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跨分岔段隧道跨度大且分岔段形态复杂多变,支护结构与周边围岩的受力特性采用常规的二维平面应变研究方法已不能反映围岩与支护的真实特性,需要结合施工方法进行三维数值分析进行地层结构分析。本文结合莲塘大跨分岔隧道,使用有限元分析软件MIDAS-GTS对隧道施工进行全过程动态三维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莲塘隧道超大断面段采用双侧壁导坑法施工,连拱段采用中导洞法施工,小净距隧道左洞采用上下台阶法开挖,右洞采用CD法开挖为最合适开挖方案。  相似文献   

2.
依托大连南部滨海大道东端桥隧建设工程,利用大型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建立三维公路隧道模型,分别采用三台阶预留核心土法、导洞法、单侧壁导坑法和双侧壁导坑法模拟深埋大断面公路隧道的开挖过程,详细分析隧道开挖支护后围岩的位移场、应力场、锚杆轴力和塑性区分布。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综合比较4种开挖方法,双侧壁导坑法开挖过程位移变化和锚杆受力最小,受力更加均匀,塑性区分布范围较小,更有利于维持围岩的稳定性。最终确定双侧壁导坑法为该工程较合理的开挖方法,为类似的大断面公路隧道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了必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香丽高速虎跳峡地下立交工程是香丽高速公路关键控制工程之一,为国内目前断面最大的山区地下立交隧道。该工程的超大断面隧道中间外凸处最大开挖跨度达28.96 m,拱顶呈扁平状,施工时易引起围岩松弛失稳、坍塌; 有无中墙连拱隧道结构复杂、受偏压影响较大,施工时易引起初期支护开裂。为满足快速施工及安全要求,对施工方法进行研究。将连拱隧道先行洞中侧拱脚设计成扩大式拱脚,2层支护结构改为3层。针对超大断面隧道围岩加强支护,注浆后采用二台阶预留核心土法开挖,相比最初采用的双侧壁导坑法,开挖效率提高近3倍,大幅提高施工速度。通过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表明该施工方法有效可行,能够达到施工目的及要求。  相似文献   

4.
文章对福泉高速公路扩建工程泉州段前鸥隧道单洞4车道超大断面公路隧道双侧壁导坑法施工技术进行总结,主要介绍该隧道的开挖、管棚支护、超前小导管注浆、防排水施工、二次衬砌等施工工艺,对从事大断面公路隧道施工的工程技术人员及施工管理人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公路》2017,(6)
针对大断面隧道洞口偏压段落施工时围岩稳定性差的工程问题,通过采用数值模拟手段,对比分析不同边坡条件下隧道开挖工法和开挖顺序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开挖偏压段大断面隧道不建议采用台阶法开挖,坡度较小时建议采用CRD法或CD法,坡度较大时建议采用双侧壁导坑法施工;分步开挖隧道时,应先开挖靠近边坡坡面侧的导洞。研究成果可以为大断面隧道洞口偏压段施工方法制定提供理论依据与参考。  相似文献   

6.
关宝树 《隧道建设》2016,36(7):771-781
强调对隧道开挖和支护关系的基本认识: 开挖和支护是隧道施工的2大基本工序,开挖的基本原则就是把对周边围岩的松弛降低到最小限度,弹性变形和少许塑性变形是容许的,超过围岩极限应变变形(过度变形或松弛)的场合需要依靠各种支护对策。开挖和支护有先挖后支和先支后挖2种模式,一般采用前者,当开挖后隧道围岩不稳定时,采用后者。随着施工技术的进步、采用大型施工机械的要求和大断面隧道的出现,对隧道开挖方法选择的观点有了极大变化: 1)在选定开挖方法时,要以大断面开挖为指向,围岩条件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 2)尽可能不采用施工中含有需要废弃的和临时性作业的分部开挖法; 3)把机械开挖法与分部开挖法相结合,如TBM导坑超前扩挖法,在欧洲和日本等国已经成为大断面隧道施工的基本方法; 4)在同一座隧道,开挖方法频繁变化,既不经济也不安全,主张在全隧道中(除洞口段外)采用同一种开挖方法--全地质型开挖方法,如全断面法或台阶法,当围岩条件剧烈变化时,采用注浆、超前支护等应对措施。介绍日本、美国和欧洲等国规范、指南推荐的隧道开挖方法概况: 1)日本从隧道围岩级别、洞口段和洞身段等方面分类,给出隧道相应的开挖方法,基本以全断面法和台阶法为主;在断面比较大、比较长的隧道,采用TBM导坑超前扩挖法。2)美国把围岩分为岩质围岩和土质围岩2大类,其推荐的开挖方法基本相同,即全断面法、台阶法和中隔壁法,仅采用的支护方法不同。3)欧洲各国由于围岩条件总体比较好,多采用全断面法和台阶法。归纳选择开挖方法的基本条件: 施工条件、围岩条件、隧道断面面积、埋深、工期和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7.
大断面黄土隧道施工工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墩梁隧道为背景采用高精度全站仪和反光模片进行隧道施工现场监控量测,通过量测数据分析,比较了双侧壁导坑、单侧壁导坑和三台阶开挖施工工法在大断面黄土隧道中的适用性及优缺点,得出了不同施工工法在大断面黄土隧道开挖施工中控制变形的关键技术措施,以期为类似隧道工程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软弱围岩浅埋超大跨金州隧道施工全过程数值模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结合沈大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金州隧道,对超大跨隧道采用双侧壁下导坑法施工的全过程进行了弹塑性数值模拟,并将数值模拟结果与现场监控量测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超大跨隧道围岩总体失稳模式与普通双车道隧道有较大区别;采用双侧壁下导坑法施工时,中洞上部施工应作为整个施工过程的控制工序。  相似文献   

