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武广客运专线线下工程测量控制网的分析和客运专线对无碴轨道测量控制网的要求,探讨满足武广客运专线无碴轨道工程平面、高程测量控制网的解决方案,对目前正在施工的客运专线和城际铁路无碴轨道施工控制测量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武广客运专线线下工程测量控制网的分析和客运专线对无碴轨道测量控制网的要求,探讨了满足武广客运专线无碴轨道工程平面、高程测量控制网的解决方案,对目前正在施工的客运专线和城际铁路无碴轨道施工控制测量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吴明友 《中国铁路》2006,(10):28-31
高平顺性和高精度是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建设的突出特点,对勘察设计、施工和运营维护提出了较高要求。通过研究和制定工程测量与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标准,认为工程测量与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是无碴轨道客运专线铁路的关键技术,建立勘测控制网、施工控制网、运营维护控制网为一体的高精度测量网,对线下构筑物进行监测和评估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LEICA GRP1000用于无碴轨道施工测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设铁路客运专线,对于铁路建设者的管理、设计和施工部门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世界铁路的最高试验速度已达500 km/h,在我国,对于高等级铁路客运专线的设计、建造技术和管理标准,正处在国外技术引进阶段。介绍瑞士安伯格技术公司生产的高精度轨道测量设备LEICA GRP1000的特点、工作原理及方法,对国内客运专线无碴轨道的建设和监理单位认识和了解无碴轨道的测量技术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5.
岑敏仪  张同刚  李劲  谭俊 《铁道学报》2011,33(8):99-102
边角后方交会控制网现已成为客运专线建立CPⅢ网的主要形式,但《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中与之配套的测量数据处理技术:控制网置平却一直未受重视和应用.本文根据《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的各级控制网精度指标和边角后方交会控制网的有关技术要求,设计控制网进行仿真试验,并结合在建客运专线的工程实例,...  相似文献   

6.
结合龙厦铁路工程有碴轨道和无碴轨道精密控制测量,对有碴轨道和无碴轨道的精密控制测量混合网平差方法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研究,满足相应的技术要求,成果正确、可靠,能更好的指导施工.  相似文献   

7.
无碴轨道施工平面控制主要技术标准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研究目的:通过理论研究,对无碴轨道施工平面控制测量的主要技术标准提出适宜的建议。研究方法:结合无碴轨道平顺性铺设精度指标要求,从10 m弦正矢不超过2 mm的限差分析入手,依据误差理论,对平面控制的主要技术标准进行理论分析和估算。研究结果:得出了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铺轨控制基标、施工精密导线以及GPS平面控制的主要技术标准,并提出投影变形控制及施工坐标系统设计的建议。研究结论:客运专线对无碴轨道铺设精度标准的较高要求,进而对施工平面控制测量技术标准要求也显著提高。系统建立适宜精度标准的平面控制基准,是保障无碴轨道铺设精度指标顺利实现的前提。  相似文献   

8.
论时速大于200 km铁路精密工程测量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时速大于200km铁路必须具有高精度的几何线性参数,做到高平顺性。因此,必须建立一套与之相适应的精密工程测量体系。2004年,铁道部决定在遂渝线建设无碴轨道综合试验,组织开展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技术的研究,并建立遂渝线无碴轨道综合试验段精密测量控制网。研究提出了我国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控制测量采用勘测控制网、施工控制网、运营维护控制网的测量体系,时速大于200km铁路轨道采用绝对定位与相对定位测量相结合的铺轨测量定位模式,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平面坐标系统采用边长投影变形值≤10mm/km的工程独立坐标系。确定了我国无碴轨道铁路工程平面控制测量分三级布网的布设原则和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高程控制网的精度等级。  相似文献   

9.
有碴轨道精密工程控制测量作业方法及精度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长吉铁路客运专线有碴轨道精密控制测量测设过程,介绍有碴轨道精密测量的作业方法及主要精度指标。  相似文献   

10.
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工程技术(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简要论述了国内外无碴轨道工程技术发展趋势,介绍世界上各种无碴轨道结构形式和发展方向,以及无碴轨道工程的技术特点和技术经济性;并结合我国秦沈客运专线桥上2种无碴轨道的建设经验,对我国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设计与施工、机械设备开发、成套技术引进提出思考和建议,可供无碴轨道设计与施工等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