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DEA方法在公路网规划方案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朱辉  隽志才 《公路》2005,(6):111-116
以提高公路网规划方案综合评价的灵活性、针对性、客观性、可靠性为目的,以公路网方案的技术性能特征与其服务区域的社会经济的适应程度为标准,对公路网规划方案进行优劣判断,从公路网提供的设施条件、便利程度和规划区域对公路交通需求两方面建立公路网规划方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论述了DEA方法在公路网方案综合评价中的应用。根据实际数据,应用DEA法对吉林省各地区2002年现状公路网方案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该方法用于公路网规划方案综合评价是可行有效的,并且,与基于最优化原理的综合评价方法相比,其评价结果更加公正、客观、合理。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蕲春城区公路网现状情况,分析了现状路网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城区公路网今后的交通需求进行了预测,研究了各特征年路网的交通供需条件.根据路网的问题和需求条件,对城区公路网进行有针对性的规划布局,并对最终规划效果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3.
公路网络设计是交通规划的重要环节,是决策者对未来路网规划方案确定的直接依据,直接关系到未来公路网服务水平。传统的公路网设计以交通需求的平均值为基础,忽视了小概率的超大需求,事实上这些偶发性的交通需求是公路网交通发生拥堵的主要源头,导致最终的公路网设计结果与合理值有较大差距。文中考虑偶发性的超大交通需求因素,采用区间数作为这种不确定交通需求的衡量尺度,建立了基于超大交通需求的鲁棒公路网络设计模型,并运用传统的遗传算法进行了算法设计。  相似文献   

4.
公路网现状适应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志清  金光浩  范怀玉 《公路》2007,(7):166-168
为了研究公路网现状与未来需求之间的关系,本文以2005年北京市公路网现状评价为例,在分析新形势下公路运输和路网建设要求的基础上,从公路网的结构性能和交通性能两方面入手,对评价体系的建立和评价指标的选取进行了探讨,制定出一套公路网现状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此体系对北京市公路网进行了适应性评价,认为公路网的结构和交通性能与高效、快速的公路运输系统有直接关系,并将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公路》2020,(2)
为了满足经济新常态下公路基础设施规划建设需要,通过分析经济新常态下公路交通发展特性,在传统的公路网规划方法的基础上,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及综合交通走廊分布情况,结合节点重要度法,建立适合于经济新常态下的公路网规划方法。将此方法应用于临朐县公路网规划实践,研究结果表明:规划后的公路网能够满足临朐县中长期交通发展需求,并能适应经济新常态发展。研究成果能够为经济新常态下公路网布局提供辅助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6.
结合惠州市的生产布局,客货流特点进行公路网布局。对规划的公路网密度和等级主要以适应经济发展对交通的需求而确定,适当考虑资金约束。本文比较系统地介绍了编制惠州市公路网规划的指导思想理论、考虑的因素和实践过程,并提出了有待进一步研讨的几个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7.
如何带动城市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交通是关键,而在旅游交通体系中,公路交通则是关键.总结当前中国旅游发展现状,以核心-边缘理论结合节点重要度法,通过城市旅游核心区、边缘区的划分建立城市对外旅游公路网、对内旅游干线公路网及景区支线旅游公路网3级网络,对城市旅游公路网布局进行研究.最后,对平山县旅游公路网布局规划进行案例研究.   相似文献   

8.
以天津市蓟州区为例,通过总结现状山区公路旅游交通存在问题,提出山区旅游公路及沿线设施规划策略。通过对景区资源及旅游公路进行分类,采用节点重要度法对山区旅游公路网布局规划的方法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蓟州区山区旅游公路网规划方案,明确了沿线服务设施及停车设施的布局原则。最后,以路网规划方案及沿线设施布设原则为基础,从旅游交通指引系统、智能交通系统及安全防护系统三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9.
甬舟铁路已列入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其总体走向与甬舟高速复线一致,综合规划控制、通道资源、工程实施周期等因素,可考虑公铁合建,从交通现状、交通需求、功能定位、建设方案、建设时机等方面对公铁合建必要性进行了研究,为类似通道建设方案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公路网络可达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可达性是公路网规划方案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由于研究目的、研究范围等不同,国内外在可达性的定义及模型形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文章以公路网络的可达性为研究对象,首先剖析了结点的交通需求、结点层次以及驾驶员路径选择行为对可达性的影响,进而对现有可达性模型进行改进,建立了综合考虑结点的交通需求、结点层次以及驾驶员路径选择行为这三个因素,以结点间最短路线长度和最短出行时间以及结点重要度为变量的公路网络可达性模型。  相似文献   

