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岩溶地区高速公路路基探测与处理技术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开发西部,公路先行”,公路建设在西部开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我国西部地区特别是我国的西南、华南地区地形地质状况复杂,岩溶地形分布相当广泛,给这些地区的公路建设带来许多困难。结合湖南省常张高速公路K138 410~K143 000段岩溶路基探测与处理技术的实际,详细地探讨了岩溶地区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岩溶路基病害的探测、评价与处理技术,对于目前西部大开发中岩溶地区的公路修筑将具有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岩溶对公路建设的危害及岩溶地区公路工程的一些主要问题,阐述了岩溶地区公路基础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3.
赵寿基 《交通科技》2014,(2):105-107
以山平高速公路隧道施工工程为背景,介绍了黄土公路隧道的特点、施工原则,考虑了不同情况对防排水的影响,说明了该隧道各个工序的防排水措施,提出了黄土隧道施工中综合防排水的体系建设,探讨了防排水控制中容易产生的病害。结合实际验证了黄土公路隧道新奥法施工中防排水的综合治理措施及施工新理念。  相似文献   

4.
为提出合理的岩溶区公路选线方法,以降低工程造价、减少工程病害及环境影响、科学地解决穿越与避让问题,通过研究喀斯特地区岩溶发育的常规规律、岩溶现象对公路工程建设的影响以及岩溶地区公路规划选线的相关要点,分析得出不同岩溶地区的选线原则。提出在岩溶区公路选线的过程中要遵守"多比选,慎选择"的原则和"以避为主,避重就轻"的设计要点,对岩溶地区公路选线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岩溶区地质公路选线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利用RS和GIS技术进行岩溶地区高速公路生态地质综合选线,其主要工作包括遥感照片的采集与判释、地质风险因子及生态敏感因子的选择与计算分析、综合风险因子的空间计算、路线的布设与风险分析等。通过对ArcGIS平台分别对选线地区的植被分布、石漠化指标、地形坡度、土地利用类型以及溶岩水体富水性指标进行定量分级,建立了岩溶区高速公路生态本底综合评价系统模型。最终将生态本底状况划分为优、良、中、差、极差5级,以便于对今后道路工程进行定量的生态本底评价。  相似文献   

6.
天巉公路隧道防排水设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宁军  赖金星  刘彤  魏进 《公路》2004,(8):193-196
以天二级汽车专用公路 9座隧道为依托 ,针对甘肃省境内干旱、半干旱黄土地区的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特点 ,分析了影响隧道防排水结构设计的因素 ,提出天公路隧道三种防排水结构形式和设计图式  相似文献   

7.
针对西北地区黄土隧道建设中出现的防排水问题,探讨非饱和黄土隧道的若干力学特性,并采用二维弹塑性有限元方法,对祁家大山隧道进行了含水量变化影响围岩衬砌结构强度和稳定性的数值分析,提出适用于黄土地区公路隧道防排水的有益对策,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岩溶地区公路修筑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解决岩溶地区公路建设面临的工程技术、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诸多难题,通过大量调研分析、室内外试验、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对岩溶地区公路建设中地质勘察、基础稳定性评价、筑路材料资源利用、工程病害处治和岩溶环境保护等五大方面的关键技术进行系统研究.开发了隐伏溶洞顶板变形监测技术与装置,隐伏溶洞精细探测技术,建立岩溶地区公路工程综合勘察技术体系;提出含隐伏溶洞地基公路路基稳定性评价方法、桥基承载力确定新方法;揭示岩溶水作用下路基变形破坏机理,提出相应公路岩溶病害防治技术;研发了路面抗滑耐磨材料、机制砂高性能混凝土;提出岩溶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公路路域植被变化规律,研发了岩溶水污染控制技术与处理设施等.  相似文献   

9.
路基排水及控制地下水位问题是我国公路隧道采用沥青混凝土复合式路面结构的一大挑战。通过对我国公路隧道路面结构防排水技术及隧道路面病害现状的调查,对现有路面防排水研究以及隧道内防排水研究成果的分析研究,提出隧道内沥青复合式路面结构体系防排水理论,主要包括:1)隧道路面结构防排水体系的拟定原则;2)隧道沥青复合式路面防排水系统结构形式辛口材料。结合依托工程,给出了高速公路隧道沥青复合式路面结构防排水技术指导方案。研究成果对于重庆市高速公路隧道沥青复合式路面的建设及养护,提高隧道路面使用性能、使用寿命及服务水平,降低养护成本,提高公路隧道运营的安全与综合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路基排水及控制地下水位问题是我国公路隧道采用沥青混凝土复合式路面结构的一大挑战。本文通过对我国公路隧道路面结构防排水技术及隧道路面病害现状的调查研究,提出了隧道围岩地下水贫富状况定性分级方法。通过对现有路面防排水研究以及隧道内防排水研究成果的分析研究,提出了隧道内沥青复合式路面结构体系防排水理论,主要包括:(1)隧道路面结构防排水体系的拟定原则;(2)隧道沥青复合式路面防排水系统结构形式和材料。结合依托工程,给出了高速公路隧道沥青复合式路面结构防排水技术指导方案。本文研究成果对于重庆市高速公路隧道沥青复合式路面的建设及养护,提高隧道路面使用性能、使用寿命及服务水平,降低养护成本,提高公路隧道运营的安全与综合效益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岩溶地区的地表形态,分析了岩溶地区公路建设对地下水环境破坏的形式,并根据地下水资料提出了合理的路线平、纵线形设计方案,旨在减小公路建设对水环境的破坏,保护岩溶地区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2.
随着广东公路隧道建设的发展,对隧道的防排水提出更高的要求。本结合开展交通厅科研项目“隧道设计及防排水研究”工作对现有公路隧道排水方面所调查的一些资料和本人参与的206国道改造丰顺莲花山隧道工程中四座隧道的排水设计情况,对隧道中心排水和侧沟排水提出了一些认识和看法,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3.
GIS在岩溶地区公路建设土地利用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光银  朱自强 《公路》2003,(9):123-126
在岩溶地区的公路建设中,受复杂地形地貌的影响,将不可避免地产生占用耕地、破坏植被等环境问题,使得岩溶地区本来就脆弱的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因此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将成为西部岩溶地区公路建设必须考虑的重要议题。本文结合岩溶地区公路建设实际情况,利用先进的GIS、RS技术,首先在对路线规划设计阶段土地占用的特点进行分析研究后,提出了基于3S技术的路线设计流程,然后对施工过程中的土地利用进行了分析探讨,最后利用BP神经网络模型和GIS技术,对临时用地的适宜性进行评价分类,指导土地复垦。该模型的建立,可以减少岩溶地区公路设计及建设中许多主观因素的影响,从而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岩溶地区有限的土地资源,维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4.
大宝山隧道地处粤北石灰岩地区,多溶洞、断层,雨季时间长,地下水丰富。为解决隧道防排水,建设单位、设计院、监理工程师和施工单位,共同努力,在结构设计、防水材料、施工工艺、监督检查等方面.糟心设计、精心施工,衬砌表面基本上达到不漏不渗。防排水处理及治理渗精措施可供其他公路隧道工程施工借鉴。  相似文献   

