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胡智民 《隧道建设》2015,35(4):322-327
为能更好地确定土岩组合地层浅埋暗挖埋深,以青岛地铁某浅埋暗挖车站为依托,采用数值模拟为研究方法,研究岩跨比、覆跨比等指标对隧道埋深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从多指标角度出发研究其对隧道埋深的敏感性影响。研究表明:1)在强风化-微风化花岗岩地层隧道施工过程中上覆岩体和土体对围岩的稳定贡献程度不同,上覆岩体更有利于隧道的稳定;2)在青岛典型土岩组合地层中确定地铁车站埋深时,隧道的安全性对上覆岩层的厚度最为敏感,其次为覆跨比,覆盖层自重荷载影响隧道施工后的变形及受力。  相似文献   

2.
茅为中  王云龙  张念 《隧道建设》2010,30(3):242-245
为分析隧道形状及埋深对地表沉降的影响,使用FLAC3D研究城市地铁隧道覆跨比和高跨比对地表沉降的影响,得出地铁隧道不同覆跨比和高跨比对地表沉降的影响规律曲线,指出地铁隧道的覆跨比和高跨比均以大于1.0为最佳比值,为城市浅埋地铁隧道的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以中微风化岩质地层为主的青岛城市轨道交通区间隧道工程的施工速度和安全性,改善工作环境,加强施工过程中的风险与环境控制,以青岛地铁2号线Ⅰ期工程为背景,针对岩质地层城轨交通工程埋深浅、地质变化大、城市密集建(构)筑物周边环境复杂等外部特征,以及隧道线路短、曲线半径小、施工组织复杂等自身特点,对采用双护盾TBM施工方法的城轨交通区间隧道工程设备研发制造、隧道结构型式和现场施工方案进行研究,研发制造首台城轨交通紧凑型双护盾TBM,设计城轨交通双护盾TBM隧道结构,并提出城轨交通区间隧道双护盾TBM始发、到达、过站、转场、快速施工等土建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4.
合肥怀宁路下穿天鹅湖隧道工程垂直上跨地铁3号线,上跨区间地铁隧道覆土埋深约17.4m,与本项目隧道底板竖向最小净距约7.5m,属于临近深基坑工程。主要通过对"门式"框架基坑支护体系和预留核心土开挖施工方法的优化,解决了施工期间地铁隧道上浮问题,为此类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吴昊 《隧道建设》2016,36(8):988-996
青岛地铁2号线五四广场站-浮山所站区间采用浅埋暗挖法施工,因线路埋深受限,区间隧道需以1.68~1.86 m的净距要求下穿一处两柱三跨11.8 m×4.5 m矩形框架结构的地下商业街。为确保工程安全,克服上半断面富水砂层、下半断面坚硬岩层这一差异性较大的上软下硬复杂地层,以及在近距离下穿条件下选取合适的支护参数和技术措施成为工程的关键。实际施工过程中,综合采用了深孔注浆地层预加固、一次性打设90 m超长管棚预支护、减震爆破和自动化实时监测等综合技术手段,辅以数值计算模拟分析,在控制地下商业街及其周边软弱地层沉降、保障地下商业街的日常运营和降低隧道施工风险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工程效果。  相似文献   

6.
青岛地铁一期工程3号线是青岛市的首条地铁线路,地铁隧道沿线下穿众多的房屋建筑。青岛市的地层上部多为软弱层,下部为基岩,表现为上软下硬的复合地层。地铁隧道的现场施工多采用钻爆法施工,爆破对上软下硬复合地层的变形有着重大的影响,施工中对爆破震动具有严格的要求。针对青岛地铁某区间下穿建筑物洞段,爆破设计中采用微差毫秒爆破技术有效地的控制了爆破震动,为类似的工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尹学平  唐红宁 《隧道建设》2014,34(Z1):282-285
介绍云桂铁路石林隧道、老笑一号隧道浅埋段有边桩盖挖法和无边桩盖挖法2个施工实例,总结铁路双线大断面隧道浅埋段采用盖挖法施工的关键技术,对大断面隧道浅埋段采用盖挖法施工的适用条件进行探讨,提出采用盖挖法替代浅埋暗挖法施工的条件,即当交通、水电等外部施工条件较好时,在一般地层隧道覆跨比为0.4~0.6的超浅埋段,岩溶洼地覆跨比为0.6~1.0的浅埋段可考虑采用盖挖法替代浅埋暗挖法施工。  相似文献   

