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本文对国产15MnMoVNRe钢的焊接性能和焊接接头韧性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并对今后该钢种的试验研究和生产应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通过拉伸、疲劳和金相检验试验,对S355J2W耐候钢、空冷状态焊接接头和退火状态焊接接头进行了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研究.结果表明:两种状态焊接接头的力学性能都达到了要求,S355J2W耐候钢退火状态焊接接头的强度低于空冷状态焊接接头的强度;退火状态焊接接头的塑性好于空冷状态焊接接头的塑性;退火状态焊接接头的疲劳寿命低于空冷状态焊接接头的疲劳寿命;退火状态焊接接头与空冷状态焊接接头相比,每个区域的晶粒都有明显的细化和均匀化,空冷状态的焊接接头显微组织的晶界比较清晰.  相似文献   

3.
按照规范BS7448与DNV-OS-C401,对60mm厚EQ70高强钢手工电弧焊接接头进行了低温(-10℃)CTOD韧度试验.结果表明:焊缝中心与熔合线处的CTOD值离散性较大,并且一部分CTOD值较低,仅在0.10mm附近.同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提出CTOD韧度评定的概率方法.金相组织表明:焊缝中心与熔合线处的都是韧性较好组织.因此,超高强钢焊接接头的CTOD允许值应适当降低.结合试验研究结果,建议超高强钢焊接接头的CTOD允许值可以取0.10mm.  相似文献   

4.
通过室温拉伸、室温弯曲、冲击、维氏硬度等试验以及金相分析对1.4003铁素体不锈钢焊接接头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用熔化极混合气体保护焊焊接的1.4003接头,其抗拉强度高于母材,弯曲性能良好,HAZ处冲击功较低且随温度的降低急剧下降.焊缝区的硬度低于母材,熔合线附近硬度值有波动,过热区硬度没有明显下降.焊缝组织是以奥氏体为主的铁素体+奥氏体双相组织,焊接热影响区过热区铁素体晶粒粗大,是导致该部位韧性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通过室温拉伸、室温弯曲、冲击、维氏硬度等试验以及金相分析对1.4003铁素体不锈钢焊接接头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用熔化极混合气体保护焊焊接的1.4003接头,其抗拉强度高于母材,弯曲性能良好,HAZ处冲击功较低且随温度的降低急剧下降.焊缝区的硬度低于母材,熔合线附近硬度值有波动,过热区硬度没有明显下降.焊缝组织是以奥氏体为主的铁素体+奥氏体双相组织,焊接热影响区过热区铁素体晶粒粗大,是导致该部位韧性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采用冷轧和退火处理工艺制备了异质层状结构的316L不锈钢,然后采用GTAW焊接工艺对处理后的钢板实施单、双面焊接成型,研究了处理前后试样以及单、双面焊接接头的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处理后的316L不锈钢内部形成明显的超细晶层状组织结构,其抗拉强度高达1058.9 MPa,比原始母材试样提高了70.6%;而韧性和塑性明显降低,断裂延伸率仅为16.9%。焊接接头的焊缝组织均表现为等轴状、树枝状的奥氏体和少量δ铁素体,热影响区形成较为粗大的奥氏体晶粒;单面焊接头的抗拉强度为608.1 MPa,延伸率为15.3%,而双面焊接头的力学性能稍有下降。拉伸断口均呈现等轴韧窝形貌。  相似文献   

7.
超声冲击对镁合金焊接接头疲劳性能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概述了镁合金及镁合金焊接接头疲劳性能国内外研究现状,指出了目前镁合金焊接接头疲劳性能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最后分析了提高镁合金焊接接头疲劳性能和疲劳寿命的研究趋势.超声冲击方法不仅可以有效地降低焊接接头的应力集中系数,降低接头的残余拉伸应力,甚至在焊接接头表面造成残余压应力,还可以细化焊缝及其附近区域的显微组织,甚至达...  相似文献   

8.
16MnR焊接接头动态冲击断裂韧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动态冲击试验,研究16MnR焊接接头在高速冲击加载条件下的断裂韧性,并分析了其影响因素以及断口形貌.试验结果表明:随冲击速度增大,焊接接头的冲击韧性明显下降;在动态冲击载荷作用下,试样的断裂以脆性断裂为主,焊接接头整体趋向于硬脆.对承受动态冲击载荷的焊接接头进行安全设计时,应特别重视焊接接头的冲击韧性.  相似文献   

9.
对从建筑结构钢焊接接头切取的具有典型组织的小型板状试样,在77K ̄112K进行了系列温度小型穿孔试验以研究组织因素对断裂特性的影响。在母材中裂纹易在珠光体团-铁素体界面等处形成与扩展。焊缝金属中含有粗大组织时其韧脆转变温度较高,而再加热组织细化区韧脆转变温度则大大降低。焊接热影响区由于组织和形态变化而有较低的韧性转变温度。  相似文献   

10.
对LY12铝合金进行了搅拌摩擦焊接工艺试验,并对焊接接头进行了金相观察和力学性能检测.试验结果表明,合理的焊接参数匹配是取得性能优良焊接接头的前提.当旋转速度为905 r/min、焊接速度为33.6 mm/min、肩部压力为48 MPa时施焊,可获得成型良好无缺陷焊接接头,且焊缝区晶粒细小.搅拌摩擦焊焊接轧态LY12铝合金时,焊接时的热输入可部分消除接头处金属的冷作硬化.随着焊接速度的提高,焊接热输入量降低,消除冷作硬化的能力减弱,焊接接头抗拉强度提高.  相似文献   

