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席浩  李绪干  时坚  侯奇 《隧道建设》2014,34(7):679-684
为研究第三纪砂质黄土条件下的大断面隧道施工变形控制技术,以宝兰铁路大断面黄土隧道施工为依托,通过midas数值模拟软件对比分析不同仰拱封闭距离引起拱顶沉降实测数据,阐述大断面黄土隧道施工变形规律,以确定其合理的仰拱封闭距离为35 m;采用三台阶临时仰拱法,合理控制开挖步距:上台阶为0.6 m,中台阶和下台阶为1.2 m;辅以注浆小导管超前支护和锁脚锚杆加固等技术措施,达到了很好的变形控制效果,最大沉降控制为50~160 mm;通过分析不同隧道断面净空变形规律,总结第三纪砂质黄土地质条件下,大断面黄土隧道施工预留变形量可取120~160 mm。  相似文献   

2.
浅埋暗挖大跨风道临时支撑拆除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会军  王梦恕 《隧道建设》2012,32(5):682-685
西南风道具有地质条件及周围环境复杂、开挖跨度大(开挖跨度9.9 m)、埋深浅(结构上覆土厚度约10 m)、覆跨比较小(约为1)、路面外荷载作用频繁、穿过地下管线等显著特点。风道采用CRD法开挖支护,其中,临时支撑拆除是CRD法的关键技术,若施工不当易引起大的地表沉降,影响地下管线和地面交通运行安全,为了保证施工安全及周围环境的安全,采取分段、逐层拆除的方法,主要介绍CRD法临时支撑拆除施工,并通过对地层变位的监控量测,对临时支撑拆除施工效应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临时支撑拆除范围原则上取隧道跨度,当环境要求严格时,应减小拆撑的范围;2)拆撑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值比较小,占地表总沉降值的5.86%~18.49%;3)制定和完善了临时支撑拆除控制标准,包括临时支撑拆除时机的确定、位移的控制基准等。  相似文献   

3.
近接隧道施工工序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合广州地铁六号线昌沙区间隧道,采用三维数值模拟方法,通过模拟上下台阶法施工过程,对比分析了临时仰拱的效果及右线施工对左线和地表沉降的影响,介绍了地表沉降、受力、位移及塑性区的发展情况,揭示了临时仰拱的作用和近接隧道施工对地表沉降和先行隧道的不利影响,为工程施工方案制定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姜路岭隧道是青海共玉高速公路上具有代表性的大变形隧道。该隧道在施工过程中发生过若干次大变形,给施工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现场施工曾一度处于停滞状态。在大变形施工处治的过程中,监控量测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现场地质观察、拱顶下沉、周边收敛等量测,依据及时有效的监测数据,及时反馈到施工现场中。处治时综合运用了换拱、增设临时钢支撑、加强支护参数、增大预留变形量等技术,结合监控量测数据反馈治理效果,顺利通过大变形段。  相似文献   

5.
控制地表沉降对于地铁隧道的施工意义重大,尤其是在闹市区穿越块、碎石土填方地带时如何保证洞内围岩稳定、有效控制地表沉降是目前地铁隧道施工中的一大技术难题.以重庆地铁三号线一段复杂地质段隧道开挖为例,针对开挖过程中出现地表路面沉降过大、构筑物开裂等问题,根据实际开挖过程建立隧道-土体-构筑物相互作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对施工沉降产生的原因进行模拟对比分析和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超前加固、及时支护等控制沉降的技术措施.监测结果显示采用改进技术措施后能有效控制拱顶下沉和地表沉降量,收敛值显著减小,说明改进施工方案达到了控制沉降、变形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李红军 《隧道建设》2003,23(2):10-13
介绍了深圳地铁某区间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过大的情况,从地层特性、地下水的影响、施工工艺等方面对其产生过大沉降变形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针对工程实践提出了在富水软土地层中采用浅埋暗挖法进行隧道施工,采取控制适度排水、增加台阶长度、减小开挖进尺、及时施做二衬的控制地层过大沉降的施工措施。  相似文献   

7.
浅埋暗挖地铁隧道穿越既有桥梁施工时,不可避免对邻近桥梁产生不利影响,过大的沉降变形或沉降差将对既有桥梁产生较大的安全使用风险。深圳地铁5号线深民区间隧道下穿梅龙立交桥,区间右线从桥台外下穿梅龙路,左线从桥台和平南铁路之间穿过,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难度大。结合工程实际,给出隧道施工穿越既有桥梁的变形控制方案,介绍了富水软弱地层隧道开挖支护技术以及对桥台的加固措施,总结了控制地表变形和桥台沉降的主要对策,保证了隧道施工过程中桥梁安全和梅龙路正常通车运营。  相似文献   