9.
论述了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公路隧道的施工方法,分析了台阶法的力学效果;对单侧壁导坑法、双侧壁导坑法和台阶法的力学效果进行了比较;对全断面法、台阶法、单侧壁法和双侧壁法的施工方法的基本条件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10.
依托实际项目,运用FLAC3D进行后处理,模拟双侧壁导坑法用于V级围岩的施工,全面展示了暗挖隧洞右洞的分步开挖对左洞初期支护应力、右洞周围围岩变形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对于开挖洞在既有洞初期支护上产生的支护轴向应力规律,双侧壁导坑法和全断面开挖理论规律基本一致。开挖洞在双侧壁导坑工法下,地表沉降会出现下导坑较上导坑对地表沉降影响更大的规律。在偏压工况下,开挖对于地面沉降量在大偏压侧较小偏压侧更明显。导坑法对地面沉降会产生peck曲线的叠加效应,但最终沉降曲线满足peck沉降理论。  相似文献   

11.
李志军  刘广志  于京波  陈桥 《隧道建设》2022,42(6):1044-1052
以某高原铁路隧道左右线进口2台开敞式TBM预备洞为例,针对钻爆法施工中所遇到的富水浅埋、软硬不均且频变的Ⅵ、Ⅴ、Ⅳ级围岩地层,以“岩变我变,主动应对,减震防坍”为原则,分别采取变换台阶高度动态光面爆破关键技术、三台阶预留核心土环形导坑松动爆破技术、爆破先掏槽与液压破碎锤后扩修边技术、悬臂掘进机(铣挖机)开挖上台阶与下台阶松动爆破技术、液压破碎锤开挖上台阶与反装松土器扩修边及拱脚弱爆破等开挖与爆破关键技术。采取了开挖与爆破关键技术后,施工安全、快速,顺利完成了预备洞施工。  相似文献   

12.
文章在分析黄土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对各种开挖方法优缺点的比较、仿真分析及大量的实体工程经验总结,提出了适合黄土隧道的开挖方法:对含水量不高的一般黄土宜采用双侧壁导坑先拱后墙正台阶法施工;对于软弱的饱和黄土、核心部分为红色泥岩及浅埋段宜采用双侧壁导坑先墙后拱反台阶法。并对双侧壁导坑先拱后墙正台阶法提出了如下改进措施:拱脚处增设锁脚锚管,在上半断面拱架下部每侧增设2根2.5m长42锁脚锚管,减少拱脚下沉;缩短上台阶长度,以利下半断面及后期工序及时施作;预留沉降量由15cm加至20cm。  相似文献   

13.
结合深圳东部过境高速公路连接线工程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种地下互通立交分岔节点矿山法隧道的反挖施工方法,用于不具备由大断面隧道段往分岔小断面隧道段施工的条件时,对隧道的地下互通立交分岔节点采用矿山法施工.该方法包括无中导洞连拱隧道施工、先导洞扩挖施工、主隧道反向开挖施工技术,可为类似的地层分岔隧道施工提供经验指导.  相似文献   