8.
青岛地铁一期工程M3线试验段区间隧道K15+838.35~+660埋深8.15~13.1 m,穿越VI级富水砂层,地面环境复杂,施工风险极高。在地面不具备降水及垂直加固的条件下,为达到控沉防塌的效果,保证地面建筑物及洞内施工安全,应用洞内环向水平旋喷桩超前支护技术,同时,采用一系列相配套的超前支护技术及加固措施,弥补了水平旋喷桩在砂层及碎石层中不能咬合的缺陷,确保了富水软岩地铁隧道的开挖支护安全。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盾构隧道下穿施工对地表沉降影响,依托武汉地铁3号线区间盾构隧道工程,运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盾构隧道在不同埋深条件下下穿路基和箱涵进行模拟,得到了不同埋深盾构隧道下穿施工对既有的路基和箱涵及对应地表沉降扰动规律,将对应的地表沉降与Peck公式预测的地表沉降进行对比分析,总结了盾构下穿施工与Peck公式预测的地表沉降之间异同。结果表明:①随着埋深的增加,盾构隧道下穿施工导致地表沉降减小,沉降槽宽度逐渐增加;②先行线对地表沉降的影响较后行线大;③盾构隧道下穿箱涵施工的地表最大沉降与Peck公式预测值十分接近,而隧道下穿路基的地表最大沉降比Peck公式预测值偏小。  相似文献   

10.
针对武汉市地铁5号线终点武汉火车站后折返线区间大跨度浅埋暗挖隧道工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隧道结构进行安全评估及开挖施工力学分析。研究结果及现场施工实践表明,设计采用的双侧壁导坑工法、衬砌支护参数及辅助措施可有效满足隧道结构受力、控制地层变形等要求。  相似文献   

11.
为得出适用于上软下硬特殊地质条件下青岛地铁安全开挖方法及地表沉降规律,总结出相应的控制对策,通过数值模拟结合现场实测数据,分别对上断面以左中右导洞均错开12 m平行施工、柔性支撑换作拱盖二次衬砌及下断面开挖3个阶段进行分析。总结出导洞开挖的先后顺序对地表横向、纵向沉降曲线影响的规律,得到了掌子面超前变形范围为12 m、上断面开挖横向影响半径为1.5倍洞径,及上断面开挖和拱盖与柔性支撑的换作是导致沉降的主要原因等结论;根据导致沉降的主要施工步序提出了关键加固对策,并得出了青岛特殊复合地层条件的支护方法和地表沉降经验公式。  相似文献   

12.
王宁 《隧道建设》2015,35(5):443-448
根据经验,第四系地层中暗挖地铁车站的埋深常常设置为6~8 m,若车站隧道拱部位于界面水影响范围,则车站施工采用常规支护手段难以保证安全。为了有效规避暗挖地铁车站在富水界面时的施工风险,结合北京地铁9号线军事博物馆站设计过程,通过现场抽水试验和计算分析,提出设计阶段应重视水文地质研究,选择车站合理埋深使其拱顶避开界面水影响范围,提高施工安全性。车站拱部留设的防水保护层厚度据水头高度和隧道开挖跨度确定为4.5 m;施工过程中应加强超前探测,结合探测结果设置帷幕注浆或自进式锚杆等拱部超前支护措施。埋深加大后结构钢管柱应根据受力情况进行加强。  相似文献   

13.
地铁隧道穿越地裂缝施工对既有桥梁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西安地铁二号线穿越长安立交和f6地裂缝段为例,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对地铁穿越地裂缝施工对既有桥梁建立三维模型进行模拟分析,并将现场监测数据与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地铁穿越地裂缝施工对既有桥梁桥墩具有一定的影响,对第3排桥墩沉降影响明显;2)地裂缝在短期内对地铁隧道开挖的影响不明显,需对地裂缝处结构进行长期监测。同时,建立了地铁隧道与地裂缝相距不同水平距离的二维模型,通过分析给出了在西安地区临近地裂缝开挖地铁隧道的建议最小设防距离为3倍隧道直径。  相似文献   

