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研究高速公路路侧景观对驾驶员视点分布规律的影响,采用Smart Eye Pro5.7型非侵入式眼动仪记录了在不同路侧景观路段的驾驶员的眼球运动数据,并选用瞳孔面积、XY视角、注视次数百分数、注视时间百分比、平均注视时间等眼动指标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路侧景观有助于缓解驾驶员心理压力,驾驶员主要关注于前方区域,路侧景观好坏对驾驶员的视点分布影响不明显,但路侧景观较差时会增加路侧区域的关注,不利于行车安全。  相似文献   

2.
陈芳  周智海  杨运兴 《公路》2015,(2):150-155
为研究在不同匝道类型情况下驾驶员的视点分布规律,用Smart EyePro5.7型非侵入式眼动仪记录了在不同情况下驾驶员的眼球运动数据,并进行分析,主要采用的指标为瞳孔直径、XY视角、注视次数百分数、注视时间百分比、平均注视时间。结果表明:对于左转弯匝道,环圈式匝道给驾驶员的舒适感要好于半定向式匝道;环圈式匝道视点分布偏向于匝道内侧区域;在半定向式匝道的左转段和右转段内,驾驶员的心理负荷和视点分布较相似,视点都关注前方和左侧区域,并不受半定向式匝道内转向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为掌握山区高速公路长大下坡路段的驾驶员视觉行为特征,保障交通安全,采用Smart Eye Pro5.7型非侵入式眼动仪记录了驾驶员的眼球运动数据,并选用瞳孔面积、XY视角、注视次数百分数、注视时间百分比、平均注视时间等眼动指标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下坡路的事故黑点路段驾驶员瞳孔面积较其他路段大,表明瞳孔面积可有效地表征驾驶员心理压力,且驾驶员对于左转弯路段更为敏感。驾驶员主要关注于前方中间区域,其他区域以短时间注视为主。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大型地下停车场内部诱导信息布局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利用SMI眼动仪检测驾驶员在停车场内部的眼动数据,在实车试验的基础上研究驾驶员对不同诱导信息的注视数据和注视点在视域的分布情况,分析驾驶员在停车场内部的视认特性;结合Nemenyi检验结果和驾驶员停车问卷调查,选取注视总频次、总注视时间、巡游时间和心理影响指数作为诱...  相似文献   

5.
从驾驶员动态视觉角度出发,利用眼动仪设备对6名驾驶员进行眼动试验,基于试验数据分析高速公路广告牌背景色彩对驾驶员平均注视次数及平均注视时间的影响情况,并利用回归函数对试验数据进行拟合。研究结果表明:高速公路广告牌背景色彩越鲜艳,与周围环境对比性越强,其越能引起驾驶员的关注,驾驶员辨识它所需的时间也就越短,反之则越长;高速公路广告牌背景色彩与驾驶员平均注视次数及平均注视时间之间存在一定的定量变化关系。  相似文献   

6.
针对一般路段作业区和隧道路段作业区,通过驾驶员实车眼动试验,采用眼动仪记录驾驶员的注视点分布、注视时间、扫视时间和瞳孔直径等眼动数据,对比分析2种不同作业区内驾驶员的行车反应。试验结果表明:在隧道路段作业区行驶时,驾驶员的眼动数据变化较大,与在一般路段作业区行驶时的眼动数据存在着显著差异;而交通标志、车辆干扰和作业活动等是驾驶员眼动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城市道路中驾驶员转向行为对注视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驾驶员的注视行为对其驾驶安全具有重要影响.为了分析城市道路交通环境中转向行为对驾驶员注视行为的影响,将驾驶员的注视时间、角度、搜索广度进行分析.通过试验,利用EyeLinkⅡ 型眼动仪对40名驾驶员的眼动参数及注视行为进行了测试和记录,并根据测试结果分析了转向不同的方向时驾驶员的注视行为特征.采用SPSS19.0数据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得出结论:不同的转向显著影响着驾驶员的水平、垂直搜索广度.   相似文献   