14.
石磊  侯小军  武进广 《隧道建设》2013,33(3):173-178
以墩梁隧道为背景,采用高精度全站仪和反光膜片进行隧道施工现场监控量测。通过量测数据分析,比较了双侧壁导坑、单侧壁导坑和三台阶开挖施工工法在大断面黄土隧道中的适用性及优缺点,得出: 双侧壁导坑法操作安全系数高,适应性较强,控制围岩松弛效果明显,但造价高;单侧壁导坑法对围岩扰动小,但施工进度较慢;三台阶法施工进度快,但在地质较差地段变形难以控制;采取及时闭合成环的方法、重视及优化锁脚锚杆施工、控制仰拱与掌子面间的距离可有效地控制施工变形。  相似文献   

15.
陈庆怀 《隧道建设》2009,(Z2):67-73
重庆外环玉峰山隧道施工时遭遇了煤窑采空区、大溶洞、松散围岩堆积区、富水段,施工中采取了三台阶预留核心土、CRD工法、单侧壁导坑法和双侧壁导坑法实现了安全通过。结合玉峰山隧道的工程实际,介绍了隧道通过大溶洞充填区和松散围岩堆积区所采用的开挖方法和辅助施工方法,总结了一些三车道大断面公路隧道软弱围岩的施工技术,以期能对类似工程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双洞八车道公路隧道施工方案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黄伦海 《公路》2005,(9):206-212
双洞八车道公路隧道最大跨度在23m左右,扁平率小于0.5,为超大断面隧道。通过对某双洞八车道公路隧道在几种围岩条件下多种施工开挖方案的有限元计算分析,得出双洞八车道公路隧道宜采用三心圆拱型断面和复合式支护衬砌,软弱围岩段宜采用双侧壁导坑法开挖,并通过相似模型实验研究,得到隧道围岩在施工中的位移发展,遵循台阶式发展过程并符合Hill函数变化规律,可对类似工程设计施工提供类比和指导。  相似文献   

17.
以对桐梓隧道出口段软弱围岩为研究对象,分别模拟双侧壁导坑法、CD法、台阶法3种开挖施工方法下围岩变形的不同特征及衬砌结构的工作状态,分析不同施工过程对围岩及支护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施工方法初期支护轴力从大到小分别为台阶法、CD法、双侧壁导坑法,弯矩最大值三者相当;台阶法施工隧道二次衬砌的最大主应力比CD法、双侧壁导坑法略小。  相似文献   

18.
三台阶七步开挖法是目前软弱围岩大断面隧道施工常采用的一种工法,具有有操作简便、工序转换灵活、施工快捷等特点,在隧道工程界得到大力推广应用。但与CD法、CRD法和双侧壁导坑法相比,掘进过程中仍具有很大的施工风险,对施工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措施不当往往易引起隧道大变形超限、甚至导致围岩失稳。本文结合该工法在软弱围岩隧道工程实践中的推广应用,对三台阶七步开挖法施工力学特征进行分析,并对施工风险高的关键工序和相应的施工控制措施进行了总结,对类似工程及该工法的推广应用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胡新朋  王登锋  肖本利 《隧道建设》2020,40(Z2):210-215
为降低分岔隧道大跨、超小净距段施工安全风险,满足进度需求,结合某市政公路分岔隧道施工实例,针对隧道地质条件差、周边环境复杂和敏感度高等特点,采取将小净距段替换中间岩柱由双连拱形式优化为单侧隧道扩挖并喷混凝土回灌的方法;分岔大跨段将左右两侧导坑加大,与原有2车道断面相似,中间导坑依次减小,两侧导坑可连贯施工优化为一体化双侧壁导坑法施工,实现对大跨、超小净距段施工方法的优化,有效地控制了施工风险,并实现了快速施工。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某超大跨隧道在浅埋、偏压条件下进行了模拟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1)优先采用先开挖浅埋侧导洞的双侧壁导坑法施工工序;(2)中导洞的开挖支护阶段是双侧壁导坑法施工过程中的核心阶段;(3)对于隧道拱顶的位移监测,除了进行沉降监测外,尚应增加水平向位移监测工作;(4)深埋侧导洞临时支护相对于浅埋侧而言,其受力性能更为不利,因此应加强其结构设计;(5)对于偏压状态下的隧道,应按照偏转后的受力模式有针对性的进行设计、施工。有关经验可供相关专业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