15.
公路隧道防排水的安全型综合解决方案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研究了各国矿山法公路隧道防排水问题的现状 ,分析了中国公路隧道防排水存在的几个问题 ,指出防水不是目的 ,应将公路隧道结构的防排水设计与结构的受力、耐久性、安全防灾、通风、维修等问题的设计综合起来考虑 ,以达到从优化结构保障运营安全和延长使用寿命的设计目的 ,并推荐了三种断面形式。  相似文献   

16.
在道路建设过程中,修建隧道的比例逐年上升,隧道使用过程中的渗漏现象导致的交通事故也日益增多。鉴于此,文章以北方严寒地区玉渡山隧道工程富水区域防排水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广泛存在的严冬时期防排水冻害情况进行科学研究及对比分析,将严寒地区富水隧道工程防排水施工技术的成果以归纳和总结,以期能为我国北方富水严寒地区高速公路隧道防排水施工总结相关经验。  相似文献   

17.
我国西北湿陷性黄土地区公路排水设施水毁现象严重,针对这一问题,首先分析了湿陷性黄土地区的环境气候地质条件,分析传统排水系统水毁破坏现状,归纳出黄土地区公路排水设施的破坏原因。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利用软管材料代替传统防冲槽的新型管式急流槽公路排水系统防治方案;同时研究了确定管式急流槽尺寸和设计方案的公式;最后将其实践应用于省道305北夏线的公路排水设施修复。研究发现:第一,黄土湿陷性和短时强降雨是导致排水设施损坏的主要诱因;第二,传统的急流槽排水设施在设计纵坡、排水能力与汇水面积不匹配、施工质量和维护等多方面存在缺陷;第三,新型管式急流槽在整体稳定性和排水能力方面能够有效抵抗黄土水蚀破坏;最后通过降雨周期(24个月)的实践和监测,新型管式急流槽在遭受12次中雨和3次强降雨条件下依然运行良好,说明消能减冲、管式急流槽和护坡三者相结合的排水措施是合适的。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成果,为处在湿陷性危害地区的公路排水设计方案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18.
公路隧道防排水技术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公路隧道防排水设计施工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总结了隧道涌水量预测的常用方法,在“防、排、堵、截”相结合为原则的指导下,提出公路隧道适用的防水、排水、堵水和截水措施,供设计与施工参考。  相似文献   

19.
岩溶隧道排水系统中普遍存在岩溶水碳酸钙结晶堵塞反复出现的问题,从而引发隧道渗漏水加剧,危及隧道运营安全.在依托工程中,对岩溶地区运营公路隧道衬砌施工缝渗漏水进行了引排水处理,并在排水半管的混凝土基面上施作了疏水涂层以减少结晶的附着,针对该疏水涂层的长期工作性能进行了室内试验和现场监测.选取基面接触角作为表征指标,通过室...  相似文献   

20.
《公路》2020,(7)
柴达木沙漠具有高寒气候、生态脆弱、盐渍土及风积沙普遍存在、戈壁滩分布广泛等特点,公路路基填料抗水流冲蚀能力差,属水毁频发区域。为减轻公路水毁危害,通过研究6条代表性公路的水毁治理工程及设计文件发现:(1)路基水毁主要为4种形式,即边坡冲刷(溃坡、滑塌、护坡水毁)、沿河水毁、路基冲毁、泥石流及泥沙上路;(2)公路设计应首先满足高寒气候、盐渍土地区、风积沙地段特殊的设计要求,在保证路基稳定的前提下,进行排水体系设计;(3)体现排水系统综合设计理念,注重桥涵构造物、地表排水构造物、路基防护加固工程的配合设计。根据上述3条原则,最终编制完成《高寒高海拔沙漠公路排水体系设计指南》。指南由基本规定、"非产流区"设计流量计算、桥涵构造物、地表排水构造物、路基防护加固工程、路面内部排水、路界地下排水、排水体系设计等8个部分组成,汇总整理了近年最新的技术成果,可以指导该区域公路排水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