8.
在真实城市道路环境中进行实车试验,运用EyeLink Ⅱ型眼动仪对驾驶员眼睛运动进行了监测记录,统计分析了眼动行为的5个主要表征参数.结果表明:在城市交通环境中,驾驶员大约80%的单次注视持续时间在0~300 ms之间,73.5%的扫视幅度小于3°,85%以上的扫视速度在0~100°/s之间;驾驶员的水平注视位置以中部区域为主,但更多关注左侧交通流和交通设施,垂直注视位置以中部偏下区域为主,主要关注车辆前方中近距离;驾驶员单次注视持续时间呈近似对数正态分布,扫视幅度呈近似指数分布,扫视速度呈近似对数正态分布.   相似文献   

9.
驾驶员车道变换视点转移模型及其参数标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获取驾驶员车道变换行程中的视点转移特性,构建视点转移模型,解决驾驶员行为监控设备布设缺乏依据的难题,采用眼动仪和人工记录的方式,分别以轿车和公交车驾驶员为研究样本,获取了车道变换行为过程中驾驶员视点停留时间和视点位置转移特性数据,给出驾驶员的眼动停留时间均值和分布规律,基于外界的交通运行环境,根据驾驶员对外界信息的获取程度,考虑驾驶员、车辆、道路、环境等影响因素,设定其符合泊松分布,将驾驶行为分为决策阶段和执行阶段,给出了基于6个模块的流程结构,构建基于信息满意度的视点位置转移模型并标定了模型参数。  相似文献   

10.
《公路》2021,66(8):275-280
在山地城市快速路进行实车试验,运用Smart Eye Pro 5.7型非侵入式眼动仪对驾驶员眼球运动进行记录,统计分析驾驶员在山地城市快速路不同类型弯坡路段的眼动行为。结果表明:将驾驶员注视区域划分为6类能更好地反映驾驶员的视觉搜索特性。驾驶员在不同类型弯坡路段行驶时,随着道路环境复杂程度的增加,驾驶员长时间注视占比、瞳孔直径和扫视持续时间增长幅度较大;竖直视角变异系数受道路环境变化影响不明显,而道路环境变化对水平视角变异系数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高速公路特长隧道中,驾驶员在特殊灯光带区域视觉信息的感知模式,分析灯光带对视觉特征的影响,选用9名驾驶员进行隧道环境实车研究试验.采用眼动仪记录行车过程中驾驶员视觉特征参数,通过专用软件及统计方法分析试验数据,获得数据特征.结果表明,所有试验路段驾驶员注视时间、注视次数变化平缓,完整隧道段驾驶员扫视幅度值及其变化...  相似文献   

12.
针对车道变换进程中驾驶员视点转移数据较少的问题,设计了实际跟车数据采集方案,以哈尔滨市小客车和大客车驾驶员作为观察对象,拍摄记录了他们在车道变换进程中的视点变换情况,如注视时间及注视点变化等数据。筛选759次车道变换数据作为有效样本,着重分析了驾驶员各视点停留概率和两视点之间转移概率的分布规律,得到驾驶员在车道变换进程中的注意力分配特性,为制定驾驶员车道变换操作准则和开发车道变换预警系统等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视认距离法是研究隧道入口行车安全的重要研究方法。基于驾驶员正常驾驶中,不同眼动行为的区别,利用眼动仪采集的视点坐标,提出了一种确定实车实验中视认距离的方法。利用典型实验数据,通过视点坐标的速度变化,确定开始发现障碍物的时刻,即开始视认的时刻。通过眼动仪前置摄像头视频,确定障碍物经过驾驶员的时刻。两时刻作差,得出从发现障碍物到经过障碍物的时间,乘车辆匀速行驶的速度,得出视认距离。该方法充分利用了眼动仪的视点采集技术,为研究自然驾驶实验中的驾驶员视认行为,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4.
通过隧道路段行车试验,利用SmartEyeAB型眼动仪对驾驶员夜间隧道动视点数据进行采集并进行处理。选取视点停留比率、显著可见区域、扫视幅度、扫视峰值速度、扫视持续时间5项指标作为驾驶员动视点特征主要影响因素。利用模糊聚类分析中的传递闭包聚类方法对驾驶员夜间隧道路段行车视觉特点进行了分析与评价。通过驾驶员对路段的熟悉程度可将动视点特征分为6类。结果表明:该模糊聚类评价方法能够有效反映驾驶员夜间路段视觉信息获取与加工特征,可为保障夜间行车安全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5.
高速公路隧道驾驶员注视点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静 《交通科技》2010,(1):91-93
驾驶员的眼动特征能很好地表现视觉信息加工过程,可通过对高速公路隧道路段驾驶员注视点变动特征的记录及分析来判定隧道环境的安全性和舒适性。运用IView X HED Laptop眼动仪系统,以高速公路隧道驾驶员的注视点变动为研究对象,选取浙江省上三高速公路4座典型隧道,对2名驾驶员分别进行16次有效行车试验,得出驾驶员白天及夜间注视点分布范围。统计表明:在隧道路段,驾驶员注视点在车辆前方0.604~2.557s,夜间注视点分布比白天更靠近车辆前方。并提出交通信号系统改善方法。  相似文献   

