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随着国内经济的迅速发展,建筑创作活动也空前繁荣,建筑创作模式呈现多元化的态势,“集群设计“模式成为近年中国建筑业界一种新兴的建筑组织模式,其中集聚了中国建筑界的精英建筑师及其前卫建筑作品.本文以一种列表的方式,表述了二十世纪初以来集群设计的经典案例,为集群设计模式的研究呈现了清晰、直接的脉络.  相似文献   

2.
认为中国传统的风水模型对中国古代民居的住宅建设、宅址的选择、村镇格局的形成,有着理论上的指导作用,客观上也加以了体现.作者通过对江西万载周家大屋的考察研究验证了这一点,并认为风水学、营造学与造园学构成了古代中国建筑规划设计理论的三大支柱.  相似文献   

3.
刘杰 《交通与运输》2008,24(6):74-75
拱桥和梁桥、索桥同为中国古代桥梁的3种基本形式。  相似文献   

4.
中华传统文化、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中国管理哲学的构建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本文拟对管理之世界观、管理之规律、管理之道、管理之价值观等涉及中国管理哲学的几个重要问题进行简述,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5.
桩基技术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最早的桩基距今已有七千多年,据历史文物遗址的挖掘揭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桩是在浙江省宁波市附近的河姆渡,作为古代干阑式木结构建筑的基础是由圆木桩、方木桩和板桩这三种形式木桩组成的桩基础。  相似文献   

6.
艺术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性格、精神和文化特征。中国的传统造型艺术,如建筑、雕塑、绘画、书法、戏曲等,皆自成体系,别具风骨,以一种东方特有的空灵淡雅的风格流传于世,长达数千年而不衰。中国传统造型艺术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便受到世界人民的瞩目。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更趋国际化。“形神说”是中国古典美学理论中一个重要的观念,同时它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传统造型艺术的发展。一、中国传统造型艺术中的“形神说”一切艺术都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造型艺术更是如…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对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究竟是起了积极的影响还是消极的影响 ?这是一个科学史界和哲学界反复争论 ,迄今尚无定论的问题。根据《中外教育名人辞典》所载的中国古代教育家数绘制出一条曲线 (略 )。中国古代教育时兴时衰 ,高潮迭起 ,每次高潮从波谷到波峰 ,再到波谷 ,持续 4 0 0年左右。唐宋时期两峰耸峙 ,是中国古代教育的全盛时期。把这条曲线与陈文化教授根据《自然科学大事年表》、日本伊东俊太郎等编的《简明科学技术史年表》和日本汤浅光朝编的《科学文化史年表》所载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果绘制的综合曲线叠合起来 ,…  相似文献   

8.
纵观中国历史演变过程,可以看出,孝作为家族社会的精神基础,它一方面满足了维护家族制度稳定,协调父子关系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被封建统治者以"以孝作忠"引以为自己的专制统治服务,因此,在中国古代长期的封建社会受到了历代统治者与社会民众的重视,并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本文主要从《唐律疏议》的一些条文来探讨一下中国古代的孝亲思想.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造船文化中有"保寿孔"习俗,即在龙骨上挖出小孔,其中放置铜钱或其它祈愿物品,用以祈求航行平安。而欧洲造船业自古罗马时期即有"桅下硬币"风俗,指在桅座上放置硬币等物以祈求幸运。本文对比了中西方古代造船业中放置祈愿物的类型、位置和演变情况,认为两者间的相似之处是因海上长期文化交流所致,保寿孔来源于中国内陆建筑中的"上梁钱"传统,并认为古代中国和欧洲均有在墓葬和建筑物中放置钱币或祈愿物的习惯,这是在海船上放置同类物品的文化基础,而相似的风俗也是促使这种造船文化传播并扩大影响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0.
桥涵简介 中国古代桥梁的辉煌成就举世瞩目,曾在东西方桥梁发展史中,占有崇高的地位,为世人所公认。但我国古代的桥.形式种类繁多,发展演变过程漫长,这恐怕就未必为人尽知了。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我国的桥梁建设者就积极开展从内陆建桥向跨海建桥的研究和谋划。刘自明说,大跨、轻型、快速施工是21世纪的跨海桥梁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由汉语的"吃"语素所组成的词语,反映了"吃"是中国人乃至国家生存之本,是中国人朴素的认知方式;"吃"出政治功用.以"吃"语素组成的众多词语,积淀了深刻的汉文化因子,具有极其丰富的文化意义,体现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忠实地反映了汉民族的历史、文化、信仰、偏见以至思维定势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文学史》是为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主干课,是提高学生整体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笔者结合做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之体会,认为中国文学史教学改革可以从三个方面努力:强化学生对古代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与背诵,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加强教学活动中教与学的互动,以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进考核评价机制,以促进学生的学习。  相似文献   

13.
玉具有美丽、温润、坚贞、不朽的特质。远古时作为民族精神文化指标的玉礼器,经过长期的融合演变以及随着汉代国势的壮大,也有了长足的发展。“汉玉”几乎成了“古玉”的代名词。文章主要介绍了汉代玉器纹饰在造型、装饰风格和雕刻手法上的发展演变,指出汉玉对汉代以前纹饰的吸收和发展以及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中国国学与构建和谐社会之间的关系的探讨,阐明了在全球化时代及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下,国学现代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点。  相似文献   

15.
中华文明虽起源于"农耕",但中华民族的发展离不开航海.中国古代航海事业经历了各个朝代发展,终于在明朝郑和下西洋时达到了顶峰.由于各时期的政局各异、航海技术差别、以及国家对外贸易的策略不同,中国古代航运事业在不同时期是围绕着若干港口区域开展的.  相似文献   

16.
当前,高职院校偏重学生技能教育,而忽视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对提升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健全人格,促进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自动分词是古今汉语信息化所面临的共同课题。但古今汉语存在较大区别,现代汉语分词方法难以直接应用于古代汉语分词。为更好地借鉴现代汉语分词方法,探索符合先秦汉语的分词方法,从语言开放度、语言发展的表现及阶段、复音词的分布及构成、高频词的分布四个方面对先秦汉语与现代汉语的词汇进行了比较。发现先秦汉语既有区别于现代汉语的分词难点,又有独特的分词优势。  相似文献   

18.
历代中国小说理论从很多方面探讨小说的审美特征 ,但是忽略了小说带有根本性特征的审美特点 :“奇”。本文试图寻找中国古代小说理论史中对“奇”的使用和论述 ,尝试着对“奇”定义 ,并探讨中国古代小说的根本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9.
中文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使用最广泛的文字,语义丰富,而且可与计算机完美地结合.文字计算可以也应该应用中文文字,以便获得更广泛的应用价值.模糊逻辑为中文文字的形式化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现在是开展中文文字计算研究的大好时机,并能为投资者提供巨大商机.  相似文献   

20.
中国特殊的地理条件形成的中国古代封闭分散的农业经济,是人们具有保守心理的经济根源.与中国实际结合的马克思主义是克服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和人们心理的保守性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