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载货汽车防护装置最佳离地高度和刚度的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朱西产  程勇 《汽车工程》2002,24(5):419-421,425
在大型载货汽车与轿车的碰撞事故中,轿车钻入载货汽车下部是十分可怕的死亡交通事故形态。前下部防护装置,后下部防护装置能够有效地防止钻入碰撞事故。此文分析了下部防护装置的离地高度和刚度对钻入碰撞防护效果的影响,下部防护装置在确保阻止钻入碰撞功能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多地吸收碰撞能量,以减轻轿车在碰撞中的伤害。以上述原则计算出了不同离地高度的下部防护装置的最佳刚度。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大型载货汽车后下部防护装置的被动安全性水平低下,乘用车与大型载货汽车的碰撞事故中因发生钻入碰撞而发生严重的交通事故。影响防护装置被动安全性的因素主要有后下部防护装置的离地高度及其刚度,合理的防护装置应根据不同的离地高度具有不同的最佳刚度值,保证装置能有效防止发生钻入碰撞。最后对比了标准/法规有关后下部防护装置的要求及试验程序。  相似文献   

3.
为优化汽车行人保护缓冲吸能装置设计,确保汽车能够通过行人保护碰撞,文章分析了欧盟的行人碰撞保护技术指令2003/102/EC中对轿车前保险杠试验区域的划分,对外观造型中影响行人保护的正面、两侧及下部的造型进行了分析并给出合理建议,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前保险杠中部及下部的缓冲吸能结构的优化设计方案,指出发泡后的聚丙烯具有高冲击能吸收能力等优点,目前被广泛应用于中部缓冲结构.文章为汽车能顺利通过2003/102/EC,提供了详细的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4.
编者的话     
GB26511—2011《商用车前下部防护要求》法规目前已经正式发布。本法规的实施将减少小型车钻入卡车前下部事故当中的乘员伤亡率,同时也促进我国卡车碰撞安全领域的发展。本期东方时评探讨该法规在实际执行中遇见的问题。从商用车前下防护装置设计的技术角度而言,需要综合考虑总布置、结构刚度与局部模态。其设计难度远远大于商用车后下防护装置。商用车前下防护装置的设计。必须要引入模块化概念.做到全系列车型共用一套前下防护装置。  相似文献   

5.
分析确定追尾事故中碰撞相容性的影响因素,对某商用货车的后防护装置进行碰撞性能仿真分析,通过TOSCA拓扑优化软件设计新型后下部防护装置。通过CAE仿真分析和实车试验表明,改进后的后下部防护装置满足GB 11567.2-2001的动态试验要求,其阻挡及吸能功能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6.
根据某载货汽车后部防护装置不具有阻挡及缓冲吸能功能的缺点,设计了新型扩胀管式后防护装置,并根据GB11567.2-2001标准中关于汽车后下部防护装置的相关规定,利用LS-DYNA软件对新设计的防护装置进行了仿真分析及法规验证.结果表明,扩胀管在扩胀变形阶段状态稳定,吸能具有线性叠加特性,易于控制;改进后的后防护装置满足相关法规要求,其阻挡及吸能功能也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7.
市场上汽车和挂车后下部防护装置多为刚性连接,当发生车辆追尾碰撞时,不能有效保护乘坐人员的安全,屡屡发生小车钻进大货车尾部伤亡事故.本文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和挂车后下部柔性防护装置,克服已有汽车和挂车后下部防护装置缺点和不足,使汽车发生追尾碰撞时避免发生伤亡事故.此后下部防护装置不仅仅是保护追尾的小车,同时也保护了货车自身...  相似文献   

8.
汽车后防护装置的碰撞仿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动态非线性有限元法,按照国标GB11567.2-2001关于汽车后下部防护装置要求中规定的条件,对某重型商用车后下部防护装置在追尾碰撞过程中的变形、速度及加速度的动态仿真分析方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应用Hyperworks在结构合理简化的基础上,建立了结构碰撞分析的结构有限元模型.通过LEDYNA对两种不同设计方案进行了仿真计算,通过对仿真结果的比较分析,确定了满足法规要求和满足安全性要求的较佳方案.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一种装于货车后下部的防钻撞保护装置.借助实车碰撞试验和LS-DYNA有限元仿真,分析了这种后防护装置的吸能保护机理,并探讨了结构特性参数对钻撞的影响.仿真和实车碰撞试验结果都表明货车后下部防护装置虽然结构简单,但对于轿车乘员可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应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商用车前下部防护装置进行了拓扑优化设计和尺寸优化设计,并进行了静力仿真分析和台架试验,表明了基于拓扑优化和尺寸优化的设计方法可有效实现结构轻量化设计,同时也减少了产品设计开发的时间和成本。  相似文献   