16.
陈芳  唐伯明  杨运兴 《公路》2021,66(12):368-371
为对比驾驶人在不同公路路侧绿化环境中的行车安全性及舒适性,针对普通行道树和树隧道路段,在山区公路进行实车试验,采用Dikablis眼镜式眼动仪和Varioport生理记录仪进行数据采集,以注视时间百分比、平均注视时间、扫视幅度、眨眼率、皮电等指标分析为切入点开展路侧绿化对驾驶入视觉及生理影响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路侧绿化形态对驾驶人的视觉及生理反应影响显著;树冠投影面大的绿化形态更优.  相似文献   

17.
通过真实道路环境下眼动试验数据处理得到不同的视觉特性参数,运用灰关联熵分析法遴选出与交通流水平关联度较大的3个视觉特性参数,即注视点分布、视角区域分布及平均注视时间,建立路段交通量与驾驶员视觉特性参数的变化关系,并根据驾驶员视觉特性参数变化规律,提出了考虑驾驶员视觉特性参数的路段通行能力修正方法。分析结果表明:交通量未饱和时,驾驶员视觉特性参数变化比较平稳,而当交通量趋于饱和时,视觉特性参数变化剧烈;修正后的路段设计通行能力更加符合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8.
针对养护作业工作区路段车辆车道保持及其安全性问题,首先进行了单幅双通路段实车试验和现场交通观测,采集了驾驶员眼动数据和车辆行驶轨迹参数。然后分析了驾驶员注视角度、注视时间对车道保持的影响特征,并建立了车道保持模型。最后提出了工作区路段安全性分析指标和标准,并证明了所建立模型和标准的可行性及可靠性。  相似文献   

19.
驾驶员视觉搜索模式模糊聚类评价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用单一眼动参数评价驾驶员视觉搜索模式存在片面性和较大误差等不足,提出运用模糊理论,将驾驶员的注视持续时间、水平方向视角、垂直方向视角、扫视幅度和扫视速度5个主要表征参数综合起来进行评价的方法。通过真实交通环境中的实车试验,记录驾驶员行驶过程的眼动数据,建立模糊相似矩阵和模糊等价矩阵,依据聚类样本驾驶员的驾驶里程确定最佳阈值,将样本驾驶员视觉搜索模式分为4类,并以每类驾驶员视觉搜索模式特征为判别标准,运用择近原则对其他驾驶员的视觉搜索模式进行识别和评价。结果表明:所提出的驾驶员视觉搜索模式模糊聚类评价方法有效且可靠。  相似文献   

20.
为了深入研究驾驶员的交通标志视认性,本文从驾驶经验和在驾驶过程中驾驶员是否打电话2个因素进行研究,共招募20位驾驶员,其中10位新手驾驶员和10位有经验的驾驶员,所有驾驶员需要完成打电话和不打电话2种情况下的驾驶任务.利用眼动仪记录驾驶员的眼动数据,主要分析了交通标志牌平均注视持续时间、交通标志牌注视点百分比和平均停留次数3个眼动参数.研究表明:不同经验的驾驶员对交通标志牌的视认性存在显著差异;在打电话和不打电话情况下的驾驶员对交通标志牌的视认性存在显著差异;并且打电话行为,对新手驾驶员交通标志牌的视认性影响显著大于有经验的驾驶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