亮度均匀性的影响,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通过实际应用和测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并改善了开关背光及工作指示灯的亮度和均匀性。  相似文献   

4.
李凤远  赵敏  王建 《天津汽车》2011,(9):59-60,62
LED相对于传统的白炽光照明具有许多优势,高亮度LED在汽车照明的应用前景广阔,但仍需克服许多困难。采用特定的方法对电流、噪声、温度和亮度进行控制,可以解决高亮度LED的关键技术问题。随着高亮度LED在汽车照明领域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其应用市场也正在逐步扩大。使用高亮度LED照明必将成为未来汽车的主要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5.
商用车投射式前照灯因其体积小、投射距离长、光型好而备受人们的重视。为了提高商用车投射式前照灯的使用效果,分析了投射式前照灯的工作原理及优势,针对投射式前照灯截止线处的色差及亮度梯度过大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投射镜头的投射透镜结构。为了解决近光截止线处的亮度梯度大的问题,采用了一种具有微结构的非球面透镜,使截止线处的亮度变小,从而达到欧洲经济委员会(ECE)标准要求。发光二极管(LED)光源用于前照灯具有低能耗、长寿命、快速响应等优势,为此,针对 LED光源代替传统光源情况,对前照灯反射器、挡板、透镜等进行了改进,实现了 LED 照明系统的设计与加工。  相似文献   

6.
公路LED可变信息标志光度指标静态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比较了行业标准JT/T431的适用性和经济性,围绕安全节能提出了改进途径,利用统计分析方法确定了LED光度取值范围.从交通心理学和人机工效学的角度,试验研究了LED可变信息标志在白天、黄昏、夜晚等环境条件下显示屏亮度与人眼适应性和视认距离的关系,给出了可变信息标志LED亮度及其视认距离的标准建议值.研究成果将为公路LED可变信息标志光度指标的设计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基本参数,有助于保障交通安全,节约交通资源.  相似文献   

7.
斯坦利电气公司(STANLEY ELECTRIC)最近推出了可将大功率白色发光二极管(LED)用于近光灯及远光灯的前照灯样品。目前,大部分汽车照明灯具厂家一般只在近光灯上使用白色LED模块,而远光灯则使用HID灯。此外,其它白色LED厂家也推出了面向前照灯的白色LED光源等,给人留下了白色LED模块正在走向大功率化的印象。所有白色LED模块样品在配备光学透镜的状态下直径均在30mm-50mm左右,作为LED属于较大的品种。  相似文献   

8.
公路隧道照明的目的是把必要的视觉辨析信息传递给驾驶员,确保车辆在白天或夜间行驶时,能够安全地接近、穿越和通过隧道,防止因视觉辨析信息不足而出现交通事故。隧道LED照明控制系统是基于LED灯能瞬间启动并调整亮度的电气特性,并综合考虑高速公路隧道内环境亮度、车流量等因素,采用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实现对LED进行亮度调节。结果表明:将LED隧道灯与稳定可靠的LED隧道灯照明控制系统相结合意义重大,节能降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汽车新光源     
随着LED技术的发展,其发光效率和发光强度都有大幅度的提高,为在汽车信号灯上的应用提供了条件。而LED节能和环保的优点为其在未来的应用开辟了新的方向。汽车的车灯和其它光学部件用LED代替将在所难免。介绍了LED的发展和技术特点,结合当前的实际,浅析了LED在未来汽车应用中的必要性,并从试验的角度论证了LED在汽车信号指示灯中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至今约经过了100年后,自炽灯被应用于汽车前指示大灯。“未来将是发光二极管(LED)的赛场世界。”这是梅赛德斯光技术负责人乌韦·康斯坦茨所确认的。其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在亮度、寿命和功率这些方面,新一代的灯具都远远优于传统技术。  相似文献   

11.
1.汽车无源光学星形网络 高速数据通信网络用于汽车电子控制系统.除了采用金属线芯制成的双绞线等通信媒体外.光纤传输系统应用于汽车上也日趋成熟。汽车无源(不能放大或产生能量的传输系统)光学星形网络主要由以下四部分组成:无源光学星形、光发送器(光二极管LED)、在节点上的光接收器、节点与星形之间的发送和接收光纤。  相似文献   