11.
采用ANSYS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钢板对接焊进行模拟分析,通过对不同厚度钢板的对接焊缝横向残余应力分布的研究,得出了横向焊接残余应力分布与板厚关系的一些简便的数学公式,以便设计人员在进行焊缝设计时进行残余应力的估算.  相似文献   

12.
为获得大跨高墩长联桥上无缝线路设计的控制因素,探讨了大跨高墩长联桥墩台线刚度的合理取值.基于桥上无缝线路力的传递机理,建立了钢轨-主梁-桥墩-基础一体化力学模型;利用APDL参数化语言对ANSYS进行二次开发,建立了参数化优化模型,编制了桥墩线刚度优化程序.结合实际工程,分析了跨度64 m的有碴轨道简支梁桥墩顶纵向水平线刚度的限值.分析结果表明:梁轨快速相对位移及钢轨附加应力控制大跨高墩长联桥上无缝线路的整体设计, 该跨度为64 m的有碴轨道简支梁桥墩顶纵向水平线刚度的限值应超过750 kN/cm.   相似文献   

13.
对新钢种14MnNbq中存在的夹杂物及其对焊接接头的性能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4MnNbq钢中存在大量的硫化物(MnS,FeS)等非金属夹杂物,这些非金属夹杂物数量较多,分布极不均匀,导致了焊接接头低温冲击韧性值离散性大,数值偏低。  相似文献   

14.
简支梁桥上无缝道岔纵向力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根据桥上无缝道岔纵向相互作用的特点,建立了道岔-桥梁-墩台一体化有限元计算模型,以18号道岔铺设在简支梁桥上为例,分析了钢轨温度、桥梁温度、桥梁跨度、支座布置形式、墩台刚度、辙跟传力部件结构及阻力参数等对简支梁桥上无缝道岔受力与变形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简支梁桥上的无缝道岔对线路和桥梁的影响范围仅限于与道岔相邻的2孔梁以内;应采用道岔里轨与简支梁伸缩位移方向相反的桥上无缝道岔布置方式;应适当增大道岔范围内桥墩的纵向刚度;桥上无缝道岔辙跟不宜采用间隔铁结构;18号道岔宜铺设在跨度32或48 m的简支梁桥上.  相似文献   

15.
焊接钢构件的概率疲劳寿命曲线和概率裂纹扩展速率曲线是进行钢结构疲劳可靠性设计和服役期间剩余疲劳寿命可靠性评估所必须的。为了获得一些构件的概率曲线,对美国NCHRP研究机构所进行的大规模焊接钢梁疲劳试验结果进行再分析。通过原始数据的统计检验,得出了常见构件的全寿命概率分布。根据Paris公式及已有的结论,对原始数据进行推演再分析,获得了Paris公式中参数的概率分布。最后,给出了概率断裂力学方法预测焊接钢梁在给定可靠度下疲劳裂纹扩展寿命的算例。  相似文献   

16.
轨道参数对无缝道岔组合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有限单元法,建立了组合无缝道岔钢轨纵向力及位移的力学计算模型,编制了计算软件,并以12号固定辙叉无缝道岔为例,分析了不同轨道参数对组合无缝道岔钢轨附加力及位移的影响,并与其对单组无缝道岔的影响作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道床纵向阻力对组合无缝道岔钢轨附加力及位移的影响要明显大于单组无缝道岔,扣件阻力和限位器间隔对组合道岔和单组道岔的影响差不多,扣件阻力对组合道岔的影响略大于单组道岔,而限位器间隔对组合道岔的影响略小于单组道岔,相比单组无缝道岔,保持组合道岔道床质量显得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针对焊接转向架涂层防腐进行研究,通过对其腐蚀情况的调研,分析了产生腐蚀的主要原因,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设计和涂层工艺方面的解决措施.此外,对焊接接头腐蚀状况进行试验.结果表明:焊接钢板(09CuPCrNi-A)耐腐蚀性可靠,可以作为焊接转向架的基体材料.  相似文献   

18.
为了更好地指导无缝道岔的设计、施工和维护,探讨了不同线路间存在铺设锁定轨温差时,铺设锁定轨温差对无缝道岔受力和变形的影响以及与道岔联结型式、道岔号码、辙叉型式和道床纵向阻力的关系.结果表明,当无缝道岔与相邻线路或相邻道岔间存在铺设锁定轨温差时,传递至无缝道岔上的纵向力增大,导致无缝道岔受力与变形增大.  相似文献   

19.
为系统分析纵连无砟轨道与桥上无缝道岔在制动力作用下的受力与变形规律,以武汉—广州客运专线雷大桥铺设博格纵连式无砟道岔为例,将客专18号渡线、纵连式无砟轨道、桥梁和墩台视为整体,建立了岔-板-梁-墩一体化计算模型,分析制动力作用下道岔、道床板、桥墩的受力和变形规律.分析结果表明:在制动力作用下,基本轨制动附加力及位移随道床板伸缩刚度的减小而增大,但板轨相对位移未超过1 mm;限位器和间隔铁的纵向力及心轨、尖轨处板轨相对位移受无砟轨道结构的影响较小,限位器未贴靠,间隔铁力最大未超过13 kN;道床板制动附加力随伸缩刚度的降低而减小,减小量最大达到3 832.9 kN,位移则增大,最多达到17.4 mm;道床板伸缩刚度和滑动层摩擦因数减小对桥墩受力不利;当滑动层摩擦因数μ≤0.2时,取消固结机构,桥墩纵向力减小值接近500 k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