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当前我国购买和使用汽车的人数不断上升,而在有限的道路交通资源的情况下,交通拥堵以及交通事故发生的频率大大上升,而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则需要对交通事故车辆及周围环境进行信息采集,对事故现场进行重建,进而还原事故产生的原因,进而对事故车辆的责任进行鉴定。近年来,为了更好地重建事故现场,分析相关事故产生的原因,对事故车辆进行责任鉴定以及采取措施减少事故发生的概率,如今在大部分地区已经使用了信息技术、监控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等对交通事故信息进行采集。本文主要介绍了当前在交通事故信息采集过程中主要应用的三种技术类型,包括:基于摄影测量的技术、基于视频解算及分析的技术以及基于电子智能的技术。并分析了这些技术在交通事故信息数据库、交通事故分析重建、道路交通安全状况改善过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祁玉新  陈道炯 《汽车科技》2010,(1):19-22,38
通过现场勘测和调查.获取事故车辆的几何参数并在HyperWorks中建立有限元模型,利用LS-Dyna的非线性大变形有限元模拟技术,动态再现汽车交通事故过程,藉此分析交通事故中车辆被动安全装置未发生作用的原因,为事故鉴定及保险公司车辆定损提供理论依据。本方法为交通事故鉴定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近些年,我国交通事故量一直居高不下,而事故发生时车辆运行速度是分析事故原因、认定事故责任的重要内容,涉及保险理赔、法院审判等各个环节。目前分析事故原因,进行事故再现的主要途径是委托具有相关资质的事故鉴定机构进行速度重建,使用的方法主要有基于经验公式的事故重建、基于视频图像技术的事故重建、基于车载记录数据的事故重建和基于模拟软件的事故重建。文章主要介绍了交通事故分析的基本方法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探讨了江西省泰赣高速杨公山隧道交通事故的特点和主要影响因素,采用事故统计和实地考察的方法对事故发生的时间分布特征和形态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可能导致隧道交通事故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得出了造成该隧道内事故频发的原因主要是人为因素、车辆因素、路面因素以及运营安全因素,并提出了预防该隧道交通事故的具体实施对策。  相似文献   

5.
为把握隧道交通事故发生机理和规律,提出针对性的事故预防措施,基于8条典型隧道的调研数据,分析了隧道交通事故的时间分布、空间分布、事故形态、事故原因和车辆类型等多维度的特征规律。研究了隧道在视觉条件、安全管理、应急处置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隧道基础设施建设、科技管控、应急处理等方面提出改善对策。  相似文献   

6.
基于交通事故数据,对北京交通事故的时空分布、肇事车辆、死伤人员、事故原因等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北京交通事故分布具有规律性,肇事主体以及事故原因具有特殊性。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大量高速公路隧道交通事故的分析以及调研,结合走访调查,对常见事故发生原因进行了总结,并对事故类型进行了分类。统计了10座发生交通事故比较典型的隧道3年共计643次交通事故,利用二元方差分析(重复试验)方法分析发现,事故原因和事故类型对事故的发生具有显著影响,同时二者也有显著地交互作用。通过分析,提出了交通事故最易发生的几种状况,据此提出针对性措施来预防和控制交通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涂祥 《专用汽车》2023,(9):98-100
针对一起真实的汽车-摩托车碰撞道路交通事故,根据事故现场采集的车辆、人员以及各种痕迹信息,利用PC-Crash软件建立多刚体动力学模型,进行道路交通事故的重建,并进行计算机仿真分析,从而确定事故发生前事故各方的状态。研究结论可为传统依靠理论分析的交通事故司法鉴定提供更为直观的有力支撑,帮助理清交通事故责任,有利于确定车辆保险理赔。  相似文献   

