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木质素纤维和玄武岩纤维的沥青胶浆以及沥青混合料的高温、低温性能进行试验,对比分析不同纤维的性能。采用动态剪切流变试验和锥入度试验评价纤维沥青胶浆的高温性能,延度试验评价低温性能;选取SMA-13沥青混合料,通过车辙试验研究两种纤维对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的增强作用,劈裂试验评价低温抗裂性的改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玄武岩纤维沥青胶浆的高温性能优于木质素纤维沥青胶浆;玄武岩纤维沥青混合料动稳定度和劈裂强度均要较木质素纤维高,且当玄武岩纤维掺量为0.3%~0.4%时其改善效果最佳。研究结果可为纤维在沥青混合料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采用流变学试验方法研究低标号沥青胶浆试验的路用性能指标变化规律,然后结合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试验的验证,得出低标号沥青配合比设计的指导原则.研究表明,沥青胶浆的高温性能试验中,粉油比增大,车辙因子不断提高,沥青标号降低,车辙因子增大,这一试验规律可映射到沥青混合料试验中.但对于低温性能而言,沥青胶浆试验中的粉油比映射的是沥青混合料中石油比(集料与沥青的比例)的概念,粉油比越大,沥青用量越少,沥青胶浆的低温性能越差.因此,低标号沥青混合料的设计原则是:在保持较高的粉油比不变的条件下,提高混合料中的沥青及其沥青胶浆的用量,单纯强调减少沥青用量抵抗高温车辙的做法是不足取的,建议在低标号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中限定最小沥青用量.  相似文献   

3.
王健 《中外公路》2005,25(5):137-139
该文采用锥入度试验研究沥青胶浆的高温性质,通过分析得出沥青胶浆的高温性质与沥青的品种、标号、试验温度、粉胶比大小等因素有关,对今后研究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通过沥青胶浆试验,研究不同粉胶比、不同基质沥青制作的沥青胶浆的高低温性能变化规律。通过研究得出:在沥青混合料设计时,提高粉胶比可以显著提高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降低粉胶比可以提高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抗裂性,采用合理的粉胶比,则可以保证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与低温性能的平衡。随着沥青标号的增大,沥青的高低温性能受粉胶比的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5.
粉油比对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对不同粉油比的沥青混合料进行高温车辙试验、旋转试验机试验,对不同粉油比的沥青胶浆进行动态剪切试验,利用扫描电镜观察沥青胶浆的微观界面,研究了粉油比对混合料高温稳定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粉油比越大,抗车辙能力越强,而且粉油比是通过影响沥青胶浆的抗剪切强度来影响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并提出了最佳粉油比范围在0.8~1.2之间。  相似文献   

6.
玄武岩纤维沥青胶浆的路用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玄武岩纤维对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影响,对不同玄武岩纤维掺量下的纤维沥青胶浆进行锥入度、软化点、延度、弹性恢复和表观粘度试验,考察玄武岩纤维掺量及温度对纤维沥青胶浆性能的影响,同时分析纤维沥青胶浆的作用机理.试验结果表明,玄武岩纤维的加入可增加沥青混合料中结构沥青的比例,提高集料表面沥青膜的厚度,改善沥青胶浆的高、低温性能及疲劳性能,从而增强路面的耐久性.玄武岩纤维的加入降低了纤维沥青胶浆的锥入度,提高了纤维沥青胶浆的软化点、弹性恢复和表观粘度.由不同玄武岩纤维掺量下沥青胶浆的延度试验和表观粘度试验可知,过量加入纤维会影响混合料的应变性能和工作性.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玄武岩纤维对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增强作用,结合湖南省张家界至花垣高速公路工程,对玄武岩纤维沥青胶浆进行动态剪切流变试验和锥入度试验评价其高温性能,采用车辙试验研究纤维对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的增强作用;利用浸水马歇尔试验评价纤维对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的改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玄武岩纤维胶浆抗车辙因子显著提高,抗剪切能力明显增强;玄武岩纤维沥青混合料的动稳定度和残留稳定度均得到提高,且在纤维掺量一定范围内,增长率比较快,掺量达到某一临界值时,增长率开始下降;AC-30C沥青混合料玄武岩纤维最佳掺量为0.3%.研究成果可为玄武岩纤维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沥青胶浆对沥青混合料粘弹性的影响,采用简单性能试验(SPT)对矿粉、添加剂和沥青三者组成的沥青胶浆进行研究,分析了粉胶比、纤维和水泥用量变化对沥青混合料粘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粉胶比、纤维和水泥对沥青混合料粘弹性的影响程度不同,但沥青胶浆中添加适量的纤维、水泥后均可以提高混合料的抗高温变形性能。随着加入纤维量的增加,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减小,而粘性增大;在胶浆中加入水泥对提高混合料粘弹性的效果不明显。另外,混合料动态模量随粉胶比的减少,先增大后减小,相位角逐渐增大。因此,在混合料设计时应注意对胶浆构成的比例,以达到改善沥青混合料粘弹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针对纤维、纤维种类及纤维与矿粉的交互作用对纤维沥青胶浆性能的复杂影响,采用动态剪切流变仪(DSR)和弯曲梁流变仪(BBR)对纤维、矿粉和沥青三者组成的纤维沥青胶浆的高、低温性能进行研究,分析粉胶比和纤维用量变化对纤维沥青胶浆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粉胶比、增加纤维用量使沥青胶浆的高温性能改善,但会使低温性能有所降低;不同种类的纤维对纤维沥青胶浆的高‘、低温性能的影响不同;矿粉和纤维两种材料具有不同的作用机理,采用纤维取代部分矿粉或选取合适的纤维可取得沥青混合料高、低温性能均改善的效果,是解决沥青混合料高、低温性能难以兼顾的有效途径;综合考虑高低温性能,提出沥青混合料中合理地粉胶比,为沥青混合料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公路》2020,(7)
为研究水泥及粉胶比对不同沥青胶浆性能的影响,用水泥替代全部矿粉分别制备了不同粉胶比的基质沥青胶浆和SBS改性沥青胶浆。研究了两种胶浆的延度、软化点、针入度、锥入度和布氏旋转黏度随粉胶比的变化规律,并计算了两种胶浆的抗剪强度,建立了黏温曲线,推荐了最佳粉胶比。研究结果表明,水泥的掺入和粉胶比的增大会降低两种沥青胶浆的延度、针入度和锥入度,可提高两种沥青胶浆的软化点、抗剪强度和黏度,显著改善两种胶浆的高温性能。在一定粉胶比范围内,水泥可提高沥青胶浆的高温性能且不会对低温性能造成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高黏复合改性橡胶沥青应用在透水沥青路面中的性能,依托实体工程,在PAC-13、PAC-20型透水性沥青混合料中使用高黏复合改性橡胶沥青,研究了高黏复合改性橡胶沥青混合料的各项路用性能和渗水系数,并与高黏改性沥青混合料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PAC-13、PAC-20型高黏复合改性橡胶沥青混合料的最佳油石比与同级配类型的高黏沥青混合料基本相同;PAC-13、PAC-20型高黏复合改性橡胶沥青混合料各项路用性能均优于高黏沥青混合料,其渗水性能也较为突出。  相似文献   

