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公路线形设计因素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安全是公路设计需考虑的首要因素,其中改进线形设计对于提高行车安全最为有效,优良的线形设计是保证行车安全的根本。公路设计一开始就应该重视线形的安全设计。从公路线形方面(直线、平曲线、竖曲线、线形组合等),视距方面及线形组合与道路景观的协调性方面分析了公路线形设计因素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并提出了线形设计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以使公路线形更适合驾驶员的视觉和心理要求,最大限度的保证交通安全。  相似文献   

2.
公路线形设计因素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公路线形方面(直线、平曲线、竖曲线、线形组合等)、视距方面及线形组合与道路景观的协调性方面分析了公路线形设计因素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并提出了线形设计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以使公路线形更适合驾驶员的视觉和心理要求,最大限度地保证交通安全。  相似文献   

3.
通过已建公路的实地考察,收集到了一些不良平纵组合实例,这些不良组合有些造成线形折曲影响路容,有些造成线形不连续或视距不良,从而促使驾驶人员心理紧张影响行车的舒适性甚至安全性,通过对其成因加以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为今后的设计提供借鉴。[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低等级公路平面交叉转弯车型中小型车比例较高,若采用规范中规定的鞍式列车和载重汽车进行转弯设计或采用规范中推荐的转弯线形和转弯半径,容易诱发小型车以较高速度转弯,既不利于平面交叉安全运行,也不利于土地节约。为选取合适的转弯线形与转弯半径,该文以低等级公路(三、四级)与等外公路平面交叉右转弯交通组成调查确定的主要服务车型作为转弯设计车型,模拟分析了车辆右转弯轨迹特性,并采用单心圆曲线、三心圆曲线、直线渐变段接圆曲线3种线形对转角为70°、90°和110°时的转弯轨迹进行了拟合,比较确定了适用的转弯线形和转弯半径,研究成果可供低等级公路与等外公路平面交叉右转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5.
就公路平面线形设计中,几种主要线形组合的圆曲线半径和以回旋线作为缓和曲线的长度的拟定及其计算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实地调查了贵州省山区低等级公路线形状况,采集了山区四级公路平曲线半径、纵坡、竖曲线半径等主要线形指标。统计分析了上述各指标的分布规律,对比分析了各指标所能达到JTG B01-2003《公路工程技术标准》相关指标的情况。在此基础上对山区低等级公路线形组合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不同线形指标条件下,平纵组合路段的分布规律。分析结果表明:既有山区四级公路大部分路段可满足相应的设计标准,但公路线形连续性较差、圆曲线和纵坡指标取值较低、不利行车安全的平纵组合路段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7.
《公路》2020,(5)
为了研究影响山区公路4种线形选择的主要因素,运用灰色关联分析理论的思想,以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地形条件等级、河流等级为影响因素建立了山区公路线形灰色关联分析模型,计算了山区公路线形因素关联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关联度排序后判断各个因素的影响程度,根据工程实例和对3种影响因素的分析得到其在4种山区线形的关联度并将其排序。研究结果表明沿河线、越岭线、山脊线、山腰线4种线形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关联序各不相同,并通过实际数据对比指出工程人员考虑因素的侧重点。该模型可作为山区道路的路线设计时的参考,并为以后山区道路设计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公路事业的发展,高级公路里程不断增加。为了保证行车的安全舒适以及适应车速的提高,线形设计已日益被人们所重视,特别是作为线形设计要素的缓和曲线以及平曲线的超高和加宽,也已提高到了应有的位置。《公路》和《华东公路》等杂志最近发表了一些这方面的论著,提出了  相似文献   

9.
提高线形设计的安全性是减少公路本身内在安全隐患的主要途径,而如何快速准确对其进行评价是公路线形设计工作中经常面临的难题.阐述了公路线形设计中进行安全性评价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引入了以运行速度协调性为核心的线形安全性评价指标,讨论了其评价标准,给出了以分段计算模型法为核心的运行速度计算方法和具体公式,在此基础上结合纬地HintV85软件提出了进行公路线形安全性评价的交互式建模方法,最后进行了实例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提高公路线形设计安全的可靠性,另一方面可以促进交互式公路安全设计.  相似文献   