11.
大型载货汽车被动安全性的特点及改进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大型载货汽车造成的人员死亡仅次于小型客车,工货汽车在交通事故中造成对方伤害的主要因素是:大载货汽车车架结构离地高度大,在前、后方造成轿车钻入碰撞、侧面造成展压,大型载货汽车的质量远大于轿车;与轿车时导致碰撞相容性问题,前、后下部防护装置能有效地防止轿车钻入,合理的能量吸收特性可改善载货汽车与轿车的碰撞相容性。中用交通事故统计数说明载货汽车被动安全性的重要性,深入分析载货汽车被动安全性的特点,最后介绍了改进载货汽车被动安全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作为货车被动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后下部防护装置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通过对后下部防护相关标准及法规的对比分析,指出我国标准中存在的缺陷,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In this investigation, an Improved Collaborative Optimization (ICO) method based Multidisciplinary Design Optimization (MDO) framework for front structure of an electric car body-in-white (BIW) is presented. ICO method based on 1-norm and dynamic flabby coefficient, which shows relatively high efficiency and accuracy, is first proposed here and prepared to conduct MDO in this work.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FEA) results of the baseline design for an integral battery electric car body structure show that its front part needs to be optimized designed in the consideration of full-lap frontal crashworthiness. Selecting the thicknesses of 5 components, with global mass and free basic frequency constraints, a multidisciplinary size optimization problem is implemented using both ICO and standard CO methods combined with OLHS technique, metamodel and SQL algorithm. Optimal scheme based on ICO method is preferred and selected for its better performance compared with result calculated by standard CO method. The energy absorption of redesigned front body structure is finally raised by 14.2 % with 55 iterations.  相似文献   

14.
文章基于有限元法,采用ABAQUS软件,对某SUV车型前门系统进行了CAE抗凹、窗框刚度、扭转刚度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前门窗框刚度、扭转刚度、和抗凹性能满足设计目标。  相似文献   

15.
Recent data show that 35% of fatal crashes in sport utility vehicles included vehicle rollover. At the same time, experimental testing to improve safety is expensive and dangerous. Therefore, multi-body simulation is used in this research to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of rollover dynamics. The majority of previous work uses low-fidelity models. Here, a complex and highly nonlinear multi-body model with 165 degrees of freedom is correlated to vehicle kinematic and compliance (K&C) measurements. The Magic Formula tyre model is employed. Design of experiment methodology is used to identify tyre properties affecting vehicle rollover. A novel, statistical approach is used to link suspension K&C characteristics with rollover propensity. Research so far reveals that the tyre properties that have the greatest influence on vehicle rollover are friction coefficient, friction variation with load, camber stiffness and tyre vertical stiffness. Key K&C characteristics affecting rollover propensity are front and rear suspension rate, front roll stiffness, front camber gain, front and rear camber compliance and rear jacking force.  相似文献   

16.
EQ1060载货汽车驾驶室结构强度问题的研究和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EQ1060载货汽车行驶约1万km时,在驾驶室门框4角及地板前部出现早期开裂现象,文中应用有限元分析技术对驾驶室及相关件进行了静态及模态分析,找出了结构发生早期开裂的主要原因。提出了提高驾驶室X向剪切刚度、降低驾驶室后悬置支承橡胶块刚度、驾驶室后支承方式由畸跨式支承改为随动式支承等改进方法。结果表明,上述措施较成功地解决了该车驾驶室早期开裂问题。  相似文献   

17.
发动机振动传递系统建模及刚度参数影响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左曙光  靳晓雄 《汽车工程》2003,25(2):119-123
推导了某类轿车发动机悬置振动系统模型,分析了发动机对车身振动噪声的传递特性,说明该类轿车前梁和副车架是引起噪声放大的主要环节。根据移频减振降噪原理,借助实验优化设计,分析了振动传递系统的六个刚度对抑制振动噪声传递的主次关系。分析说明:降低发动机对轿车的振动噪声最有效的刚度修改措施是调整车前梁与车身联接点的刚度,比直接修改发动机三个悬置点刚度更有效。  相似文献   

18.
正三轮摩托车方向把抖动是由于前转向系的不规则振动造成的,前轮的振动靠前减震器的阻尼来消除,因此前减震器的刚度及阻尼的匹配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9.
框架式抗滑支挡结构为一种适用于挖方通过滑坡体中下部高速铁路工程的新型支挡结构,其力学特性和关键设计参数亟需分析。运用ABAQUS建立框架式抗滑支挡结构三维数值模型,结合理论分析结果,研究了结构的力学特性、关键设计参数。结果表明:结构前后排桩内力在桩梁交接处出现极值或规律性变化点,有应力集中现象,结构有较强空间抵抗变形能力;结构的前桩锚固深度宜为0.3~0.5倍桩身长度,后桩锚固深度宜为0.3~0.6倍桩身长度,建议横梁刚度取1.0~2.0倍前桩刚度,次梁刚度宜取0.1~0.5倍横梁刚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