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孙家伟 《公路》2006,(Z2):270-272
在分析摆值(BPN)和横向力系数(SFC)两项抗滑指标检测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以广东省某高速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交工验收阶段检测数据为例,结合现行规范要求进行分析,对两项指标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沙漠公路常年受大风影响而致使路面出现积沙,导致路面抗滑性能大大降低,影响行车安全。文中对风积沙路面抗滑性能展开研究,采用摆式仪法及构造深度法,从积沙厚度、道路线形等方面,测量积沙路面下的摆值BPN、构造深度TD。对比不同道路线形下路面积沙对抗滑性能的影响,发现均出现摆值BPN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指出积沙在填入道路表层缝隙至基本覆盖路面的情况下,摆值BPN逐渐降低,并在积沙基本覆盖表面缝隙时降至最低,尤其在下坡路段下降最大达15.66%,此时道路行车最危险,随着道路积沙厚度的再次增加,摆值BPN逐渐增大,相较薄沙反而更安全。  相似文献   

3.
《广东公路交通》2017,(6):11-14
介绍了超薄树脂抗滑层在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抗滑专项养护工程中的应用,并开展了室内原材料检测及潮湿状态下粘结剂粘结性能的研究。依托实体工程,开展了超薄树脂抗滑层现场摆式摩擦系数BPN、构造深度TD、横向力系数SFC及粘结强度的跟踪观测,结果表明,改性环氧树脂粘结剂具有良好的粘结性能及耐久性,超薄树脂抗滑层可显著提高原路面抗滑性能,并在一定时间内维持较高水平,且具有较高的粘结强度及耐久性,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路面抗滑性能是评价路面使用性能的一项重要指标,我国规范采用横向力系数(SFC)作为路面抗滑性能的主要检测指标,因此横向力系数的准确测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单轮式横向力系数测试系统(SCRIM)的组成、测试原理以及规范规定的测试结果修正方法,提出了我国现有规范所规定的SCRIM测定路面摩擦系数试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分析摆值(B PN)和横向力系数(SFC)两项抗滑指标检测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以广东省某高速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交工验收阶段检测数据为例,结合现行规范要求进行分析,对两项指标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依据现行规范相关规定,并结合检测参数的确定原则,对沥青路面抗滑指标的检测方法、时机、部位及频率进行比选,并对抗滑性能衰减路段提出对应的养护措施。结果表明:构造深度应使用激光构造深度仪进行检测,摩擦摆值采用摆式仪法,横向力系数检测采用单轮式横向力系数检测法;检测时机为春季和秋季各进行一次;检测部位应选取在路面的行车道和超车道上。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路面抗滑性能测试方法的适用性,有效地评价沥青路面抗滑性能,结合实体路段检测,采用横向力系数测试方法和激光构造深度测试方法分别进行测试,比较两种方法的适用性和优劣;通过研究成果调查及实体道路测试数据分析,对横向力系数和构造深度的相关性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横向力系数和构造深度均可以准确地评价路面抗滑性能,但应用范围有所差异;两者在特定条件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对抗滑性能不足的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不同改善措施及其效果进行分析,从处治前后路面抗滑性能提升情况来看,Novachip技术效果最好,处治后路面横向力系数SFC提升均值为50.4;水冲洗措施效果最差,路面抗滑性能几乎没有增长。从处治后的路面横向力系数SFC来看:NovachipMRSGAC-16HOG纹理化UTAC-10精铣刨技术水冲洗。  相似文献   

9.
针对SMA-13路面早期抗滑性能不佳的现象,分析已有研究成果并实体检测,发现大构造路面不能提供良好的早期抗滑性能检测值。基于撒布磨耗料的原理,提出了两种改善SMA路面早期抗滑性能的方法,确定磨耗料粒径为2.36~4.75 mm,撒布量为0.82 kg/m2,验证了方法的安全性。检测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均可小幅提高摆式抗滑系数,方法2改善保证率更高;方法 1实施后动态摩擦系数、横向力系数提升10%、13.2%,横向力系数仍不能满足要求,方法 2使动态摩擦系数、横向力系数上升73.2%、77.8%;两种方法均使构造深度降低,但仍维持在0.8 mm以上,认为构造深度并非越大越好,宜设置上限以保证初始抗滑性能。两种方法对路面长期抗滑性能的影响还需研究。  相似文献   

10.
针对完全采用石灰岩铺筑的高抗滑排水沥青路面试验段的表面功能特性开展试验研究。采用摆式摩擦仪、铺砂法以及旋转摩擦系数测试仪DFT测试了排水路面大空隙表面结构的BPN值、构造深度TD以及旋转摩擦系数值。试验结果表明:大空隙结构的排水沥青路面表面BPN值与构造深度存在良好的相关性,在低速状态下测试大空隙结构路表结构的BPN与构造深度TD存在峰值;从摆值测试原理出发阐述了其局限性,对于大空隙表面构造需对现行试验标准进行调整;旋转摩擦系数代表了高速状态下的表面抗滑性能,其单点相关性较高,能很好的反映排水沥青路面的抗滑性能。  相似文献   