8.
岩溶地区修建公路隧道时,把溶洞的处理和施工监测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准确掌握围岩沉降、收敛规律以及支护压力的变化,便于及时调整支护和施工参数。针对隧道穿过特大溶洞边墙的情况,采取上下台阶法施工并施做了支顶结构和临时支撑墙确保在隧道开挖过程中围岩的稳定性及施工安全。通过对白须公特大溶洞隧道的溶洞支顶结构的应力应变以及老虎嘴处临时支撑结构承受上部围岩压力在施工过程时间变化特性分析,探讨不同的隧道开挖方式对围岩的扰动影响,并分析了地下附属结构物的回应。通过对结构物的监测分析可以看出:溶洞对支顶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水平推力,竖直压力较小;老虎嘴上部岩层中软弱夹层对围岩整体稳定影响较小,没有产生过大松动压力。  相似文献   

9.
黄土隧道地表塌陷原因分析与施工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翾  张顶立  李鹏飞 《隧道建设》2010,30(4):430-433
基于兰渝铁路工程某大断面黄土隧道的工程背景,分析在黄土地层不良地质段发生地表塌陷、初期支护严重变形、拱顶沉降及洞内收敛过大等现象的原因;同时根据地表塌陷段的地质情况,结合数值模拟分析,提出地表旋喷桩注浆加固地层、洞内超前注浆预支护以及提高初期支护强度的综合处置方案,很好地实现了隧道安全施工的目的。针对黄土地层大变形及地表塌陷区采取的施工控制技术可供今后类似隧道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解决隧道临时支护结构施作耗时长、拆除后难以利用的难题,提出一种可重复使用的预制临时仰拱设计与施工方案,并在黄土隧道三台阶七步法中进行应用试验。通过对比现场光纤光栅传感器测试数据和数值模拟结果,对预制临时仰拱实施效果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预制临时仰拱制作简单、拼装快速并可重复应用,可在大断面隧道三台阶临时仰拱七步施工方法中快速形成临时仰拱,使中台阶开挖后初期支护体系临时封闭成环;2)与传统三台阶七步开挖施工方案相比,采用"三台阶七步开挖+预制临时仰拱"方法可以有效改善大断面黄土隧道施工中初期支护结构受力与变形,其中初期支护结构最大主应变降低约72%,拱顶沉降降低约78%;3)设置预制临时仰拱使中台阶封闭成环,可以很好的改善初期支护结构与围岩的相互作用性能,有效减小隧道开挖后围岩塑性变形范围,保证隧道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11.
晏莉 《隧道建设》2015,35(5):419-427
盾构法双管隧道施工产生的地表沉降预测方法按照不同的分析原理,可归纳为半经验分析法、理论分析法和数值分析法。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搜集国内外41条双管盾构隧道工程的地表沉降实测曲线,通过对曲线分布形态及其成因的分析以及地表最大沉降值数据的归纳整理,总结了双管隧道施工地表沉降分布的3大特点,即:1)地表沉降曲线主要呈现"单峰"和"双峰"2种形态,双管隧道间距及埋深是决定曲线形态的重要因素;2)影响地表沉降曲线形态的因素主要为地质和环境因素以及施工因素;3)地表最大沉降值与隧道埋深、双管隧道的间距、地层条件以及采用的盾构方法等均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风积沙地区公路隧道施工方案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董长松  黄俊文  肖均 《隧道建设》2011,31(2):202-207
为积累风积沙地区公路隧道施工经验,以榆神高速神木1号隧道工程为依托,对该隧道在风积沙段施工中采用的3种施工方案进行了详细介绍,并采用数值模拟和监控量测手段,同时结合现场施工情况,对3种方案的沉降控制效果、施工技术难度和施工周期等进行了对比研究。总结出了其各自的适用条件:小导管+上下台阶临时仰拱法适用于工期紧张,需要快速施工且对地表沉降没有严格控制要求或允许较大地表沉降的场合;水平旋喷桩+三台阶临时仰拱法适用于对地表沉降有严格控制要求的场合;大管棚+上下台阶临时仰拱法在介于上述情况之间时适用。  相似文献   