9.
随着道路交通系统的飞速发展,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状况不断恶化,重特大恶性交通事故频频发生。文中以几起典型的冲出路外事故资料为依据,对车辆与护栏相撞后冲出路外事故的产生原因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其严重后果,同时针对路侧护栏提出了相应的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10.
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是十分复杂的,为确定人、车、路及环境等众多因素在道路交通事故中的作用,原则上应对机动车的安全性能进行检验,以确认事故车辆的安全设施是否齐全,机件是否符合技术标准及是否具有安全隐患。《道路交通安全法》和《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中均有相应规定。事故车辆安全性能检验结果是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分析交通事故成因的依据之一,同时也关系到事故车辆保险理赔。而制动性能是车辆安全性能中最重要的性能之一,下面谈谈事故车辆制动性能的判断准则及其检验方法,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车辆变形是交通事故发生后易测和不易被损坏的特征.文中利用车辆变形量、刚度系数、汽车碰撞角度等状态参数,结合动量、动能定律建立汽车碰撞反推计算模型,反推计算事故发生时车辆的运动状态,为交通事故分析提供参考;运用该计算模型反推事故实例,并将所得结果与交通事故分析软件PC crash分析结果对比,验证计算模型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汽车与安全》2009,(5):44-45
研究被动安全是为了使事故伤害最小化,而研究主动安全则是希望找到事故发生的原因,从而进行预先的防范。我们在被动安全领域已经投入了非常多的关注。现在工作的重点应该是如何提高车辆的主动安全性和做好事故防范。因为我们清楚,人为因素是很多交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少杰 《汽车驾驶员》2006,(10):78-79
相对于酒后驾车、超速行驶、路口抢行等引发的交通事故来说有些交通事故发生的原因非常离奇,比如因路上井盖丢失而造成的车辆事故,虽然存在客观因素,但驾驶员在路上只要随时提高警惕,很多事故还是能够避免的[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斜碰撞再现反推算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近年来积累的交通事故调研经验,通过建立轮胎侧偏特性模型、四车轮车辆运动仿真分析模型,解决车辆轮胎印迹内的垂直载荷分布不同的问题,以及由地面多种因素对车辆运动产生不同影响的问题和车辆本身复杂的受力问题,达到事故再现的目的。通过反推计算车辆在碰撞事故发生时的运动状态,可以科学的再现车辆斜碰撞事故发生的过程,明确当事人的事故责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最后通过运用车辆碰撞分析软件PC-crash,结合具体的交通事故实例,验证了关于汽车斜碰撞反推计算理论的研究结果在实际的交通事故处理中具有较高的实用性与可靠性。  相似文献   

15.
唐建 《时代汽车》2023,(10):189-191
在道路交通事故中遇一辆肇事车辆存在多名当事人,但因缺乏视频资料且证人证言相互矛盾或无法询问的情况下无法明确谁是驾驶人,根据事故调查需要,交警部门需委托司法鉴定机构进行道路交通事故涉案者交通行为方式鉴定,明确谁是驾驶人,为道路交通事故处理提供一定的依据。道路交通事故涉案者交通行为方式鉴定是指根据案情,对与事故相关的现场、车辆、伤亡人员进行勘验后,依据勘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并做出涉案者在事故发生时所处行为状态书面意见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汽车事故可以分为非车辆技术原因造成的交通事故和汽车本身的技术原因造成的损毁事故,两者的后果都给当事人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害。非车辆技术原因造成的交通事故是驾驶人自身的原因造成。如疲劳驾驶、酒后驾驶、处理不当、违章驾驶、超载运输等。汽车本身的  相似文献   

17.
许海华 《公路与汽运》2012,(2):33-35,47
随着汽车产销量和保有量的快速增长,事故汽车修复得到空前扩张,如何保障在交通事故发生后为车主提供快速、优质的事故车辆修理服务,并保证修复后的车辆安全地重新上路,成为广大车主和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文中结合某交通事故中受损的帕萨特领驭轿车,测量分析了车辆受损状况,制定了维修工艺,介绍了车辆修复的整个工艺流程。  相似文献   

18.
覃勤  李靖  卢锋 《公路》2024,(1):276-281
为探究云南山区长大下坡路段交通事故风险致险因素的耦合关系,借鉴事故致因理论对长大下坡路段交通事故原因进行分析。运用N-K模型定量研究长大下坡路段交通事故中人为、车辆、环境和管理4个风险因素的耦合情况,收集了长大下坡路段80起交通事故,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1)交通事故数与各致险因素的耦合值呈现正相关,4因素耦合>3因素耦合>双因素耦合>单因素耦合;(2)3因素耦合状态下,THVE>THVM>TVEM>THEM,前3风险值均包含车辆因素;(3)双因素耦合状态下,TVE>THM>THV>TEM>TVM>THE,双因素风险耦合时车辆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耦合导致发生事故的风险最大。  相似文献   

19.
交通事故发生在通行车辆的道路上,来往通行的车辆,会给现场勘查人员或交通事故当事人的安全造成威胁。发生二次事故。本文详细介绍如何做好交通事故现场勘查的安全防护工作,以杜绝民警在勘查事故现场发生意外伤亡事故和避免连锁事故发生、保护交通事故当事人及围观群众的安全。  相似文献   

20.
道路交通事故成因分析中最重要的是人、车、路及环境因素对交通事故的影响,如何科学规范地处理交通事故,对交通事故作出正确的认定,是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而目前的事故车辆技术鉴定工作缺乏符合相关法规,且较先进、科学、适用、可操作性强的鉴定规范。为解决上述问题,文中对事故车辆技术鉴定规范进行研究,主要介绍了事故车辆安全性能技术鉴定的作用、依据、鉴定项目的选择、鉴定流程及技术鉴定书的内容与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