12.
欣闻 《汽车与配件》2010,(25):32-34
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节能环保产品的迫切需求,使用LED(发光二极管)前照灯的车型在不断增加。随着成本的降低以及单个LED元件的亮度得到提高,2014年以后LED前照灯有望开始全面普及。  相似文献   

13.
慧文 《汽车与配件》2011,(31):32-33
为了能够低损耗地使用白色LED的光线,LEAF采用了精密的配光控制技术,并进行了可使白色LED保持高发光效率的散热设计。2010年12月上市的日产LEAF标配了LED前照灯,其设计宗旨是实现"全球最高的节电性能"。供应商日本市光工业在抑制白色LED的发光损失和配光特性方面做了大量研究,采用了对白色LED进行高效散热,确保高发光效率的对策。2个白色LEDLEAF的LED前照灯在近光灯光源上采用了白色LED,近光灯点亮时的耗电量为23W。  相似文献   

14.
卷首语     
《经济导报》2007,(2):3-3
过去常被认为是科技发展未来方向的纳米技术现在已经成为现实。针对含有众多纳米大小物质的化学反应及细胞的分析正在加速靶点鉴定的速度和精确性。采用纳米芯片进行DNA测序可以在四小时内通读2.5亿碱基,同时保证99%以上的精确性。[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郑军  简婧 《交通科技》2015,(1):119-122
为更有效地设计隧道照明,针对隧道LED照明模拟设计欠缺的现状,基于Zigbee无线通信研发了隧道LED照明模拟控制系统,提出并设计了车载照度采集装置,实现对隧道内亮度的连续检测。实验分析表明:车载照度采集装置误差在-5.69%~3.06%之间,隧道模型设计亮度误差在-4.49%~5.57%之间,具有较高的可靠性。最后,研究成果已应用到隧道照明改造的模拟设计中,改造后节能百分比达53.6%。  相似文献   

16.
以公路照明条件及工程应用实际为基础,在模拟环境下研究了环境亮度、光源等要素对被试人员视觉分辨力的影响,通过实物光源模拟照明环境开展了一系列人机工程学试验,以瞳孔直径表征了人眼对光源及照明条件的反应,并以赛德尔像差理论分析了人眼瞳孔直径变化与视觉空间分辨力的关系。试验结果显示:固定光源种类,被试者瞳孔直径随环境亮度提高而缩小;固定环境亮度,被试者瞳孔直径随光源改变而不同,且不与色温呈简单对应关系,高压钠灯对应的被试者瞳孔直径最大,无极荧光灯次之,白光LED光源最小,仅对测试用白光LED而言,光源色温与被试者瞳孔直径呈非线性反比关系。通过对测试用光源发射光谱的检测分析,发现短波辐射在辐射通量中占比较高的光源对被试者光生物效应的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发光二极管(LED)工艺与材料的发展过程和超高亮度发光二极管(UB—LED)的性能特点。与白炽灯比较,LED具有可靠性高、功耗小、使用寿命长、维护量小、运行成本低等一系列优点,在汽车照明与显示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被公认为是21世纪有发展前景的新型固体光源。  相似文献   

18.
对一种基于CAN总线的LED智能控制系统在高速公路隧道照明中的应用进行介绍。该系统利用CAN总线传输距离远、可靠性高的特点,并依据车流量及实时洞外环境亮度等因素对隧道内LED灯具进行智能控制,实现隧道按需照明,从而达到2次节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天津汽车》2011,(9):6-6
德国宝马日前表示,公司正致力于高亮度激光车灯的研发。宝马认为未来车灯系统的进一步发展将离不开激光的应用。激光灯的亮度是传统LED灯亮度的1000倍,而其耗电量仅为LED灯的1/2。激光灯的这些优点让宝马看到了激光在未来车灯领域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罗静 《天津汽车》2011,(3):27-28
基于目前的半导体制造技术,LED输入功率中只有大约15%的能量转化为光能,其它的则转化热能,如果LED散热问题解决不好,输出光功率减小,加速芯片蜕化,寿命缩短,不能突显灯具的优势。文章在某轿车现有前照灯组合结构的基础上,制作了LED汽车前照灯样灯。介绍了热管散热器的导热和散热方式,仿真和测试结果表明散热效果较好,指出热管散热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散热方式应该向智能散热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