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柴启霞 《时代汽车》2024,(6):99-101
微课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的教学辅助手段,围绕某个知识点或者教学环节制作微课,通过微课来辅助教学,可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文章分析了微课的含义及作用,指出了微课在中职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信息化教学中的意义,并从中职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教学实际对微课在信息化教学中的应用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即优选教学内容、编写配套教材、制作微课视频、搭建信教学云平台。应用微课作为中职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信息化教学辅助手段,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对推动中职教师教学能力和课程建设能力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微课的出现和高等职业教育汽车维修专业的结合是一种必然。微课教学将极大推动汽车维修专业的发展,吸引学生的理论课兴趣,提高实训课程的效率。  相似文献   

3.
<正>时下,微课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得到许多学校的广泛认同,在教育领域掀起了一股"微课风",很多中等职业学校更是把微课开发作为当前教学改革的首要选择。在此,笔者选取汽车维修专业《汽车发动机机械系统检修》课程中的气缸磨损测量为主题,阐述汽车维修专业微课的制作过程,并提出几点建议,与同行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4.
<正>时下,微课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因具有良好的特点而得到许多学校的广泛认同,在教育领域掀起了一股"微课风",很多中等职业学校更是把微课开发作为当前教学改革的首要选择。在此,笔者选取汽车维修专业的《汽车发动机机械系统检修》课程中的气缸磨损测量为主题,就汽车维修专业微课的制作过程加以阐述,并提出几点建议,以与同行共同探讨。1微课特点所谓微课,就是以讲授单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  相似文献   

5.
正随着信息化、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教学环境逐步形成,数字化教学资源在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青睐,数字化教学资源已成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加强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管理与应用可以高效地优化教学,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同样,数字化教学资源已成为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教学的迫切需要,只有不断地创建、管理和应用多种汽车数字化教学资源,才能进一步推进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学的现代  相似文献   

6.
正根据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标准、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结合汽车维修服务工作岗位的要求,中职院校需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着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本文以活塞环三隙的检测课程为例,进行活力课堂教学设计。教师课前通过学习平台进行线上教学,课中使用微课、任务驱动、情境教学等方法进行线下教学,并通过小组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则经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一系列方法突破教学难点,强化知识要点。  相似文献   

7.
正微课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越来越多地运用到了技工院校的专业教学中。教学中原本已有多媒体、投影仪、PPT等方式来传授知识与技能,现在相当于又增加了一个新的手段。微课不是课程,是一段微视频,一般为5 min~10 min。其优势在于形式新颖、直观清晰、形象生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反复播放,节省教师的精力体力。实际教学中,在传统教学方式无法达到效果的情况下,就可制作1个微课。1个微课一般对应1个独立的教学任  相似文献   

8.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本文以《液压传动与控制》课程为例,主要探讨了该课程在运用微课与慕课等信息化手段辅助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信息化填鸭式”教学的不足,并从课程教学、课程考核、课程目标三个方面重点论述了液压课程“以学生为中心”的微课与慕课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9.
<正>汽车维修行业需要综合职业能力强的专业人员,其职业能力主要涉及:具有从事维护修理所需的汽车基本构造、工作原理及拆装维修知识等专业能力;具有应用信息化手段正确查阅维修资料,使用检测和维修设备并能够拓展其功能进行故障诊断与排除的能力;具  相似文献   

10.
<正>1学情分析将《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课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利用信息化手段和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在教学实施环节,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多实践,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多向互动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能力;课后通过职业资格认证、技能大赛等途径培养学生持续学习和创造学习的能力。2信息化教学的内容及资源  相似文献   

11.
信息化教学是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应用现代教学方法的教学。在此过程中,观念、组织、内容、模式、技术、评价、环境等因素要求信息化。目前,高职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以下简称"汽修")专业面临着生源紧缺和就业难的双重挑战,如何提高汽修专业在校生的综合素质是高职院校教师首先要解决的难题。文章结合我院汽修专业教学以及信息化在课堂上的应用,具体分析了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汽修技术具有更新换代快的特点,中职汽修专业将理论和技能融合,要求学生在获取理论知识、掌握实际操作技能的同时要提高其综合素养,培养其岗位职业能力。故课堂教学内容必须秉承职业能力本位,将基础理论和生产案例融合,而任务驱动教学法是行之有效的创新性教学实践,将任务驱动与信息化教学融汇,能帮助学生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从而提升自身的汽修信息化学习能力。本文以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调整双离合器间隙”一课为例进行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13.
<正>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与汽车保有量的增加,汽车服务行业对汽车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技术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以国家教育部下发的"十六号文"为基础,许多高职学校以打造特色教学为宗旨,对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进行了一系列的人才培养与教学手段的改革。改革的思路主要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相似文献   

14.
正一、引言职业教育信息化是一场教育理念和模式的深刻变革,教育部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提高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水平和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自2010年开始每年都举办全国范围的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以此鼓励广大教师通过信息化技术来推动职业教育现代化改革。汽车维修企业对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职校生的要求是了解汽  相似文献   

15.
随着科技进步,汽车中的电器设备越来越多,故障也越来越隐蔽。汽车电路教学,在汽车维修专业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教学实践中,电路工作过程抽象难以描述,电路中电流不可见,难以想象,导致教学效果不佳。为提高教学效果,突出实训技能,本文结合案例和维修经验,总结出解决汽车电路中虚接故障的方法,并运用合适的教学手段,提高汽车维修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6.
正《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是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中一门极其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主要讲述汽车上所用到的电工和电子技术,内容包括:直流电路、汽车常用仪器仪表的使用、电磁感应、集成运算放大电路等知识。现在的汽车技术正朝着安全、高效、节能、智能等方向发展,电工电子装置在车辆配置中越来越常见,越来越重要,这就要求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学生必须学好《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下面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来谈一谈如何教好这门课。  相似文献   

17.
<正>《电控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作为承前启后的课程。前期衔接《发动机机械构造》与《汽车电工电子》,后期连接《全车故障诊断与维修》等课程,课程的教学直接影响学生整体专业能力的培养。为了提高《电控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教学效果,笔者将课程按照企业真实工作项目进行改造,吸收"五阶"教学法内涵,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使课程的授课方式、考核模式、授课过程等从源头上进行变革,力求达到"能实战、会思考、立场稳、素质高"的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1《电控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的整体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8.
针对微课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课程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互联网+"时代的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研究微课教学模式在高职《汽车发动机系统检修》课程中的应用策略,推动汽车专业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和共享,提升汽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9.
<正>微课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教学形式。在追求速度与效率的今天,似乎"微"更能够符合人们的胃口。微课这种教学形式以其时间短、授课形式丰富、跨越领域广而成为现代社会尤其是网络社会中普遍欢迎的教学手段。微课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束缚,使师生的角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使课堂由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传输式教学转变为教师引导、学生探索的师生双向协调发展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则从灌输式的教学  相似文献   

20.
正在现代信息化的教育背景下,传统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学生个性化需求。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提出,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效果,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课后巩固,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还能提升学习效率。本研究主要利用超星泛雅网络学习平台,以微课和微视频为主要学习资源,以《汽车底盘拆装与调整》课程中的学习项目一(离合器三件套的更换)为试点项目,对826151、828151班级进行了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育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