12.
沥青改性与掺加矿物纤维的差别与比较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舒翔  刘立新 《公路》2005,(9):171-176
沥青的弹性模量(粘度)、屈服强度及韧性直接决定了沥青路面的各种力学与使用性能。材料科学的基本原理,旨在提高沥青弹性模量、屈服强度及韧性,本文分析与研究了沥青改性剂“合金化”及纤维“复合材料化”的区别。在阐述了“沥青+纤维”复合材料细观力学的同时,通过比较改性剂及纤维的增弹、增强及增韧效果与倾向,指出了“沥青+纤维”复合材料化是沥青路面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3.
刘立新 《公路》2006,(12):143-146
有关调查表明,我国诸多高速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在使用过程中产生了沥青迁移现象。沥青迁移逐渐造成了沥青混合料沿路面厚度方向的离析,面层沥青富集而底层沥青贫集,面层空隙率降低而底层空隙率增大。底层空隙率增大又伴随着负压的产生与空隙的连通,即便面层混合料中只存在微观裂纹,水分也会被吸入底层从而产生水损害。沥青迁移的积累也可能造成路面油斑或油斑带。本文根据非线性粘弹性力学原理论述了沥青迁移的物理力学本质,并探讨了其影响因素及减轻沥青迁移的材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4.
陆敏  江越  陈娟 《城市道桥与防洪》2011,(12):135-138,5
车辙病害是目前公路的主要病害之一,对交通繁重的疏港公路更是如此。依托224省道太仓港至沿江高速段的路面改造工程,进行了适应港区重载交通高性能沥青混合料的一系列研究,其中采用SBS+岩沥青复合改性是具有创新性的一个亮点,有关研究经验可供相关专业人员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5.
天然岩沥青对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对国产岩沥青的路用价值展开研究,选择不同的基质沥青,分析岩沥青对沥青混合料的性能影响及岩沥青的最佳用量。试验结果表明,应用岩沥青可以显著提高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岩沥青的最佳掺量为沥青质量的8%左右,同时岩沥青与基质沥青有一定的配伍性。  相似文献   

16.
该文介绍了岩沥青在国内外的应用及研究状况,介绍了岩沥青改性制备工艺,研究分析了岩沥青对沥青性能及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影响,并对岩沥青的应用进行了经济分析,对岩沥青的特点及优势作了总结。  相似文献   

17.
以广东省GZX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沥可贴"预防性养护工程为依托,通过室内试验、工程应用、使用性能跟踪观测,表明"沥可贴"微罩面预防性养护措施可快速恢复路表功能、减缓路面的破坏速率、推迟路面的破坏及大修和重建时间,可满足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维修养护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通过选择不同的基质沥青,分析岩沥青对沥青混合料的性能影响及岩沥青的最佳用量.根据各检测性能指标,从高温、低温和耐久性能方面,分析讨论了岩沥青作为改性剂对基质沥青的影响行为和程度.结果表明,经岩沥青改性后的沥青,其高温性能大为提高,感温性得到改善,抗老化能力和稳定性有所加强,低温性能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9.
基于弹性层状体系理论,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对沥青路面结构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沥青层厚度对沥青路面永久变形的影响。分析表明:沥青层厚度对压密型车辙的影响非常显著,车辙深度随着沥青层厚度的增加而增大,但是随着沥青层厚度的增加,增长趋势逐渐减少,由最初的10%的增长量减少到4%;沥青层内最大剪应力出现的深度不随沥青层厚度的变化而变化,均出现在路表下4-6cm处,因此沥青层厚度对剪切流动变形的影响不是很大。  相似文献   

20.
王延飞  程健  贾生盛  沈本贤 《公路》2001,(6):104-106
以减压渣油和催化油浆为原料进行丙烷脱油沥青,在一定工艺条件下,控制脱油沥青收率,取得2种合格的沥青大样,对其性质进行了评价,并与胜化100号道路沥青进行详细对比,研究发现,脱油青可直接作为合格的道路沥青使用,并且在低温延度,耐热性及耐老化性方面要优于胜华100号道路沥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