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铁站域周边地下公共空间建设和利用呈现功能复合化、交通流线一体化、空间形态多样化、环境体验人性化的趋势。通过实地体验和问卷调查,对商业聚集型、交通枢纽型、办公聚集型这3类北京地铁站域地下公共空间的业态布局、联结方式、安全防护、认知导向等方面进行体验性分析,并归纳总结现有问题。提出地下空间一体化、地下停车系统共享化、步行系统整合化、环境导向精细化四方面优化策略,完善地铁站域地下公共空间体系,使其朝着更加人性化、整体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针对我国城市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TOD)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交通站点与 空间形态发展耦合不足、步行环境欠佳、功能适配性存疑等问题,以广州珠江新城、公园前和长寿路 3 个地铁站 点为例,借助空间句法比较分析站域空间网络的组构特性及其与站点布置、步行人流分布、建设强度及功能布局 等的关联,考察 TOD 模式下站域空间形态发展的特征及规律,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厘定。结果显示:珠江新城 站域街区网格化程度不足,站点与空间组构耦合互动不足;公园前站域街道网络可达性强,集聚人群活动效应明 显,但当前功能布局与空间组构存在不匹配现象;长寿路站域背景网络结构连续均匀,对步行交通出行有利,但 商业功能布局对小尺度组构所牵引的人流利用不足。因此,我国未来轨道交通站域建设应关注空间组构对人车流 的基础决定力量,提高交通站点、功能布局与空间网络形态之间的协同。  相似文献   

3.
针对地铁站域空间内涵的界定,分析了"地铁车站空间"与"地铁站域城市空间"两个概念的含义及区别。结合地铁站与城市空间发展相互作用的关系,阐述了城市空间与地铁车站空间、城市地上地下空间之间的整体关系,并进一步明确了在地铁站域空间语境下空间设计系统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孟春玲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22,25(1):后插29-后插30
近年来,城市的文脉开始向地下自然延伸,而地铁站装饰墙艺术设计通过利用壁画、浮雕等美术作品与墙面结合的设计手法,运用地域特点、民族特色、自然资源等元素与装饰墙相结合的设计理念,让"地下空间"变得更加温馨、惬意、宽广和多彩.乘客不仅可以通过地铁站装饰墙邂逅一场丰盛的艺术之旅,还能够以轻松愉悦的心情搭乘地铁出行,可谓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5.
新加坡地铁站体的综合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新加坡城市轨道交通的概况,并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了新加坡地铁站体的综合开发模式,包括综合集成、商业集成、商务集成和居住集成等四种主要模式.总结了新加坡地铁站体开发的一些特点.综合开发不仅包括地下空问,也包括地上、周边建筑,并可结合多种城市功能,以充分发挥城市土地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6.
地铁地下空间的功能与商业空间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铁的地下空间功能多种多样,编制地铁地下空间规划必须关注地铁地下空间综合功能.在地铁地下商业空间的开发中,确定商业开发量应建立在一定分析的基础上,才能为地铁站点地下空间的设计和开发利用提供依据.以成都地铁1号线南段地下空间的开发规划为例,着重论述了地铁地下空间的功能与商业开发.  相似文献   

7.
就国家发明专利《地铁站构筑方法》的基本理念、地下空间开发方式、核心和关键技术、主要工序进行了阐释,并与传统地铁站施工方法进行了比较。提出了地基预加固条件下封闭式开发地下空间的新思路,这将为我国大城市大规模地铁站建设开辟一条新路子。  相似文献   

8.
为了促进城市轨道交通健康可持续发展,对国内外"地铁+物业"开发模式进行分析,并结合武汉市轨道交通站点分布、站点影响范围、轨道线网密度情况,提出武汉市轨道交通站点地下空间发展结构及"地铁+物业"空间分布的策略。在此基础上,提出"地铁+物业+换乘设施"三体合一的站点设计及规划控制要求,并以武汉市轨道交通2号线金银潭站作为实例进行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9.
介绍上海徐家汇既有地铁站内商业城及地铁通道项目的改造设计实例,在不破坏原结构的前提下,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可以满足现行建筑消防设计规范的要求,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实践表明,在建筑消防设计方面,这些措施对大规模地铁建设中的类似工程(带配线地铁站的商业开发)以及城市地下空间的利用等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居住型地铁站的步行可达性是影响地铁站使用率高低的主要因素。首先,调查研究此类站点附近居民的出行方式,分析影响天津市地铁2号线翠阜新村站可达性的空间阻隔因子。其次,从附近居民到达地铁站的时间、距离两方面对路网阻隔、土地利用阻隔、围墙阻隔、流线阻隔和天气阻隔等进行步行可达性分析。最后,运用空间阻隔模型,基于现状和改善措施后得到的量化对比结果,提出优化步行通道、增加站点出入口与周边居住区的连接度、加大站点周边街巷密度、拆除影响步行路线通行的障碍物等优化策略。以期对今后居住型地铁站步行可达性的改善提供具体措施和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