10.
山区公路小半径曲线是事故的多发地点。通过对行车轨迹及驾驶员行车视觉感觉的分析,结合曲线透视图,分析得出小半径曲线视觉信息不良是导致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据此对小半径曲线加宽、横向超高及中心线设计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相对山区公路小半径曲线的道路安全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11.
刘晓峰  齐庆宝  王文朝 《公路》2003,(10):58-60
针对公路平面线形设计方法进行讨论,提出了线元组合概念,并对公路平面线形组合形式进行了类别划分,分别给出相应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2.
考虑视觉条件的公路平面线形要素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讨论了考虑视觉条件的公路平面路线要素及应用,提出了在高标准公路平面线形设计取值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一)为什么谈起断背曲线搞公路工程的人都知道,断背曲线是一种线形病态。这是早在公路诞生之前就为铁路工程实践所证实了的。因此在公路线形设计中,人们都力图避免这种线形。可是要合理地避免它,有时会遇到困难,尤其当地形复杂,路线等级较高的情况下,更会感到棘手。有时候还会因断背曲线的概念不明确而弄得无所适从。“两同向曲线连以短的直线,叫做断背曲线”。这是公路设计中比较普遍的提法,  相似文献   

14.
与环境相协调的公路线形灵活性设计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国内外公路线形与环境相协调灵活性设计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基于运动视觉的公路线形灵活性设计的设计原则及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路线是山区公路设计的关键,既要考虑工程因素,还要考虑道路的安全性和舒适性。结合项目对山区公路的路线设计进行了总结,重点介绍了山区公路的选线方法、平面线形组合的应用及平面指标选择,并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注意事项,给出了缓和曲线参数参考值,给广大设计者提供借鉴与思考。  相似文献   

16.
相关研究表明,驾驶员在驾驶操作过程中,80%[1]以上的信息来自于视觉。因此,驾驶员在行驶过程中的视觉信息可接受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用来评价公路线形的安全性。提出视觉信息变化率的概念,基于三维运动学的相关原理,建立公路平面、纵断面和平纵组合等条件下的公路线形视觉信息变化率模型,并对比典型沙漠草原公路——京藏高速公路部分路段的交通事故数据,定性分析公路线形的视觉信息变化率与交通事故的相关性。研究表明,车速和曲线半径是决定线形视觉信息变化率大小的关键指标,同时,公路线形的信息变化率在一定程度上能揭示交通事故的发生原因。  相似文献   

17.
为建立基于驾驶员人因的山区高速公路长大连续下坡路段线形组合设计方法,通过大型货车自然驾驶试验,研究了驾驶员动态视觉参数在长大连续下坡路段的分布特性及线形组合对驾驶员视觉的影响规律,提出了长大连续下坡路段线形组合设计控制指标和标准.首先通过长大连续下坡路段自然驾驶行为试验,获取了驾驶员眼动参数;其次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了长大连续下坡路段驾驶员视觉负荷强度模型;最后提出了基于驾驶员视觉负荷强度的长大连续下坡路段纵坡组合及平纵线形组合设计方法.研究结果表明:传统的陡-缓-陡纵坡组合模式设置的缓坡并没有减轻驾驶员行车过程中的视觉负荷,长大连续下坡路段应尽可能采用单一纵坡模式进行展线;相邻坡段坡度差宜控制在1.5%以内,条件受限时也不应超过2.3%;直坡段宜将直坡组合度控制在0.02 m-1以内,弯坡段宜将弯坡组合度控制在0.25m-1以内、条件受限时应控制在0.45 m-1以内.  相似文献   

18.
依照现行公路设计标准,平面与纵面线形通常是在二维(2D)空间分别考虑,文中作者运用其提出的模式,研究了三维(3D)线形对视距设计要求的影响.结论显示考虑了3D的设计要求与2D有明显差别.在一定竖曲线线形和挖方边坡的条件下,基于2D的设计会过低或过高地选用所需的半径.在填方段,当凸形竖曲线与长平曲线组合时,基于2D的设计过高地估计了所需的竖曲线长度.总之,基于2D的设计虽能满足公路的安全性与经济性,但作为结论,应当发展基于3D的设计标准并应用于公路的几何设计.  相似文献   

19.
景区公路特别是旅游公路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游客和豪华大巴,因此,景区公路的安全至关重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也同样突出。而公路线形标准的确定直接影响道路安全性和对环境的破坏程度。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安全和环境保护是对立的,线性标准的提高,可以增加安全系数,但对环境破坏的程度有可能加大。结合334省道五莲东段的改建,论述了在景区公路的设计中如何均衡考虑环境保护与道路安全的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景区公路特别是旅游公路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游客和豪华大巴,因此景区公路的安全至关重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也同样突出。而公路线形标准的确定直接影响道路安全性和对环境的破坏程度。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安全和环境保护是对立的,线性标准的提高,可以增加安全系数,但对环境破坏的程度有可能加大。结合334省道五莲东段的改建,论述了在景区公路的设计中如何均衡考虑环境保护与道路安全的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