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3.
介绍一种从辐射噪声中分离出螺旋桨噪声的方法。根据螺旋桨噪声同航速的变化关系,将辐射噪声1/3 Oct谱级进行归一化处理,求得艇体函数,给出各工况下螺旋桨绝对声压谱。对分离算法进行建模仿真,重点讨论不同航速工况的选取和机械噪声随航速的增长规律这2个因素对分离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6.
阐述了螺旋桨空泡的形成机理,对其产生的噪声及其噪声谱作了分析;阐述了激光空泡噪声的原理,分析了激光产生噪声的机制。两者的比较分析研究,为后者对前者的仿真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船舶螺旋桨空泡噪声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空泡运动机理、数值计算方法及试验研究三方面对船舶螺旋桨空泡噪声最新的研究动态作了简单回顾.理论方面给出Rayleigh方程的应用范围;数值计算方面,将FWH方程方法应用于船舶螺旋桨噪声计算.结合所做试验,考虑了水中含气量对船舶螺旋桨空泡噪声的影响.同时对进一步需要开展的螺旋桨空泡噪声工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螺旋桨离散谱噪声计算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螺旋桨处于非空泡状态时,离散谱噪声是舰艇辐射噪声的主要成分之一。因而对螺旋桨离散谱噪声进行预报控制至关重要。螺旋桨离散谱噪声计算一般是在螺旋桨非定常力计算和声学计算相结合的基础上得到的。非定常力可以采用面元法或升力面方法计算得到。本文对两种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面元法要优于升力面方法。随后的算例采用面元法计算出螺旋桨非定常力后作为FW—H方程的源项进行了螺旋桨离散谱噪声预报,并通过螺旋桨参数变化可得到离散谱噪声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9.
本文概述模型螺旋桨空蚀定量试验的方法和过程,试件材料分别为铝合金和黄铜,对于同种材料试件分别在不同加速空蚀试验装置中作比较试验,分析各种试验结果,从而找出统一的估计公式。本文用空蚀强度和空化强度的含义来统一所得到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10.
就信号处理中的Wigner方法及其螺旋桨噪声试验中的应用问题作了初步探讨。简要地介绍了Wigner分布的基本概念及其物理意义,结合模型试验和数值计算给出了螺旋桨噪声的时-频联合分布及其在时域和频域中的能量分布。结果表明:Wigner谱对于螺旋桨噪声的时域分布、线谱和非定常噪声的测试分析是十分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了用于竖轴推进器控制叶片自转的正统机构和VSP机构的叶片角特性。VSP机构是机架长度可调的双曲柄六杆机构。本文首先指明了它的独立几何参数,并提出一套求解其叶片角的简化公式。力了与正统机构比较,引出了伪偏心率、瞬时偏心率、平均偏心率和放大系数的概念。最后通过实例计算,比较了VSP机构和正统机构的叶片角特性。 相似文献
12.
自然通气降低导管螺旋桨空泡噪声试验和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已在文献中报导了通过导管24个周向分布径向孔,向螺旋桨叶梢部位人工低压充气(进口压力为2~3个大气压),可降低导管螺旋桨噪声达20分贝左右,当螺旋桨背面出现泡状空泡的强噪声源时,降低空泡噪声效果尤为显著,可高达30分贝左右。 本文继续研究,利用螺旋桨盘面上部的负压,采用自然通气,在导管上开一个孔、四个孔、八个孔向螺旋桨叶梢部位小气量通气降噪的试验和理论分析。试验证实:自然小气量通气在频率2~40千赫范围内可降低螺旋桨空泡噪声约4~12分贝左右。并从理论上分析了自然小气量通气后,可使空泡崩溃延缓;降低崩溃速度;降低辐射声能和声压;延长崩溃时间;结果可降低空泡噪声最高达15分贝左右,这与试验结果相当一致。虽然降噪幅度不及人工低压充气的降噪幅度大,但自然通气的最大优点是无需外加气源,因此更具有实用价值。试验还证实了不论是人工低压充气还是自然通气,不仅是降噪的非常有效的措施,而且也是抗剥蚀、减振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13.
本文应用准定常升力线理论预报船用螺旋桨的性能,建立了适合中型计算机的程序。通过四个桨模的敞水试验和性能计算结果比较表明,对于计算螺旋桨的推力与转矩系数,只要应用升力线理论加上简单的粘性经验修正及升力面影响修正,不必作边界层计算即可得到比较满意的结果。伴流场中单个叶片推力与转矩脉动计算表明,用升力线作计算时,伴流产生的水流弯曲对推力、转矩脉动有较明显的影响,对推力偏心度则影响不大,计算所得的推力、转矩脉动可供计算主机扭振及轴系振动的外力作参考。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节能和减振的角度出发,探讨肥大船后体形状对阻力、推进及伴流的影响。首先,用理论计算流线的方法从三个抬高型球鼻首中选择一个加装于母型船模上。通过比较分别由理论计算和实测得到的流线,表明在舭部两者吻合程度良好。接着,对后体形状分别为V型剖面、U型剖面、单尾鳍型和球尾型的四艘船模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在方形系数C_B=0.80的四种后体线型中,在满载和压载状态,V型剖面的阻力最低,U型剖面最高。就收到马力而言,单尾鳍型在满载时最低,压载时仅次于V型剖面。至于满载时的伴流分布,U型剖面和单尾鳍型各半径处进流角绕轴一周的变化△β较小。 相似文献
15.
16.
本文提出了一种研究船舶在静水中作非线性横摇的新方法。对于同时具有非线性阻尼力矩和非线性回复力矩的情形,探讨了利用横摇自由衰减试验来测量横摇阻尼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18.
双壳驳模型的结构设计及约束扭转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双壳驳模型结构设计、扭转试验技术两方面作了系统介绍。 在指导畸变模型设计的理论上,提出了两个独立的几何参数L、t的概念,基本解决了这类模型所必然存在的构件厚度与其它几何尺度不能取同一相似倍数的问题,从而使模型试验结果对实船进行相关预报成为可能。 在约束扭转试验技术方面,设计中采用了双滑轮悬吊支承,油顶-滑轮自平闭式加载系统,百分表随动臂架变形测量装置等,形成一套新的弯、扭组合测试技术,与国外类似试验相比,模型的边界条件更为合理。 本文结论对于箱形结构模型是适用的;所介绍的试验技术对于集装箱船、双体船、工程船和海洋平台等大比例尺模型试验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本文根据对美国陆军工程兵团1963年发表的驳船队船阻力试验资料进行计算分析,提出了一个驳船队深水阻力估算公式。此公式具有计算简便,表达直观,计算与船模试验阻力值较逼近的特点。与Bailey,T.P.,Howe,C.W.提出的两个公式计算比较表明,用本文公式计算的阻力值与船模试验结果的相对误差,分别比Bailey,Howe公式的小20%,60%。 根据我国驳型特点及船模与实船阻力试验资料,修正了本文公式,以适于我国驳船队深水阻力估算公式。 相似文献
20.
1980年9月,笔者在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以“船舶横强度计算法的五十年变迁”为题讲了100小时的课。在讲课中,对于散装货船双层底强度计算法,以劳氏船级社(以下简称劳氏)的直接计算法为例加以说明。那时,说明了此方法的模型化甚有趣,但还有许多疑点,并讲述了自己的意见。其后,对这些疑点继续加以讨论,结果发现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