11.
为提高公路网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针对区域公路网布局优化问题,以建设成本、土地占用机会成本、运输成本、公路网使用效率四因素为决策变量,构建公路网四因素指数.根据公路交通资源的分布特征将区域公路网布局形态划分为分散型布局和集中型布局,以四因素指数为支撑,对两种布局形态的性能特征进行比较分析,从三节点公路网的布局形态入手,分析节点位置、交通需求分布对两种布局形态四因素指数的作用规律,最后以广州—湛江运输通道为例,分析复杂情景下两种布局形态的四因素指数.研究结果表明:公路网四因素指数可综合反映公路网系统功能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方便布局方案的评价和比选;集中型布局在土地集约利用、交通运行效率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是区域公路网布局优化的有效选择.  相似文献   

12.
公路网规划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科学、有效地促进中国公路网的建设与规划,推动公路网规划理论方法的研究,系统地回顾了各国公路网规划理论方法的发展历程与实践应用现状,介绍了现有公路网规划理论、方法体系,并对这些理论体系进行了比较评述。在结合中国公路网规划实践的基础上,认为目前公路网规划在整体规划依据与各方法体系的细节上存在缺陷,指出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定量规划方法和多学科的融合将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年,30年来公路发展历程和业绩,使首都广大公路建设者感到万分光荣和自豪。时至今日,一个适应现代化大都市的城市交通公路网络,为首都经济发展,为满足首都人民对交通的需求,为奥运在北京的成功举办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王军 《城市道桥与防洪》2011,(8):115-117,10,11
该文根据公路网的道路与交通特征参数指标,阐述了评价公路网规划方案优劣的新模型。首先根据运筹学中的理想点法,以路网等级等六个优化目标为因素指标集,以备选方案为论域集,通过定量分析构建了标准指标决策矩阵、正负理想方案决策矩阵,建立了公路网综合评价模型;另外,充分考虑专家知识和经验、决策者意向和偏好以及数据本身蕴涵的信息,采用AHP法与熵值法综合确定了目标决策模型综合权重;通过计算方案指标矩阵距离理想方案贴近度来评价公路网规划方案的优劣程度。实例分析表明,此模型对多个规划方案进行排序和评价,方法科学简便,实用性强。  相似文献   

15.
《公路》2021,66(9):318-322
为科学谋划西部陆海新通道交通发展思路和方向,充分发挥交通对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从西部陆海新通道交通发展要求和需求着手,剖析通道交通发展基础和突出问题,研究提出了通道交通发展理念和发展目标,并对通道总体交通格局进行规划布局。  相似文献   

16.
公路网规划方案的灰色系统评价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邹志云  李硕 《中南公路工程》2000,25(3):76-77,80
根据公路网的道路与交通特征参数指标,利用灰色系统评价模型,对公路网规划方案的优劣进行评价。最后给出了算例。  相似文献   

17.
《公路》2015,(12)
为对区域公路网交通运行的适应性进行科学测评,基于公路网拓扑结构及各等级公路的功能,构建了微观路段级、中观通道级和区县级、宏观路网级三层交通运行适应性评估指标体系,结合公路网的道路特征、交通流特征、服务水平以及通达深度建立了适应性五级评估标准,并提出一种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公路网交通运行适应性评估方法。以宁波市公路网为例,给出了交通运行适应性的系统评估过程。  相似文献   

18.
针对广东省公路网既有交通信息资源现状,设计了省域公路网动态交通信息采集技术方案,研究提出了网交通数据中心的总体系统框架和应用软件系统构件,对目前省域公路网交通运输信息化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公路网规模是区域公路网规划中重要的研究内容和控制性指标。在系统分析影响公路网合理规模的相关因素及约束条件的基础上,对现有预测方法的优缺点进行探讨。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对公路网建设的需求特点,提出基于BP神经网络与马尔可夫链的公路网规模组合预测模型,并以中部地区某省为例,对其2020年公路网发展规模进行预测,同时对模型方法的科学性、合理性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20.
结合政和县公路交通发展实际,论述了县级公路网规划的背景及目标,对路网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及定量评价,采用交通需求预测方法和模型,提出了政和县"一城两镇"公路网层次功能划分及规划布局方案,并从路网技术和建设用地规模两方面对布局方案进行了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