14.
迟建平 《隧道建设》2015,35(8):759-765
微裂隙型渗漏水是城市地铁隧道建设中经常遇到的工程问题,由于岩体裂隙网络发育空间的不均一性及裂隙尺寸微小导致的可注性差,其治理难度较大。针对青岛地铁二号线花岗岩地层微裂隙型渗漏水,通过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分析总结该类型渗漏水的治理难点,通过现场试验手段优选注浆材料,对比注浆效果与P-Q-t曲线,最终优选出800目超细水泥作为最佳注浆材料;提出孔口止浆与止浆塞止浆2种孔口管封闭工艺,并针对该类型渗漏水治理提出了止浆深度及注浆终压选择方法。通过工程对比与理论分析,确定了适用于青岛地铁隧道微裂隙型渗漏水的钻孔布置方法及注浆参数。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青岛地铁隧道渗漏水治理工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刘晖 《隧道建设》2007,27(3):35-39
结合沈阳地铁某盖挖顺做法车站阐述了军用梁铺盖体系的设计及工况分析,对铺盖体系的施工要点和使用过程中的检修维护进行了说明,同时根据监测结果对该工程铺盖体系的设计作了简要分析。介绍了军便梁铺盖体系在城市地铁车站施工中的应用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16.
杭州市庆春路过江隧道与杭州地铁2号线过江区间隧道均为盾构法隧道,规划净距15~70m,基本平行过江,从工程建设条件、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管理、投资等方面,对两个隧道分建与合建方式从技术可行性进行了综合分析,推荐采用城市道路过江隧道与地铁过江区间隧道分开建设的方案。  相似文献   

17.
董道海 《隧道建设》2014,34(10):967-974
将既有人防洞改扩建成地铁区间是地下工程的难点和热点之一。哈尔滨地铁项目进场后就遇到了一段已经改建成地下四层沉箱结构的既有人防隧道。如何在确保安全,又不影响正常使用的情况下将该段隧道进行改造托换,是哈尔滨地跌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为此,哈尔滨地铁项目开展了科技攻关。首先针对地下商场改造托换过程中的荷载分布、结构受力及变形等特点建立数据模型,并进行计算分析。根据模型的结构受力和变形情况及地下商场托换改造结构分析,制定一套安全、有效的结构托换改造方案和监控量测方案,并付之实施,验证了地下商场托换改造结构分析的准确性和施工方案的可操作性,确保了该托换改造施工的安全、可控。  相似文献   

18.
西安地铁侧坡出入段线上跨既有隧道施工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淼 《隧道建设》2016,36(7):826-831
地铁近接施工安全影响是轨道交通建设所面临的重要问题,相关研究与分析对于现场施工及既有结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以西安地铁6号线侧坡出入段线明挖上跨既有区间隧道为背景,通过对出入段线分块、分层开挖以及结构回填过程的数值模拟,得出明挖施工卸载再加载过程对下卧隧道的影响程度。计算表明,周边地层受明挖施工卸载再加载效应影响较为明显,总体变形表现为隆起抬升,最大隆起量出现在基坑底部,约为48.15 mm;下卧隧道受出入段线施工影响的最大隆起量为10.86 mm,结构差异变形量为0.008 9%,出现在右线隧道被上跨部分底部;隧道管片最大拉应力为2.13 MPa,最大压应力为4.92 MPa。隧道变形量满足结构安全要求,隧道结构应力远小于其设计强度,出入段线施工对下卧隧道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9.
杨宏射 《隧道建设》2014,34(9):900-907
以"青岛地铁一期工程(3号线)土建03标的延安三路站施工"为例,指出"风道进入车站主体的马头门和交叉段"部位设计要求的方法施工将造成工期拖延,并且个别支护措施在施工中不易实现而且在后续施工中存在安全隐患,通过对原设计中"风道进入车站主体的马头门和交叉段"施工方法的优化、提出了"系统锚杆与钢架联体支护"的新方法,并在现场实际施工中取得了成功;进而对"系统锚杆与钢架联体支护"的改进使用进行了阐述,为同类工程施工及隧道支护提出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