13.
结合北京地铁五号线磁器口至崇文门区间隧道及崇文门东站的工程实际,比较详细地论述了该区间隧道临时施工竖井和施工横通道、崇文门车站东南风井及风道过含水砂层时所采用的施工方案,介绍了防止涌水涌砂、避免产生过大降沉的方法,以及结合具体地质情况所采取的降水措施。  相似文献   

14.
浅埋偏压软弱围岩隧道施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军 《隧道建设》2012,(Z1):102-104
浅埋偏压软弱围岩隧道若围岩为全风化岩,土体较为松散,围岩自稳能力较差,隧道开挖后容易出现塌方、冒顶等灾害,施工中隧道预留沉降量极难把控,即使开挖完成后也容易出现初期支护变形量较大,导致二次衬砌断面不足。京福铁路闽赣五标段金岭头隧道和童游隧道洞口段地质条件为全风化云母石英片岩,呈砂土状,地下水为孔隙裂隙水,施工中合理选用六部CD法、三台阶临时仰拱法和加强临时支护、反压回填等措施,控制了围岩和初期支护变形,保证了盾构能安全地通过风险地段。  相似文献   

15.
城市浅埋大跨暗挖隧道施工中建筑物的沉降动态控制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炜  黄烨 《隧道建设》2009,29(2):202-205
厦门机场路一期工程梧村山隧道埋深浅、跨度大,地质条件差,从既有建筑的下方穿过。介绍该工程在下穿施工中对建筑物所采取的动态沉降控制技术。通过对建筑物进行适时跟踪监控、施作止水帷幕、基底加固注浆及动态注浆抬升,有效控制了建筑物的沉降,确保了隧道施工的安全。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索新建隧道下穿施工对既有高速公路的影响,并为新建隧道选取更适合的施工方法,以某新建浅埋暗挖隧道为例,借助于NASYA和FLAC 3D,对其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研究成果表明:首先,由于覆土越大,对隧道支护的压力越大,新建隧道引起的土体的沉降值便越大,表现为路基下方围岩的沉降大于路肩下方的;第二,由于临时支撑能对土体的变形起到削弱作用,所以采取了更多临时支护的CRD法施工引起的道路沉降值明显小于台阶法施工引起的沉降值;第三,本工程中将三台阶施工方法替换为CRD法后,既有路面最大沉降值从14.7 mm减小为12.9mm,降低值为1.8 mm,但台阶法具有工期短、成本低等优点,故推荐本工程采用台阶法施工。  相似文献   

17.
松潘县牟尼沟隧道地处高原高寒地区,地质条件极其复杂,施工难道大,在施工过程中,地表下沉日变化量及累计沉降量都较大,现有规范中规定的监测项目不能满足该隧道所要掌握的水平位移变化趋势。针对此情况,增加了地表水平位移的监测,结合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的监测数据,掌握了隧道地表整体位移变化情况。根据监测数据,施工中采取了洞口反压土回填、临时仰拱预加固、超前排水等多项措施,成功的限制了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的继续发展,使得隧道施工过程中的险情消除在隐患出现之前。  相似文献   

18.
暗挖法通过浅埋密集民房区施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要介绍了广泛地铁一号线首次采用暗挖法施工的、地质条件复杂多变、施工难度最大的杨-体区间隧道的两大难点之一的天河密集居民区段的施工方法及信息化施工经验,分析了造成地表过大的原因及控制地表沉降的措施,其成功经济对后续类似工程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王海英 《隧道建设》2007,27(5):37-40
深圳地铁一期工程国贸站—老街站区间暗挖隧道设计为单洞双层重叠隧道,国内地铁工程首次采用该种特殊结构形式,隧道采用台阶法分四步开挖。根据施工地表沉降实测资料,对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规律进行了分析,如重叠隧道施工引起地表沉降范围、沉降大小、沉降历时规律与特点等。对影响地表沉降规律的主要因素地质条件、台阶长度等进行较全面的分析,并提出了控制地表沉降的相应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20.
深圳地铁一期工程国贸站-老街站区间暗挖隧道设计为单洞双层重叠隧道,国内地铁工程首次采用该种特殊结构形式,隧道采用台阶法分四步开挖.根据施工地表沉降实测资料,对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规律进行了分析,如重叠隧道施工引起地表沉降范围、沉降大小、沉降历时规律与特点等.对影响地表沉降规律的主要因素地质条件、台阶长度等进行较全面的分析,并提出了控制地表沉降的相应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