11.
路面抗滑能力是道路安全性能的重要指标。路面抗滑测试技术的发展趋势,将在先进的检测硬件设备的支撑下,实现快速连续的检测,且测试设备的制造及测试费用低。据此,文章评述了双轮式横向力摩擦系数自动测试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工作原理,对其测试数值与我国现行试验规程的SFC值进行相关性研究以及SFC值修正。双轮式横向力摩擦系数自动测试系统的总体使用效果良好,具有明显可观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为了有效提高SMA路面使用初始阶段的抗滑性能,本文着眼于SMA路面施工阶段,选择沥青用量、纤维品质与用量、不同钢轮碾压工艺组合等影响因素,设计不同施工工艺,铺筑试验路段,采用铺砂法构造深度、摆值法摩擦系数和横向力系数等指标,开展了沥青路面铺筑后(即使用初期)的抗滑性能影响规律研究。结果显示:在各压实阶段施工温度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SMA路面不宜过多或过度采用振动压实,不宜采用胶轮碾压,此外,减少沥青用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抗滑能力。  相似文献   

13.
为改善长大纵坡、急转弯以及互通立交等特殊路段沥青路面的抗滑性能,提升行车安全性,以双组份环氧树脂胶砂为粘结材料,以单一粒径彩色陶瓷颗粒和玄武岩骨料为抗滑骨料的薄层结构抗滑修复技术进行工程应用验证,采用摆式摩擦仪和手工铺砂法,以摆值BPN与构造深度为指标评价了抗滑性能修复效果。检测结果表明,经环氧-陶瓷颗粒与环氧-玄武岩抗滑薄层修复后的沥青路面,其摆值BPN与构造深度增大明显,抗滑性能提升显著。基于工程验证,提出了薄层抗滑结构的施工工艺与应用于薄层抗滑结构的双组份环氧树脂黏结材料、彩色陶瓷与玄武岩颗粒抗滑骨料的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沥青路面抗滑性能,利用室内小型加速加载设备对3种集料类型、3种级配组成的沥青混合料的抗滑指标BPN和构造深度的衰变规律进行研究,并通过温控箱模拟路表温度,分析了相同混合料在不同温度下BPN值的差异。结果表明:1)集料类型显著影响沥青路面的抗滑性能及衰变趋势,若集料的磨光值越大,磨耗值和压碎值越小,则沥青混合料BPN值衰减速率越小,衰减终值越大;2)沥青混合料级配对构造深度的初值和终值均有较明显影响,级配稳定程度决定了BPN值的衰减幅度和衰减速率;3)温度影响着沥青混合料的材料性能,若温度升高,则使材料性能降低、混合料BPN值呈下降趋势。由此可知,沥青路面抗滑性能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改善其性能时须考虑相关因素的耦合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介绍广东省高速公路隧道水泥路面抗滑性能的主要改善措施,并对典型路段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抗滑性能改善前后的路面横向力系数SFC进行了检测与对比分析。结果表明:Novachip超薄磨耗层罩面对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抗滑性能提升幅度较大,且使用效果良好,因此,Novachip超薄磨耗层罩面是改善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抗滑性能的较优方案。  相似文献   

16.
《公路》2017,(2)
路面构造深度是否充足是评价路面表面安全特性关心的问题,尤其对于高速公路。在世界公路养护领域中,如何使用构造深度数据来辅助路网级养护决策是一个重要和普遍的技术问题。通过分布检验的方法,分析了构造深度分布规律;结合横向力系数SFC数据,提出了在网级路面安全监测中,辅助制定养护计划的路面构造深度的界限值。  相似文献   

17.
随着路面表层使用年限的增加,路面病害也逐步增多,其中尤以裂缝与坑槽病害显得较为严重。为了改善沥青路面的使用性能,防止路面病害的加速发展,保障行车安全,不仅要对已形成的裂缝与坑槽病害进行修补外,还应对路面表层进行适当养护。以新台高速公路为例,采用抗滑表处封层技术对表层路面性能进行修复养护,并对施工后三个时间段的表观质量、渗水系数、平整度、抗滑性能(横向力系数与构造深度)等指标进行了跟踪检测,结果表明路面结构的整体性能均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18.
通过小型加速加载设备MMLS3对不同细集料形成的SMA沥青混合料进行室内模拟试验,每隔一定时间对试件的摩擦系数(BPN)和平均构造深度(MTD)进行测量,之后对所得BPN和MTD数据进行衰变分析,并将BPN和MTD转化成国际摩擦指数IFI进行抗滑性能衰变评价。经过分析发现,细集料棱角性对沥青混合料抗滑性能具有较大的影响,细集料棱角性越大,混合料抗滑指标也会越大。  相似文献   

19.
2007版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中采用路面抗滑性能指数评定路面的抗滑性能,其是以评定单元内路面横向力系数算术平均值为唯一自变量指数函数,未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评定结果的保证率不明确。因此,提出了一种根据路面横向力系数代表值计算路面抗滑性能指数的评定方法,这种修正的评定方法更全面地反映了评定单元内路面横向力系数的总体水平,评定结果具有可靠的保证率。  相似文献   

20.
开发了获取路面表面与轮胎接触面积和构造分布均匀程度的测试方法,研究了构造深度、修正后单位接触面积对路面抗滑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抗滑性能未随着构造深度的增加而依次增大,构造深度过大或过小均未出现最佳的抗滑性能,动态旋转摩擦系数和摆值在取得最大值时对应的构造深度值较为相近,而两者的变化趋势有所差异;(2)修正后单位接触面积的增大并未引起抗滑性能的正比例增长,动态旋转摩擦系数和摆值的变化规律趋于一致;(3)构造深度和修正后单位接触面积与动态旋转摩擦系数和摆值呈现幂函数关系;(4)在抗滑性能较好条件下,构造深度和修正后单位接触面积与抗滑性能指标之间有较好的相关性,构造深度对抗滑性能的贡献相对稳定且较小,而修正后单位接触面积对抗滑性能的影响较大且变异性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